五年光阴,如山谷间的清泉,流淌而过。
十八岁的林小薇立在围屋前的芙蓉树下,晨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昔日那个面黄肌瘦的小丫头,如今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
她的肌肤是常年沐浴山风阳光的健康蜜色,一双杏眼清澈如水,却比泉水更深邃,仿佛盛着整个天地间的智慧。
挺秀的鼻梁下,唇瓣不点而朱,微微上扬的嘴角总带着几分若有若无的笑意。
最动人的是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只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松松挽起,几缕碎发垂在耳侧,随风轻拂着她线条优美的下颌。
这五年,林小薇长高的不止是身量,更是那份从容的气度。
当她行走在田埂上,素色的衣裙随风轻扬,发间的木簪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整个人仿佛与这山水融为一体,既有着山野的灵动,又透着超脱年龄的沉稳。
五年的艰辛开拓,那条通往林家村旧址的山路终于修通了。
这条用混凝土浇筑,可容两辆马车并行的道路,像一条蜿蜒的丝带,将新旧两个林家村紧紧相连。
曾经被蛮夷兵焚毁的废墟上,一栋栋灰白色的混凝土平房拔地而起,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
这些房屋采用了林小薇设计的简易混凝土工艺,坚固耐用,屋顶还预留了收集雨水的装置。
每户人家都配有独立的小院,可以种菜养花。
林小薇家的老宅地基上,一座别致的两层小楼格外引人注目。
小楼外墙用掺了贝壳粉的混凝土抹平,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二楼的露台上摆放着几盆兰草,推开窗就能望见远山如黛。
王姓村民也在旧址上分到了新房,但有趣的是,大家习惯了围屋其乐融融的聚居生活,多数人仍将新屋当作仓库或工作室,夜晚依旧回到围屋休息。
“围屋热闹,一家煮肉全楼香,谁舍得搬出来啊!”花婶子笑呵呵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山谷里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区:
山货作坊里,姑娘们熟练地将木耳、银耳,狗屎瓜子,还有各种药材按品相分等,用特制的软纸包裹后装入精美的竹匣;
水产作坊建起了循环水系统,活鱼在清澈的水池中游弋,随时可以送往天耀城;
还有珍珠养殖作坊,时不时就要记录河蚌的生长情况。
菌菇作坊扩大到了五个恒温菇房,平菇、榆黄菇、香菇四季不断;
绣坊的绣品更是畅销,王姨独创的“山水绣”成了天曜城霓裳阁的珍品;
纺织作坊里,新式的织机咔嗒作响,新研发的柞蚕丝与棉花混纺的面料轻薄透气;
蜡烛作坊开发出各种花型的香薰蜡烛,蜂蜜作坊则酿出了甘美的百花蜜……
最让人称奇的是林小薇创建的农业研究工作室。
这座被绿植环绕的白墙小院,成了山谷最富智慧的地方。
山谷农业爱好者聚集于此,在实验田里培育新品种,记录着作物的生长数据。
经过五年的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已经更新到第四代,亩产稳定在一千五百斤。
当外来客商对这个数字震惊不已时,林家村的村民却已习以为常:“这算什么,小薇说下一代能突破一千八百斤呢!”
村里在五年里收留了很多难民,为了安置不断涌入的难民,附近的山头都建起了新式民居。
这些房屋依山就势,既保留了传统民居的特色,又加入了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能。新开垦的梯田如绿色的台阶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云雾深处。
商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新增的三条大船和几十条小船穿梭在河道上,将山谷的物产运往各地。
随着产业扩张,“林家集团股份公司”,股东从最初的十几家增加到几十家。
花婶子作为人力主管,经常亲自前往天耀城招聘员工,她的眼光毒辣,总能从人群中发掘出最适合的人才。
老村长在去年主动请辞,须发皆白的他握着林大山的手说:“大山啊,这片天地,该交给你们年轻人了。”
林大山众望所归当选新村长,在他的带领下,村里修建了更完善的水利设施,还开办了夜校,教村民识字算数。
学堂扩了又扩,最后单独建了一栋独立的学堂。除了祁老外,林大山又在天耀城花重金聘请了很多夫子,来山谷任教。
苏荷的酱油作坊成了村里的又一招牌。
林大山聘请村民在向阳的山坡上修建了占地六百平米的晒场,上千个酱缸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散发着浓郁的酱香。
苏荷的制酱手艺已臻化境,她酿造酱油的手艺已经炉火纯青,香味醇厚。
村里人都说:“吃了苏何的酱油,别的酱油都成了白水。”
林小薇亲自设计的围屋园林,如今已成一方胜景。
林小薇依循现代园林的理念,巧妙利用原有地形,打造出一处处处入画的人间仙境:
青石小径蜿蜒曲折,两旁植满了四季花木——春日的海棠、夏日的紫薇、秋日的丹桂、冬日的腊梅,无论何时走来,总有花香相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