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车的影子刚消失在巷口拐角,院子里的讨论声就像被点燃的爆竹,噼里啪啦热闹起来。沈乐乐拽着画本蹲在石桌旁,笔尖在纸上飞快滑动,嘴里还念念有词:“花柱要做成圆柱形,下半部分用粗竹篾编出网格状,稳固又透气,上半部分用细竹丝编缠枝藤蔓,再穿插几朵立体竹编小花,肯定好看!”
孙晓凑过去看,指尖点在画纸上:“藤蔓的弧度要自然,别太规整,不然像机器刻的。还有,路引高度得统一,大概一米二左右,太高挡视线,太矮没气势。”
陈屿把订单意向表摊开在桌上,指着上面的备注:“客户叫林致远和苏晚,想把‘Z&L’的缩写编进签到台背景,还要融入他们相遇的场景——说是在植物园的竹林里认识的。”
“竹林相遇?这个意境好!”林晚眼睛一亮,“签到台背景可以做折叠式屏风,分三段,中间一段编竹林剪影,左右两段分别编‘Z’和‘L’,用隶书字体,和之前挂屏的风格保持一致,整体更协调。”
王爷爷捋着胡须,手里转着竹篾条:“折叠屏风好,方便运输。但竹编要做大面积的,得注意框架承重。我建议用楠竹做框架,质地坚硬,重量也适中,屏风中间用双层竹丝编织,一层做底,一层做纹样,这样立体感强,还不容易变形。”
张叔皱了皱眉:“大面积编织耗时可不少,客户没说婚礼日期?要是太赶,咱们人手怕是不够。”
“我问了,”陈屿赶紧补充,“婚礼在两个月后,时间还算充裕,但细节要求多,除了路引和签到台背景,还要做竹编桌旗、椅背装饰,还有一个小型的竹编仪式亭。”
“仪式亭?”李伯放下手里的竹刀,“那可是个大家伙,得先搭骨架,再编纹样,既要好看又要牢固,不然新人站在里面不安全。”
孙晓点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两个月时间,拆分下来不算太紧,但每个环节都不能耽误。咱们先把整体方案定下来,再分工推进。王爷爷,您负责设计所有大型部件的框架图纸,尤其是仪式亭和屏风,结构安全是第一位的。”
“没问题,”王爷爷应着,“仪式亭我打算做四角亭样式,顶部用竹篾编出穹顶,四周挂竹编帘幔,既通透又有仪式感。框架连接处都用榫卯结构,再加固金属暗扣,保证稳固。”
“帘幔可以编上细碎的桃花纹,”沈乐乐立刻接话,“粉色竹丝正好能用得上,和之前收纳盒的桃花纹呼应,寓意也好。”
刘婶端着刚煮好的绿豆汤走过来,给大家每人递了一碗:“桃花纹是好看,但仪式亭的帘幔要经常拉动,得编得密实点,不然容易勾丝。我看用双股竹丝编织,既结实又不失细腻。”
“刘婶说得对,”孙晓喝了口绿豆汤,“还有桌旗和椅背装饰,要做得轻巧不占地。桌旗可以做长条形,编回纹边框,中间编‘永结同心’四个字,颜色用本色竹编配红色竹丝镶边,喜庆又不花哨。椅背装饰就做简单的竹编蝴蝶结,再挂个小的竹编喜字,方便套在椅背上。”
周阳放下碗,搓了搓手:“我想试试编仪式亭的穹顶,之前编过灯罩,有弧度编织的经验,就是不知道这么大的面积,怎么保证纹路均匀。”
王爷爷笑着说:“穹顶可以分成八块来编,先做模板,按照模板的弧度编织每一块,最后拼接起来。编织的时候用细竹丝做经线,粗一点的竹丝做纬线,这样结构稳定,纹路也整齐。”
赵磊凑过来:“那我跟周阳一起做穹顶,两个人配合能快些。我还想试试编竹林剪影,怎么才能做出层次感呢?”
“用高低编织法,”王爷爷拿起两根竹丝演示,“前景的竹子用粗竹丝,编织时稍微凸起,后景的用细竹丝,编织时压低,这样就能分出远近虚实,看着就像真的竹林一样。”
孙晓看着大家干劲十足的样子,心里踏实了不少:“那咱们现在分工明确了。王爷爷负责所有框架图纸和核心纹样指导;李伯、张叔负责砍伐、处理楠竹和毛竹,重点做仪式亭、屏风的框架,确保材料质地;刘婶负责染制足够的粉色竹丝,还有采购额外的环保清漆和辅料,顺便指导大家编织桃花纹;周阳、赵磊主攻仪式亭穹顶和竹林剪影;乐乐负责路引的藤蔓、小花编织和椅背装饰;林晚对接客户,确认每个设计细节,尤其是‘Z&L’缩写的字体样式,还要在直播间更新婚礼布置系列的进度,吸引更多客户;陈屿负责统计材料用量,联系运输包装,确保半成品运输时不损坏。”
“收到!”大家齐声应道,碗里的绿豆汤都喝得格外香甜。
接下来的日子,院子里更是忙得热火朝天。李伯和张叔带着工具上山砍楠竹,选的都是树干笔直、没有虫蛀的成年楠竹,扛回来后先放在院子里阴干三天,再进行劈制、打磨。“楠竹硬度够,但韧性不如毛竹,劈的时候得顺着纹理来,不然容易裂,”李伯一边示范一边对张叔说,“框架的横梁要选直径五厘米的竹段,打磨光滑后还要用砂纸细细抛光,不能有一点毛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