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屿举着手机给大家看转账记录,屏幕上“5000元”的数字在夕阳下格外亮眼。院子里的欢呼声惊动了隔壁的张婶,她扒着墙头探进来:“小陈啊,你们这儿咋这么热闹?是不是又接大单子啦?”
“是啊张婶!”乐乐抢先答道,手里还捏着刚编好的喜字挂件晃了晃,“我们要做个三米乘两米的山水屏风,客户刚付定金呢!”
张婶啧啧赞叹:“这么大的屏风?你们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出息了!需要帮忙搭把手不?我家老头子今天没事,力气大得很。”
陈屿连忙摆手:“谢谢张婶,不用麻烦啦,材料我们都运回来了,现在就等着框架和材料准备好开工呢。”
送走张婶,孙晓提议道:“既然定金收到了,咱们今晚就把详细的分工再细化一下吧。框架十天后才能到,这期间咱们得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做足,框架一到就能立刻上手编织,不浪费一点时间。”
“我同意。”王爷爷坐在石凳上,喝了口保温杯里的茶水,“山水屏风的编织得按‘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来,咱们先把图案按比例放大画在草稿纸上,再用经纬编织法打底,核心部分用‘雨点式’直编法,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山水的虚实明暗。”
陈屿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王爷爷,您说的这些编织技法,我们年轻人还不太熟练,您得多费心指导。”
“放心吧。”王爷爷笑了笑,“我会先教你们编远山的部分,用细竹丝疏编,掌握好力度,编出来才会有朦胧的远山意境。近水和松树得用密编和插、穿的技法,你们跟着我学,多练几遍就会了。”
张强搓了搓手:“那我们现在就把泡好的竹丝挑拣分类?之前泡的那些已经软了,正好可以筛选出粗细均匀的,按颜色分好类备用。”
“还有染色的问题。”林晚突然开口,“咱们买的竹丝颜色虽然基本符合要求,但浅灰色的竹丝颜色有点偏深,要是编远山,可能体现不出那种缥缈的感觉。要不要咱们自己再稍微染一下,调得更浅一点?”
大家都凑到浅灰色竹丝盆边查看,果然,原本以为合适的竹丝,在夕阳下看颜色偏暗,和小样里远山的浅灰色确实有差距。陈屿皱了皱眉:“林晚观察得真仔细,这个问题不解决,编出来的山水层次感会差很多。王爷爷,咱们自己能染色吗?”
王爷爷沉吟道:“可以是可以,竹丝染色得用草药染,这样颜色自然不突兀,还能保持竹丝的韧性。我以前学过用艾草和板蓝根混合煮水,能染出浅灰色,就是工序有点麻烦,还得掌握好比例和染色时间。”
“麻烦不怕,只要能做出效果就行!”孙晓立刻说道,“咱们现在时间还来得及,今晚就可以准备草药,明天开始染色。”
乐乐兴奋地拍手:“我明天去后山采艾草!以前跟奶奶采过,我认识什么样的艾草新鲜好用。”
“板蓝根我去药店买,正好附近的中药店就有卖的。”赵磊主动请缨,“我明天一早去排队,买足量的回来,省得不够用。”
陈屿点点头,把这些都记在笔记本上:“那咱们今晚的任务就是:孙晓、林晚和我一起把已经泡好的竹丝筛选分类,把不合格的都挑出来;张强和赵磊负责把院子角落的材料区整理干净,腾出地方放染色用的大缸;王爷爷您指导我们筛选,顺便休息休息,今晚就别熬夜了。”
“我没事,身子骨还硬朗着呢。”王爷爷摆摆手,拿起一根竹丝仔细端详,“筛选竹丝是关键,得挑出宽0.5毫米、厚0.04毫米左右的,这样编出来的图案才精致,不能有一点马虎。”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院子里的灯被全部打开,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每个人忙碌的身影。孙晓找来几个大塑料盆,分别贴上“浅灰”“深绿”“棕色”的标签,三人坐在石桌旁,一根根地筛选竹丝。
“这根竹丝有点粗,得刮细点。”王爷爷拿起一根深绿色的竹丝,用刮刀轻轻刮着,“刮的时候要顺着竹丝的纹理,力度要均匀,不然容易断。”
陈屿学着王爷爷的样子刮竹丝,刚刮了几下,竹丝就断了,他有些懊恼:“这活儿看着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
“别急,慢慢来。”王爷爷耐心指导,“你看,刮刀要倾斜四十五度,轻轻用力,一点点把多余的部分刮掉,不是一下子就能刮好的。”
陈屿按照王爷爷说的方法重新尝试,果然顺利多了,虽然速度慢,但刮出来的竹丝粗细均匀,没有再断裂。“谢谢您王爷爷,还是您教得好。”
另一边,张强和赵磊已经把材料区整理干净,还从仓库里找出了两个闲置的大陶缸,清洗干净后搬到了院子中央。“陈屿,陶缸洗好了,明天就能用来染色了。”张强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陶缸还真沉,幸亏咱们俩一起抬,不然我一个人还搬不动。”
赵磊笑着说:“以后这种重活交给我们俩就行,你们负责精细的活儿,分工明确效率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