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冬雪如絮,轻柔地覆盖了省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全球基层医疗研究中心”,窗外的红梅在白雪映衬下傲然绽放,枝桠上的积雪偶尔坠落,发出细碎的声响。室内却暖意融融,李念宝穿着挺括的白大褂,胸前的“全球基层医疗推广大使”徽章与“全球全民健康贡献奖”奖章在灯光下交相辉映,她正坐在电脑前,眉头微蹙,目光紧紧锁定屏幕——通过“全球基层医疗智能协作平台”,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间简陋诊疗室正传来紧急画面。
“患者男性,52岁,突发剧烈胸痛两小时,伴大汗、呼吸困难!”埃塞俄比亚的年轻医生阿明声音发颤,手里的听诊器都在微微晃动,“心电图显示ST段弓背向上抬高,我们怀疑是急性心梗,但这里没有溶栓经验,怎么办?”
念宝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得像一块定海神针:“阿明,别慌!立即让患者平躺,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先给予300毫克阿司匹林嚼服!”她一边说,一边快速点击鼠标,调出预设的“急性心梗基层急救流程”双语界面,“按照这个步骤,启动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严格按体重计算,我会全程盯着数据!”
屏幕上,阿明颤抖的手逐渐稳定,一步步按照指引操作。念宝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屏幕,时不时提醒:“注意观察患者血压,低于90/60mmHg立即告诉我!”“溶栓药物推注速度要慢,避免不良反应!”三个小时里,她几乎没敢眨眼,桌上的热咖啡早已凉透。当患者的胸痛逐渐缓解,心电图上的ST段开始回落时,阿明激动地捂住脸,泪水从指缝间溢出:“李老师,血压稳定了!患者说胸口不疼了!谢谢您!如果没有您,我们根本救不了他!”
念宝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露出一丝疲惫却欣慰的笑容:“这是我们共同的功劳,你做得很好。记住,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按今天的流程来,我永远是你们的后盾。”挂了视频,她抬手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指尖不经意间触到了白大褂口袋里的一张照片——那是去年在埃塞俄比亚培训时,阿明和一群当地医生围着她请教问题的合影,每个人眼里都满是渴望。
“又在为非洲的事熬夜?”肖冬玲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奶茶走进来,轻轻放在桌上,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桶,“娘知道你忙,特意包了你最爱吃的芝麻汤圆,快趁热吃几个,暖暖身子。”念宝接过奶茶,暖意从手心蔓延到心底,她打开保温桶,圆润的汤圆浮在甜汤里,散发着熟悉的香气。“姐,你看,阿明刚才成功救了一个心梗患者。”她指着屏幕上患者康复的画面,眼里闪着光,“咱们的智能协作平台越来越管用了,这已经是这个月救下的第十七个跨国急症患者,它真的成了偏远地区的‘生命线’。”
“是啊,”肖冬玲笑着坐在她身边,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对了,周院士刚才打电话,说联合国卫生组织特意给你发了邀请函,让你参加明年初在纽约举行的‘全球全民健康论坛’,还指定你作为唯一的基层医疗代表发言,要把中国的经验讲给全世界听呢。”
念宝拿起邀请函,指尖抚过“联合国卫生组织”的烫金字样,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打开电脑,开始整理发言材料,屏幕上跳出一张张照片:云南山区的村医拿着急救流程卡给老人看病,非洲儿童康复后露出缺牙的笑容,巴基斯坦军地急救中心里官兵们认真培训的身影……这些画面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每一个都承载着她和团队的心血。
一月中旬,北方的寒风愈发凛冽,念宝却带着团队研发的“基层医疗应急救援包(国际版)”,踏上了前往边疆的路。时值寒冬,边疆的气温低至零下三十度,白毛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念宝和团队成员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背着沉甸甸的救援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牧民定居点。“李医生,这么冷的天,你们怎么还过来了!”定居点的老支书握着她的手,感慨地说,“每年冬天,我们这儿的老人就怕犯心脏病,看病又不方便。”
念宝笑着打开救援包,里面的便携式除颤仪、长效降压药、防风急救毯一应俱全,还有印着双语说明的急救流程卡。“老支书,这个救援包能应对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我们教大家怎么用,以后遇到紧急情况,再也不用慌了。”她一边说,一边现场演示除颤仪的操作方法,牧民们围在周围,认真地记着笔记,有的还用手机录下视频。
在一个偏远的哨所,刚演示完,就传来紧急消息:一位年轻战士突然头晕恶心,血压飙升至190/110mmHg,出现了高血压危象。念宝立刻带着救援包冲过去,战士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已经说不出话。她迅速为战士吸氧,注射降压药物,同时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联系医院,安排救护车。“坚持住,救护车马上就到!”她握着战士冰冷的手,轻声安慰。半个多小时后,战士的血压逐渐下降,意识也清醒了过来。哨所连长红着眼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李医生,谢谢你!这么冷的天,你冒着风雪赶来,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