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承宇盯着电脑屏幕上逐渐好转的舆论趋势,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终于稍有放松。他向后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正准备给自己倒一杯咖啡,手机突然连续震动起来。他瞥了一眼屏幕,脸色骤变。
“砚白,你看这个。”赫承宇将手机递给刚从浴室出来的楚砚白,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气。
楚砚白接过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条刚爆出的“独家猛料”——《揭秘:楚砚白‘神演技’背后的真相,剪辑特效功不可没》。文章由一位自称“业内资深剪辑师”的人撰写,详细“分析”了楚砚白在网剧中的表演,声称其出色表现大多依赖后期剪辑和特效加持,甚至附上了一些经过处理的对比图和数据。
楚砚白的眼神逐渐冷峻,手指无意识地收紧。这篇文章只是冰山一角,随着页面下滑,类似的内容如病毒般在各大平台扩散。一些所谓的“业内人士”纷纷现身说法,质疑他的演技专业性。
“林耀这是铁了心要毁掉你的声誉。”赫承宇声音低沉,眼中闪过一抹锐利的光。
“他不会得逞的。”楚砚白平静地将手机递回去,语气中没有丝毫慌乱,“这部剧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心血,不是几篇污蔑文章能否定的。”
然而,局势比他们预想的更为严峻。随着水军的大规模运作,#楚砚白演技造假#、#剪辑出来的演技派#等话题迅速爬上热搜榜。一些不明真相的观众开始动摇,评论区出现了两极分化的争吵。
“我早就觉得他的演技没那么神,果然是靠后期!”
“那些哭戏和眼神转变也太真实了,后期能做到这种程度?”
“路人表示怀疑,如果真靠演技,为什么之前一直不温不火?”
赫承宇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着沉重的节奏。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整座城市笼罩在夜色中,而他毫无倦意。突然,他停下脚步,眼神坚定地拿起手机,开始联系影视行业的权威人士。
“李教授,抱歉这么晚打扰您...对,情况就是这样,希望您能从专业角度做个分析。”
“张导,您看过我们那部剧吧?现在有些专业上的误解需要您帮忙澄清...”
与此同时,楚砚白回到家中,并没有急于发表任何声明。他先是重看了自己被质疑最多的几场戏,仔细分析每一个细微表情和反应。然后,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撰写回忆。
“表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楚砚白在文中写道,“我很幸运能够遇到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让我有机会展示多年来在表演上的积累和探索。”
他没有直接反驳那些质疑,而是详细分享了自己为角色做的准备——如何通过三个月的专业训练掌握角色的专业技能,如何与导演反复讨论每一场戏的情感层次,甚至附上了自己为角色写的一万多字人物小传的部分内容。
“演技不是魔术,没有捷径可言。每一滴眼泪,每一个微笑,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是演员在理解角色基础上的自然流露。后期制作确实能够增强氛围,但无法无中生有地创造情感。”
就在楚砚白发表这篇长文的同时,赫承宇邀请的权威专家们也纷纷开始发声。
影视协会副会长、德高望重的表演理论专家李文彬教授发布了一篇长达五千字的专业分析。他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出发,结合楚砚白在剧中的具体表现,详细解构了他的表演技巧和专业性。
“真正的好表演是任何后期都无法替代的。”李教授在文中强调,“楚砚白在第三集那场长达三分钟的无台词独白戏中,面部肌肉的细微颤动、眼神的焦点变化、甚至呼吸的节奏控制,都展现了一个专业演员的深厚功底。这些都是实拍时的原始表演,后期无法添加。”
着名剪辑师张一鸣则录制了一段视频,以专业角度解释剪辑和特效的局限性:“我们可以调整光线、色彩,甚至可以删除不满意的部分,但我们无法凭空创造真实的表演。楚砚白的表演在原始素材中就已经非常出色,这是业内共识。”
这些专业发声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反响。更令人惊喜的是,剧组的其他成员也自发加入声援。
导演王磊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大量幕后花絮和未剪辑原片:“这些原始素材可以证明一切。楚砚白是我合作过最敬业、最有天赋的年轻演员之一,他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真实表演。”
女主角林小雨转发了导演的微博并配文:“作为对手戏演员,我最清楚砚白的专业程度。那些质疑声音显然没有亲眼见过他在片场为了一秒钟镜头反复排练二十次的执着。”
这些来自业内同仁的支持,比任何公关文案都更有说服力。舆论风向开始明显逆转,原本质疑的声音渐渐被更多支持所淹没。
“看了原片对比,楚砚白的演技确实扎实!”
“这么多业内大咖都站出来为他说话,真相不言而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