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把老巷的青石板晒得微微发烫,孙晓就背着鼓囊囊的帆布包跑了进来。包里除了每天必带的笔记本,还装着苏晓雅昨天托她带的彩绳和珠子——那些彩绳是苏晓雅妈妈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有正红、明黄、水绿三种颜色,摸起来软乎乎的,还带着点旧布料的清香。
“晓雅!我把彩绳带来啦!”孙晓刚跑到槐树下,就看见苏晓雅正蹲在地上摆木盘,木盘里整齐放着剪好的彩绳段和亮晶晶的玻璃珠。苏晓宇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一根红绳,正笨拙地学着打结,绳子在他手里绕来绕去,最后缠成了一个小疙瘩。
“你可算来啦!”苏晓雅立刻站起来,接过帆布包,把彩绳倒在木盘里,“我昨天跟我妈学编钗子,练到半夜才学会最简单的‘双钱结’,你看,这个就是我编的。”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钗子,钗杆是用细竹条做的,顶端编着两个相连的红绳结,下面还挂着一颗小小的粉珠子,晃起来叮当作响。
孙晓凑过去仔细看,忍不住伸手碰了碰红绳结:“这个结编得好整齐!我昨天看你画的图纸,还以为很难呢。”她刚说完,就听见巷口传来“吱呀”的推车声,抬头一看,是张叔推着一辆旧木车走过来,车上放着几个长方形的木盒子,盒子上还盖着蓝布。
“张叔,您这车上装的是什么呀?”孙晓跑过去,伸手想掀蓝布,却被张叔轻轻拦住。
“别急,等会儿再看。”张叔笑着把木车停在槐树下,掀开一角蓝布,露出里面的木模子,“这是我爸以前做年糕用的模子,昨天听你们说想让游客体验老巷的年味,我就把模子找出来了。有鱼形的、福字的,还有咱们老巷特有的槐树花形,等会儿让王爷爷蒸点糯米,咱们教游客做年糕。”
孙晓眼睛一下子亮了,伸手摸了摸木模子上的花纹,花纹深深浅浅,摸起来有些粗糙,却透着股老物件的温润:“这个槐树花模子真好看!我小时候吃过年糕,可是从来没见过怎么做的。”
“等会儿你就能学了。”张叔刚说完,就看见王爷爷拎着一个大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泡好的糯米,还冒着热气。“张叔说的模子我带来了,糯米也泡好了,再泡半个时辰就能蒸了。”王爷爷把竹篮放在地上,擦了擦额角的汗,“昨天有游客说想尝尝老巷的年糕,我想着今天正好让他们自己做,自己做的吃着才香。”
就在这时,林晚和陈屿推着黑板走了过来,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年糕模子,旁边还写着今天的标题——“老巷故事之五:木模里的年糕香与彩绳上的时光”。“昨天游客走的时候,好多人说想体验做年糕,今天咱们正好满足他们。”林晚蹲下来,帮张叔把木模子摆成一排,“陈屿还去巷口的小卖部买了豆沙馅和红枣,等会儿游客做年糕的时候可以包在里面。”
陈屿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着暗红色的豆沙馅和饱满的红枣:“我问了小卖部的阿姨,她说这种豆沙馅是用老方法做的,没放太多糖,吃起来不腻。红枣也是去年的干枣,泡软了包在年糕里特别甜。”
苏晓雅拿起一颗红枣,放在嘴里嚼了嚼,点点头说:“真甜!等会儿我要做个包满红枣的年糕,还要用槐树花模子,这样又好看又好吃。”苏晓宇也跟着点头,手里还攥着那根缠成疙瘩的红绳,小声说:“我也要做年糕,还要编钗子,编个给梅奶奶。”
大家正说着,梅婶就走了过来,今天她没穿戏服,穿了件藏青色的棉袄,手里还拿着一个小布包。“我听说你们今天教游客做年糕、编钗子,就把我以前编的钗子带来了,给大家当个样子。”梅婶打开布包,里面放着好几支钗子,有红绳编的,有绿绳编的,还有一支用金线和银线编的,顶端是个小小的京剧脸谱,看起来特别精致。
“梅奶奶,您还会编钗子呀?”孙晓拿起那支脸谱钗子,仔细看了看,脸谱的眼睛、鼻子都编得清清楚楚,连颜色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以前在戏班的时候,没事就跟戏班的姐妹学编钗子,那时候条件不好,买不起好看的头饰,就自己编。”梅婶笑着说,拿起一根红绳,给孙晓示范编双钱结,“你看,先把绳子对折,再绕个圈,像这样……”她的手指很灵活,红绳在她手里绕来绕去,很快就编出一个小小的结。
孙晓跟着学,可绳子总不听使唤,要么绕错了圈,要么拉太紧把绳头扯断了。她吐了吐舌头,有些不好意思:“怎么这么难呀?我刚才看晓雅编得挺简单的。”
“别急,慢慢来。”梅婶耐心地帮她调整绳子的位置,“我刚开始学的时候,编坏了十几根绳子呢。你看,手指要轻轻捏住绳子,别太用力,慢慢来就好了。”
就在孙晓终于编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双钱结时,巷口传来了游客的声音。第一个走进来的是昨天穿蓝色外套的阿姨,她今天还带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爷爷手里拄着拐杖,眼睛里满是好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