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秋光温柔地洒在省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术报告厅里,台下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心血管领域专家和基层医生。李念宝穿着白大褂,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正展示着“冠心宁胶囊上市一周年临床数据报告”——一年间,该药已在全国28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使用,累计帮助12.6万名冠心病患者改善症状,患者满意度达96.3%。
“基层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主战场,我们不仅要把好药送下去,更要把诊疗技术传下去。”念宝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她指向屏幕上的基层医生培训数据,“过去一年,我们联合15家三甲医院,为基层培养了3200名心血管疾病专科医生,建立了120个‘基层心血管诊疗示范站’,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坐在第一排的周院士频频点头。报告结束后,周院士走上台,握着念宝的手说:“你们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基层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走出报告厅,肖冬玲正拿着一个保温桶等在门口,笑着说:“刚听参会的医生说,你的报告特别精彩,娘特意让我给你带了红烧肉,趁热吃。”
念宝接过保温桶,打开盖子,熟悉的香味扑面而来。她一边吃,一边跟肖冬玲说起接下来的计划:“接下来我们想启动‘冠心宁胶囊儿童剂型研发’,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需要长期用药,现有药物剂型不适合儿童,研发儿童专属剂型迫在眉睫。”
“这个想法好!”肖冬玲眼睛一亮,“我在临床上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回头我把儿科医生的建议整理给你,咱们一起推进这个项目。”
接下来的日子,念宝一边推进儿童剂型研发,一边深化基层医疗帮扶。她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去基层示范站坐诊,带教基层医生;还组织团队制作了《基层心血管疾病诊疗手册(漫画版)》,用通俗易懂的图文和方言配音,帮助基层医生快速掌握诊疗要点。
十月中旬,念宝接到肖建军的电话,说部队计划在边疆地区开展“官兵心血管健康守护行动”,想邀请她的团队制定专属诊疗方案,提供药物支持。念宝立刻答应,第二天就带着团队成员奔赴边疆。
边疆的条件比想象中更艰苦,部分哨所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稀薄,气候寒冷。念宝和团队成员克服高原反应,走遍了12个哨所,为官兵们做体检,讲解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还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官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留下了足量的“冠心宁胶囊”。
在一个偏远哨所,一位驻守了15年的老兵握着念宝的手说:“谢谢李医生,以前我们生病只能靠自己扛,现在有你们送医送药,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念宝眼眶一热,坚定地说:“守护你们的健康,就是守护祖国的边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我们会定期来,有任何健康问题,随时联系我们。”
从边疆回来后,念宝收到了部队发来的感谢信,信里说她的团队制定的方案和提供的药物,有效降低了边疆官兵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还邀请她担任“部队心血管健康顾问”。
十一月初,儿童剂型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反复试验,团队成功研发出适合3-12岁儿童的“冠心宁颗粒”,口感清甜,剂量精准,解决了儿童用药难题。临床试验中,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母亲拉着念宝的手说:“以前孩子吃药像打仗,现在这个颗粒孩子愿意吃,真是太谢谢你了!”
念宝笑着说:“能帮到孩子,我们再辛苦也值得。”
十二月的天渐渐冷了,医院组织了“寒冬送暖”义诊活动,念宝带领团队去偏远山区为村民们免费体检、送药。义诊当天,天还没亮,村民们就排起了长队。念宝从早上八点忙到下午六点,一共为200多位村民做了体检,开具处方180多张,发放“冠心宁胶囊”和健康手册500多份。
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做完体检,拉着念宝的手说:“姑娘,你真是个好医生,不仅给我们看病,还耐心讲怎么吃药、怎么保养,比亲人还亲。”
念宝帮老奶奶把药和健康手册放进包里,叮嘱道:“奶奶,药要按时吃,有不舒服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来看您的。”
放寒假回家那天,念宝刚到县城,就看到张秀兰和李兴荣站在车站门口等着。张秀兰拉着她的手,仔细打量:“瘦了,也黑了,在外面肯定受了不少苦。”
“娘,我不苦,看到患者康复,我心里比什么都高兴。”念宝笑着说,把部队的感谢信和儿童剂型研发成功的证书递给张秀兰。
张秀兰接过证书,虽然看不懂上面的专业术语,却还是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脸上满是骄傲:“我的宝真厉害,能帮助这么多人,娘为你骄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