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的晨光还没完全驱散晨雾,孙晓就背着竹编工具包出了门。她特意提前半小时起床,把昨天编到一半的竹青蛙半成品装进包里,脚步轻快地往石桌方向走——自从上次大家定下要办“竹编小集市”,这几天石桌旁每天都聚着人,连平时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路过时也会停下脚步问两句筹备进度。
“晓晓,来得这么早!”刚拐进巷口,就听见张叔的声音。他正蹲在石桌旁,手里拿着几根削得极细的竹篾,旁边放着个竹制的小模具,“快来看看我这竹青蛙的弹簧芯,昨天琢磨到半夜,总算弄出点门道了。”
孙晓赶紧跑过去,凑到模具前看:“张叔,这弹簧芯比上次试做的细多了!上次那个上弦后总卡壳,这个是不是能跳得更远?”
“你试试就知道!”张叔笑着把一个做好的竹青蛙递给她。孙晓接过,指尖捏着青蛙背上的小竹柄轻轻一转,“咔嗒”一声上紧弦,放在地上一放,那竹青蛙竟“蹦跶”着跳出去两米多远,还顺带转了个圈,引得路过的李奶奶笑出了声。
“哎哟,老张你这手艺真绝了!”李奶奶拄着拐杖走过来,手里还提着个布袋子,“我今早去早市,看见有卖彩色棉线的,想着你们编竹篮时能用上,就买了几卷带过来。你看这粉的、绿的,编在篮沿上多鲜亮。”
张叔赶紧接过布袋子,打开一看,里面的棉线缠在纸筒上,颜色鲜活得像刚摘的果子。“李奶奶,您这也太贴心了!昨天林晚还说缺些软线编装饰,您这真是雪中送炭。”他说着,把棉线递给孙晓,“晓晓,你把这些线收进那个蓝色工具箱里,昨天林晚特意买的,说分类放工具方便。”
孙晓刚把棉线放进工具箱,就听见自行车“叮铃”的响声——林晚骑着车过来了,车筐里装着两个大纸箱,车把上还挂着个卷起来的红色横幅。“早啊大家!”她把车停稳,擦了擦额角的汗,“我昨天去广告店把横幅做好了,你们看这字怎么样?”
说着,她把横幅展开,上面用金色的字体写着“老巷竹编小集市”,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竹蜻蜓图案。李奶奶凑过去摸了摸横幅材质:“这布厚实,挂在巷口风吹雨淋也不怕。就是挂在哪儿好呢?巷口那棵老梧桐树下怎么样?来往的人都能看见。”
“我看行!”张叔接过话茬,“明天我找两根竹竿,把横幅绷在树上,再在旁边摆个小桌子当接待台,有人问就给递张宣传单——对了,宣传单还没印呢,林晚你上次说联系的印刷厂有消息了吗?”
林晚刚要回答,就看见陈婷牵着乐乐走过来,身后还跟着个穿白色运动服的姑娘,手里提着个装满笔记本的帆布包。“张叔,林晚,晓晓!”陈婷笑着挥手,“给你们介绍下,这是我同事苏青,她听说咱们要办竹编集市,特意请假过来帮忙。苏青之前在广告公司做过设计,宣传单的事儿她能帮上忙!”
苏青赶紧上前一步,笑着点头:“大家好!我昨天听陈婷说你们的竹编特别有意思,还看了她拍的乐乐编的竹蜻蜓,特别想过来帮忙。宣传单要是还没定设计稿,我今天就能出几个方案,咱们一起选选。”
林晚眼睛一下子亮了:“那真是太好啦!我本来还愁宣传单设计得太普通没人看,你专业的来肯定不一样。咱们先找个地方坐,我把之前记的集市信息给你说说——比如时间定在本周六上午,摊位分成品区和体验区,体验区可以教小朋友编小竹哨。”
孙晓赶紧搬来石凳,陈婷把乐乐放在旁边的小椅子上,递给他一个昨天编好的竹制小篮子:“乐乐,你先在这里装小珠子玩,妈妈和叔叔阿姨们商量事情,好不好?”乐乐点点头,从布包里掏出之前林晚给的彩色小珠子,一颗一颗往竹篮里放,小嘴巴还念叨着:“要装满满一篮,给轩轩哥哥看。”
苏青打开笔记本,拿出笔快速记录:“我建议宣传单正面印横幅上的竹蜻蜓图案,再放几张你们编的竹篮、竹青蛙的照片,背面分板块写清楚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比如‘成品区:手工竹编器具售卖’‘体验区:免费学编小竹哨’,再加一句‘欢迎带孩子来体验传统竹编’,这样家长们肯定愿意来。”
“还要加上咱们的初衷!”赵爷爷拄着拐杖慢慢走过来,手里拿着他的“竹编纹样集”,“就写‘老巷街坊手工制作,让竹编手艺传下去’,这样大家知道咱们不是为了赚钱,是想让更多人喜欢竹编。”
苏青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赵爷爷说得对,加上这句更有温度。对了,你们有没有高清的竹编作品照片?要是没有,我今天可以帮你们拍,用相机拍出来比手机拍的清楚,印在宣传单上更好看。”
林晚一拍大腿:“哎呀,我昨天还想着用手机拍,忘了苏青你有相机!正好我把家里的竹篮、王爷爷做的竹风车都带来了,等会儿就在石桌旁排,光线正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