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秋风,吹在山东威海的渔港,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咸腥和寒意。
沈逸风戴着顶普通的毛线帽,踩着湿滑的青石板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
空气中弥漫着鱼腥、柴油和海藻的味道,这是他许久未曾亲近的气息。
“沈……沈领导?!”一个黝黑精瘦的老汉迎上来,手里拎着个还冒着凉气的保温桶,脸上的皱纹挤成了困惑的疙瘩,“您、您怎么到俺们这小地方来了?”
他是老周,威海渔业界响当当的“船老大”。
沈逸风记得,十年前调研普惠金融时,老周还是个为贷款买新渔网发愁的普通渔民。
如今,他的“鲁威远渔001号”是这片海域最现代化的远洋渔船之一。
可今天,老周的眉宇间,没了往日的豪迈,只剩下愁云惨淡。
他领着沈逸风上了码头,指着远处一排排巨大的冷库:“您瞅瞅,都空着!
咱这船出去一趟,费油、费人工,捕回来的野生大黄鱼、石斑鱼,在国外市场上,人家不认!
人家要看什么‘MSC认证’、‘ASC认证’,说咱的鱼是‘破坏生态捞的’,给的价格连成本都cover不住!
再这么下去,船队就得喝西北风!”
冷库紧闭的大门,像一张张沉默而饥饿的嘴。
沈逸风的手指轻轻敲了敲冰冷的铁皮,发出沉闷的回响。
他知道,老周的困境,是中国整个蓝色经济的缩影。
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蓝色疆域,无数的渔民靠海吃饭,但我们的渔获,在国际高端市场上,却因为缺乏一套被全球认可的“绿色身份证”,而只能卖个“白菜价”。
这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是生态话语权的缺失。
回到北京,沈逸风立刻召集了金监总局、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负责人,开了一个闭门会议。
“问题很清楚,”沈逸风将老周的困境和一组组数据投在大屏幕上,“全球可持续渔业市场规模超过三千亿美元,而且每年都在增长。
这块巨大的‘蓝海蛋糕’,我们不能拱手让人。
关键在于,我们的产品,凭什么能拿到入场券?”
“要不……我们也去找国际机构认证?”有人提议。
“太慢了!而且标准的话语权不在我们手里。”沈逸风摇了摇头,“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制定一套标准,一套既符合国际最高环保要求,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生态智慧的标准,然后把它变成金融市场的‘通行证’?”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设立“中国蓝色金融认证中心”(简称“蓝认中心”)。
这个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发证书的机构。
它更是一个金融与生态价值转化的枢纽。
“我们要做的,是给符合生态捕捞标准的渔业产品,颁发我们自己的‘蓝标’。”沈逸风的眼睛里闪着光,“这个‘蓝标’,本身就是一种信用背书。
有了它,我们的渔获就能直接对接国际可持续渔业标准,拿到议价权。
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可以围绕‘蓝标’,开发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低息的‘蓝色信贷’、支持可持续渔船改造的债券、甚至基于捕捞配额的衍生品。”
“简单说,”他打了个比方,“一只贴了‘蓝标’的野生大黄鱼,它在金融市场里的价值,就不只是一条鱼,而是承载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未来’的优质资产。
我们用金融杠杆,去撬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几个月后,“蓝认中心”在青岛正式挂牌。
首批评审专家组,就来到了老周的渔船上。
专家们没有只看渔获量,而是拿着仪器,仔细检查了他的渔网。
“老周船长,你这网眼尺寸,比国家标准大了半厘米。”一位头发花白的海洋生态学家指着渔网上的经纬线,“这意味着,每年会有几十万尾幼鱼被漏掉。
虽然短期产量会降,但这是‘留得住未来’的智慧。”
老周挠着头,嘿嘿直笑:“专家您放心,为了拿这个‘蓝标’,我把渔网全换了!
沈领导说了,这不是为了咱一条船,是为了子孙后代碗里有鱼吃!”
评审的过程极其严苛。
从渔船的燃油效率、废弃物的处理,到捕捞区域的选择、对海洋栖息地的保护,一百多项指标,项项都是硬杠杠。
沈逸风也亲自飞到青岛,参加了最后的评审会。
当他听到专家们一致通过,决定给“鲁威远渔001号”颁发国内首张远洋渔业“蓝标”认证时,他长舒了一口气。
“这张证书,不是终点,是起点。”沈逸风对老周和船上的小伙子们说,“它证明,我们中国的渔民,不仅能捕捞大海的馈赠,更能用负责任的方式,守护这份馈赠。
从今往后,我们捕捞的,就不仅仅是鱼,更是‘绿水青山’里,那片‘金山银山’的价值。”
又过了半年,老周的渔船满载而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