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吹散了省城的最后一丝寒意,附属医院住院部的玉兰花悄然绽放,洁白的花瓣落在李念宝的白大褂上。她正站在病房走廊里,手里拿着Ⅲ期临床试验的患者名单,逐一核对随访时间——这是新型冠心病药物研发的关键阶段,全国有23家医院参与,入组患者超过1200人,每一份数据都关系着新药能否顺利上市。
“李医生,302床的患者来了,说最近感觉胸口发闷,想提前做复查。”护士小张快步走来,手里拿着患者的挂号单。
念宝立刻收起名单,快步走向诊室。302床的患者是位58岁的货车司机,入组Ⅲ期试验刚满两个月。“张师傅,您先坐,慢慢说,胸闷是持续性的还是阵发性的?有没有胸痛或气短的症状?”念宝递过一杯热水,语气温和。
“就是偶尔闷,尤其是开车时间长了之后,没有胸痛,就是有点喘不过气。”张师傅搓了搓手,眼里带着几分焦虑,“李医生,是不是这药不管用啊?我还指望它能治好我的病,早点回去开车呢。”
念宝先给张师傅做了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又仔细查看了他之前的用药记录,笑着说:“您别担心,心电图显示没问题,血压也正常。您的胸闷可能是长时间开车坐姿不当导致的,跟药物没关系。我给您调整一下用药时间,再教您几个车内放松的小动作,下周再来复查看看。”
她一边说,一边在处方单上标注调整方案,还拿出纸笔,画出简单的胸部放松动作示意图。张师傅看着示意图,焦虑的神色渐渐散去:“谢谢李医生,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就踏实了。”
送走张师傅,念宝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登录临床试验数据系统,将张师傅的情况详细录入。系统里闪烁着全国各地医院上传的实时数据,绿色的“正常”标识占了绝大多数,偶尔出现的黄色“待核查”标识,她都会立刻联系对应医院的研究者,确认患者情况。
“念宝,王主任让你去会议室,说是有北京的专家来考察临床试验进展。”科室的年轻医生小陈敲了敲门,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阶段性报告。
念宝连忙整理好桌面,拿着报告赶往会议室。会议室里,王主任正和几位穿着西装的专家交谈,其中一位正是国内心血管领域的权威——周院士。看到念宝进来,王主任笑着介绍:“周院士,这是我们课题组的李念宝医生,也是Ⅲ期临床试验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周院士握着念宝的手,温和地说:“早就听说你们团队的研究做得好,Ⅱ期数据很亮眼,今天想听听你对Ⅲ期进展的看法。”
念宝定了定神,打开报告,从患者入组情况、疗效数据、安全性监测三个方面详细汇报。当说到“基层医院入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达到92%,高于预期”时,周院士眼前一亮:“基层患者依从性是个难题,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给每个基层患者都配备了专属健康管家,每周通过电话或微信提醒服药,还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用药手册,用方言录制了服药指导音频,让患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念宝笑着说,这些方法是她去年在基层支援时总结出来的,没想到在临床试验中派上了大用场。
周院士点点头,赞许地说:“很好,科研要接地气,要考虑到不同患者群体的需求。你们的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让更多科研项目受益。”
考察结束后,王主任拍了拍念宝的肩膀:“表现不错,没给咱们团队丢脸。周院士刚才还说,想邀请你下个月去北京参加国家心血管疾病科研论坛,分享咱们的临床试验经验。”
念宝心里一喜,连忙答应:“谢谢主任,我一定好好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念宝一边推进临床试验,一边准备论坛的发言材料。她利用晚上的时间,整理基层患者管理的案例,制作成PPT;还特意联系了几家基层医院的研究者,收集他们在患者管理中的小故事,让发言内容更生动。
四月中旬,念宝如约去北京参加论坛。在发言台上,她结合自己在基层支援的经历,讲述了如何通过“健康管家 方言指导”提高患者依从性,台下的专家和同行纷纷点头称赞。发言结束后,很多基层医院的代表围过来,向她请教患者管理的细节,她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论坛间隙,肖建军特意从部队赶来见她。在部队医院的食堂里,肖建军看着精神饱满的妹妹,笑着说:“刚才听周院士的秘书说,你在论坛上的发言很精彩,连周院士都夸你接地气。”
“都是团队的功劳,还有基层医生们的支持。”念宝笑着说,给肖建军夹了一块红烧肉,“对了,部队的心血管健康筛查项目进展怎么样?需要我帮忙的话,随时跟我说。”
“正想跟你说这事,”肖建军放下筷子,认真地说,“我们计划在下半年开展全军范围的筛查,想请你帮忙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尤其是针对高原和边疆地区官兵的方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