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春的上海,外滩的风里裹着玉兰的甜香。
联合银行总行一层的“十年金融改革展”展厅,水晶灯照得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泛着暖光——清末的庄票复制品(票面朱红印章还清晰)、1979年第一张浮动利率存单(利率栏写着“5.2%”)、1981年南洋银行开业时的红绸、1984年飞乐音响股票凭证(股东栏写着“王桂英”)、1986年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开业照片……
沈逸风站在展厅中央,指尖抚过展柜的钢化玻璃。
身后传来年轻的脚步声——是新入职的金融干部小吴,攥着笔记本,眼睛亮得像星星:“沈行长,这些老物件,都是咱们十年改革的‘密码’吧?”
上午十点,庆祝改革开放十周年金融座谈会在总行礼堂召开。
主席台上,当年参与利率市场化试点的老经济学家陈默,攥着话筒声音发颤:“十年前我们讨论‘要不要放开利率’,现在老百姓能选银行、企业能找财务公司、股民能炒股票——这不是‘变魔术’,是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台下,穿蓝布衫的李伯(当年绩溪信用社的老会计)举着双手喊:“我补充!以前我记账用算盘,现在信用社用电脑,存贷款利息自动算,再也不用熬夜扒账本!”
穿西装的南洋银行陈行长笑着点头:“还有外资银行进来,倒逼我们学管理、提效率——现在咱们的服务,比当年强十倍!”
座谈会结束,沈逸风陪着老友们逛展厅。
飞乐音响周总指着股票凭证说:“当年第一只股票发行,我担心没人买,结果王婶攥着养老钱就来了——这说明啥?说明老百姓信得过咱们的改革!”
李伯摸着浮动利率存单:“沈行长,你当年说‘利率市场化是让钱流到该去的地方’,现在我孙子在深圳打工,工资直接存招行,利息比储蓄所高,这不就是‘钱找对地方’了吗?”
傍晚,沈逸风站在总行顶楼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
小吴抱着一摞新整理的“十年改革案例集”进来,封皮上写着“金融报国十年答卷”:“沈行长,中央领导看了展览,说‘金融改革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沈逸风翻开案例集,第一页是1978年他在电视机前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照片,最后一页是1986年纽约分行开业的报道。
他轻声说:“这不是‘答卷’,是‘起跑线’——我们用十年把‘地基’打牢了,下一个十年,要跑得更快、更稳。”
窗外,陆家嘴的东方明珠正在亮灯,像颗嵌在黄浦江畔的星。
沈逸风知道,这十年不是终点——当外资银行在浦东设点,当中资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当老百姓的理财选择从“存银行”变成“买基金”,金融的“中国梦”,才刚刚开始写新的篇章。
他转身对小吴说:“明天去档案馆,把十年前的老文件整理出来。要让年轻人知道,咱们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前人用‘敢闯敢试’铺出来的。”
小吴攥着笔记本,用力点头:“我记着——传承,是最好的答卷。”
喜欢沪上银窟龙虎斗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沪上银窟龙虎斗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