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漫过老巷的青砖黛瓦,孙晓就被一阵清脆的竹笛声吵醒了。她揉着眼睛趴在窗台上看,只见巷口的老槐树下,张叔正拿着根新削的竹笛吹着,竹笛声混着风里的桂花香,飘得满巷都是。
“张叔,您还会吹竹笛呀!”孙晓趿着拖鞋跑下楼,手里还攥着没画完的漫画本——昨晚睡前她特意留了一页,准备画灯笼映月的场景,现在刚好能补画张叔吹笛的画面。
张叔停下笛声,笑着晃了晃手里的竹笛:“年轻时学过两手,好多年没吹了。今早跟小宇轩爷爷去后山砍竹条,看见根粗细正好的竹管,就顺手削了个笛子。你别说,后山的竹子紧实,吹出来的声音就是清亮。”他说着,指了指旁边的竹筐,“这是今早砍的竹条,比上次的更嫩,编小物件正好。对了,小宇轩和他爷爷在后面摘桂花呢,说要给你送点新鲜的,让你画漫花时闻着香。”
话音刚落,就看见小宇轩提着个竹篮跑过来,篮子里装满了金黄的桂花,花瓣上还沾着晨露。“晓晓姐!你看我摘的桂花!”他把竹篮举到孙晓面前,桂花的香气扑面而来,“爷爷说新鲜的桂花要先晾干,才能做桂花糕。林晚姐说她妈妈今天来教大家做,咱们现在就去晒桂花好不好?”
孙晓点点头,跟着小宇轩往石桌那边走。刚到槐树下,就看见林晚和她妈妈正围着石桌忙活着——石桌上铺着块干净的白布,林晚妈妈手里拿着个竹筛,正把小宇轩带来的桂花倒在筛子里轻轻晃动。“晓晓来啦!”林晚妈妈笑着打招呼,“这桂花真新鲜,再晒上两个时辰,就能用来做糕了。你来得正好,帮我把旁边的糖罐子递过来,我先把糖腌一部分,这样做出来的桂花糕更甜。”
孙晓刚把糖罐子递过去,就听见巷口传来陈屿的喊声:“大家快来看!我打印了晓晓的漫画册!”他手里抱着摞彩色小册子,快步走到石桌旁,把册子分给大家。“我昨晚把晓晓画的所有场景都整理了一遍,还加了页码和目录,这样大家就能照着学编灯笼、剪剪纸了。”
张叔接过小册子,翻到自己削竹条的那一页,忍不住摸了摸画面里的围裙:“这画得也太像了!连我围裙上的补丁都画出来了。陈屿,你这册子印得真清楚,等会儿给街坊们都分一本,让大家也学学手艺。”
林晚拿起一本小册子,翻到桂花灯笼那页,眼睛一亮:“晓晓,你把李婶教我折桂花的步骤画得真清楚!我妈妈刚才还说不知道怎么教大家折桂花,现在有这本漫画册,大家一看就会。”她说着,拉着孙晓的手往李婶家走,“走,咱们去叫李婶来看看,她肯定喜欢。”
两人刚走到李婶家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缝纫机的“嗡嗡”声。推开门一看,李婶正坐在缝纫机前,手里拿着块粉色的布料,缝着小口袋。“李婶,您在做什么呢?”林晚凑过去看,只见小口袋上还绣着个小小的灯笼图案。
李婶停下缝纫机,举起小口袋笑:“这是装桂花糕的小袋子!昨天看见大家把栗子装在纸袋里,觉得不够精致。我就想着缝点小布袋,上面绣上灯笼、桂花的图案,大家把桂花糕装进去,提着也好看。你们看,这是我刚绣的桂花,像不像?”
孙晓凑近看了看,小布袋上的桂花绣得栩栩如生,花瓣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李婶,您的手艺也太好了!”她掏出漫画本,快速画下李婶缝布袋的样子,“我要把您绣桂花的样子画进漫画里,下次再印册子,就加这一页。”
正说着,刘奶奶提着个竹篮走进来,篮子里装着剪好的窗花和红纸。“李婶,我来跟你要块红布!”刘奶奶笑着说,“昨天跟晓雅说要教她剪鱼,想着用红布剪出来更喜庆。你这儿有没有剩下的边角料,给我一块就行。”
李婶立刻从抽屉里拿出块红布,递给刘奶奶:“这块布软和,剪出来的鱼肯定好看。对了,我昨晚缝了几个小沙包,里面装的是晒干的桂花,等会儿给孩子们玩,扔起来都带着香味。”她说着,从柜子里拿出几个彩色的小沙包,每个沙包上都绣着不同的图案——有兔子、星星,还有小灯笼。
刘奶奶接过沙包,笑着递给孙晓一个:“你看这沙包多精致,晓雅要是看见,肯定喜欢。咱们现在就去石桌那边,我教你剪鱼,等会儿林晚妈妈教大家做桂花糕,咱们正好把剪好的鱼贴在糕模上。”
孙晓跟着刘奶奶回到石桌旁,林晚妈妈已经把腌好的桂花和面粉拌在了一起。“晓晓,快来帮忙揉面!”林晚朝她招手,“我妈妈说揉面要顺着一个方向,这样做出来的桂花糕才细腻。你看,我都揉了半天了,胳膊都酸了。”
孙晓赶紧洗手,接过林晚手里的面团揉了起来。刚揉了没几下,就看见王爷爷提着个酒坛走过来,坛口封着红布。“王爷爷,您这是拿的什么呀?”小宇轩凑过去,好奇地围着酒坛转。
王爷爷笑着拍了拍酒坛:“这是我去年酿的桂花酒!本来想等过年再开封,今早看见大家摘桂花,就想着提前拿出来给大家尝尝。等会儿桂花糕做好了,就着酒吃,那才叫过瘾。”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几个小瓷碗,“我已经把酒坛打开了,你们闻闻,香不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