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银窟龙虎斗 > 第268章 金融的“文艺复兴”

沪上银窟龙虎斗 第268章 金融的“文艺复兴”

作者:凌尘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6 12:42:28

话剧《票号春秋》的谢幕掌声,在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响了整整七分钟。

扮演日升昌掌柜的演员张建国,攥着虚拟的汇票道具,向观众深深鞠躬。

台下,95后观众小夏举着荧光棒哭红了眼:“原来晋商的汇票里,藏着这么多讲信用的故事!”

她的同学小陈翻着节目单上的“金融文化创新基金”标识,嘀咕:“没想到看话剧还能学历史,这比刷短视频带劲多了。”

这场话剧的火爆,始于一座博物馆的“蝴蝶效应”。

半年前“中国金融时间博物馆”开馆时,观众里多是白发老人和金融从业者;

如今,展柜前的年轻人多了——

他们举着手机拍庄票复制品,

对着互动屏模拟古代汇兑,

在“信用传承”模块查询祖辈的金融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博物馆成了“文化策源地”:

有人把票号掌柜的算盘纹样做成潮牌胸针,

有人在B站剪“宋代交子诞生记”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

“金融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有温度的故事。”

沈逸风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下的这句话,被做成了文创书签。

书签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飘进了话剧团、纪录片工作室、大学课堂。

“我们想让金融‘活’起来。”话剧《票号春秋》的制片人林悦说,

“年轻人不爱听‘金融史’,但爱看‘晋商如何用一张票号汇通天下’;

不喜欢‘货币理论’,但好奇‘宋代交子为什么能代替铁钱’。”

沈逸风的“金融文化创新基金”,成了这场“文艺复兴”的燃料。

基金成立仪式上,他举着话筒说:“金融的刻板印象该破了——

它不是西装革履的精英游戏,

是晋商马队驮着的汇票,

是外婆压在箱底的存折,

是你我手机里的支装提醒。

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故事被看见、被喜欢。”

首笔资金就投给了话剧《票号春秋》。

剧组请来了晋商文化研究专家当顾问,

道具组复刻了日升昌的木质柜台,

连演员的台词语气都琢磨着“像老掌柜唠家常”。

张建国记得沈逸风来探班时说的话:“别演‘高大上的金融家’,演‘会为汇票潮湿发愁的普通人’。”

另一部受资助的纪录片《钱的旅程》,拍的是云南怒江边的“金融希望小学”。

镜头里,林小满教孩子们用黏土捏“未来的庄票”,

周明远校长翻出旧账册讲“当年走山路送汇票”的故事。

导演陈雨在发布会上红着眼眶:“我们想告诉年轻人,金融的故事,比任何科幻都精彩——

因为它写满了普通人的希望。”

话剧谢幕时,小夏拉着小陈冲上台,给张建国递了张手写信:“我们想拍个短视频,讲‘00后眼里的金融历史’!”

她们的想法,恰好撞在基金的“青年创作计划”里。

沈逸风看着两个姑娘举着手机演示分镜脚本——

用动画还原宋代交子的印刷过程,

穿插她们奶奶“藏在枕头底下存钱”的回忆,

最后定格在博物馆里“庄票与数字人民币并列”的展柜。

“太棒了!”沈逸风笑着点头,

“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金融视角——不端着,不晦涩,用自己的方式讲好故事。”

基金扶持的项目越来越多:

有大学生用Rap唱“货币进化史”,

有插画师画“金融名人Q版图鉴”,

甚至有火锅店推出“交子主题套餐”,把宋代钱币纹样印在碗底。

金融文化不再是“高岭之花”,成了年轻人朋友圈的“潮玩”。

闭馆前,沈逸风又去了次博物馆。

他站在“庄票与数字人民币”的展柜前,看一群小学生挤在互动屏前玩“模拟汇兑”。

一个小丫头举着平板喊:“我给奶奶转了虚拟银子!她收到会说‘乖孙会用票号啦’!”

玻璃展柜反射出他的身影,与百年前日升昌掌柜的画像重叠。

沈逸风忽然明白,所谓“文艺复兴”,不是复制过去,

是让金融的根须,扎进更丰沃的土壤——

那里有年轻人的热情,

有普通人的故事,

有对“钱如何让生活更好”的永恒追问。

喜欢沪上银窟龙虎斗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沪上银窟龙虎斗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