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合作协议的第二天,孙晓就收到了李姐发来的首批婚庆订单需求:三个婚礼项目,共计六十套伴手礼套装、十二幅龙凤挂屏以及三十个喜字挂件,交货期定在二十天后。看着订单上的数字,孙晓把大家召集到一起,神色严肃又带着期许:“伙伴们,首批批量婚庆订单来了,任务不算轻松,六十套伴手礼、十二幅挂屏还有三十个挂件,二十天交货。咱们得好好规划一下,确保万无一失。”
赵磊皱了皱眉:“六十套伴手礼,每套都包含茶具、礼盒和小挂件,这工作量可不小啊。咱们现在人手虽然比以前多了,但新员工还不算完全熟练,能跟上进度吗?”
王爷爷敲了敲桌子,沉稳地说:“别慌,批量生产和定制不一样,关键在分工和流程优化。咱们可以把每个产品拆分成不同工序,流水线作业,效率能提高不少。”
陈屿立刻补充:“我可以把所有产品的图纸再细化,标注好每个工序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这样大家操作起来更规范,也能减少失误。”
孙晓点点头,开始分配任务:“好,那咱们就按流水线来安排。王爷爷,您负责整体技术把关,尤其是龙凤挂屏这种复杂产品的关键工序;陈屿,你尽快完善图纸,并且指导大家按标准操作;张强,你带着赵峰和两名熟练的老员工,负责伴手礼中茶具的编织,茶具对造型要求高,你们经验丰富,得把好关;林晚和乐乐,你们负责喜字挂件和礼盒的基础编织,这部分相对简单,可以多带几名新员工一起做,也能让她们尽快上手;赵磊,你负责材料供应和质量检验,确保每天的材料充足,成品符合要求;我来统筹协调,处理突发情况。”
“收到!”众人齐声应答,立刻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陈屿用了一天时间,把细化后的图纸张贴在工作室的各个角落,每个工序旁都标注着详细的操作步骤和质量标准。“大家看,茶具的壶身编织,每圈竹丝的间距要控制在0.5厘米,误差不能超过0.1厘米,这样才能保证造型规整。”陈屿指着茶具图纸,给负责编织茶具的张强等人讲解道。
张强认真看着图纸:“没问题,我们先试编几个样品,确定没问题了再批量生产。”
另一边,林晚正在教新员工们编织喜字挂件:“编织喜字的横画和竖画时,竹丝要拉紧,转折处要圆润,不能有棱角,不然不好看。”她一边示范,一边手把手地指导林巧:“你看,这里要这样绕一下,竹丝就不会松动了。”
林巧仔细模仿着林晚的动作,慢慢找到了窍门:“谢谢晚姐,我好像学会了,这样编出来的喜字果然好看多了。”
赵磊则忙着清点材料,他把彩色竹丝、防水剂等按每天的用量分好类,整齐地堆放在材料区:“每天的材料都给大家准备好了,用完了随时跟我说,我再补充。”
批量生产正式开始后,工作室里呈现出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天清晨,大家准时到岗,各自奔赴自己的岗位,竹丝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汇成一首充满活力的劳动交响曲。
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第五天上午,负责编织茶具的赵峰发现,编织好的十个茶壶中,有三个壶口出现了轻微变形的情况。“张哥,你看这几个茶壶,壶口有点歪,不符合标准啊。”赵峰拿着变形的茶壶,有些着急地说道。
张强接过茶壶仔细检查了一遍,眉头皱了起来:“应该是编织的时候,模具没有固定牢固,导致竹丝受力不均。咱们得把模具重新加固,每个模具都用夹子固定好,编织的时候再有人专门盯着,确保不会松动。”
赵峰立刻找来夹子,把所有的茶具模具都重新加固:“这样应该就没问题了,我再试编一个看看。”
王爷爷也走了过来,看了看变形的茶壶:“批量生产的时候,细节很重要,一点小疏忽就会影响产品质量。以后每个工序完成后,都要先自检,再交给下一道工序,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按照王爷爷的建议,大家建立了自检和互检制度,每个工序完成后,操作人员先自己检查,确认无误后再交给下一道工序,下一道工序的人员再进行检查,确保不合格的半成品不会流入下一个环节。这一制度实施后,产品的合格率明显提高了。
与此同时,新员工们也遇到了难题。林巧和另外两名新员工负责礼盒的组装,由于手法不熟练,组装速度很慢,远远跟不上前面编织的进度,导致礼盒堆积在半成品区。“晚姐,我们组装得太慢了,拖大家后腿了。”林巧有些愧疚地说道。
林晚安慰道:“别着急,组装礼盒是个细致活,熟能生巧。我教你们一个小技巧,先把礼盒的框架固定好,再慢慢安装内衬,这样速度能快一点。”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你看,先把这两个边对齐,用力按下去,框架就固定住了,然后再把内衬放进去,调整好位置就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