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蝎”的第一次试探,来得悄无声息,却精准地刺向了陆沉渊最意想不到,也最难以防范的软肋——舆论与人心。
首先发难的是一家位于欧洲、素以“独立、客观”着称的财经调查媒体《哨兵》。其在头版发布了长篇深度报道,标题耸人听闻:《深渊下的尸骸:揭秘商业帝国教父陆沉渊的黑暗发家史》。
报道没有直接提及“星耀会”或傅家,而是以极其详实(且半真半假)的笔触,梳理了陆沉渊早年在地下拳场的经历,着重渲染其血腥与暴力;详细“揭露”了深渊集团早期在灰色地带的资本积累过程,将一些合法的商业并购歪曲为巧取豪夺;更是首次公开披露了陆沉渊曾含冤入狱的经历,却刻意模糊了关键细节,引导读者认为他确有其罪,只是通过手段脱罪。
报道引用了大量“前内部人士”、“匿名消息源”、“不愿透露姓名的执法人员”的指控,真伪难辨,但极具煽动性。文章最后,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了陆沉渊与官方力量的合作,暗示其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国家资源和支持,是一个隐藏在光环下的巨大隐患。
一石激起千层浪!
《哨兵》的报道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核弹,瞬间被全球各大媒体转载、评论。互联网上,关于陆沉渊是否是“黑心资本家”、“法治漏网之鱼”的争论甚嚣尘上。深渊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股价应声下跌,虽然幅度不如之前遭遇金融狙击时剧烈,但引发的信任危机却更加深远。
更致命的是,国内一些长期对深渊集团快速扩张心存忌惮或不满的势力,也趁势开始暗中推波助澜。一些看似“理性分析”、“为民请命”的专家学者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质疑深渊集团的垄断地位和对某些行业的影响力,呼吁加强监管。
“老板,舆论风向对我们非常不利!”宋哲脸色严峻地向陆沉渊汇报,“《哨兵》的报道显然是精心策划的,里面很多细节只有极少数内部人员才知晓,我们有理由怀疑,除了陈铭,还有更深层的内鬼被‘毒蝎’激活了。而且,国内某些声音的出现,时机太过巧合。”
陆沉渊看着屏幕上那些充满恶意和误导的报道,以及社交媒体上汹涌的负面评论,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寒意。
“傅苍年这是黔驴技穷,开始玩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把戏了。”他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毒蝎’果然名不虚传,杀人不用刀。”
“我们是否立刻启动紧急公关?联系友好媒体进行澄清,发布律师函,追究《哨兵》的责任?”宋哲建议道。
“不。”陆沉渊摇了摇头,“对方蓄谋已久,我们仓促应对,只会越描越黑,陷入他们设定的舆论战场。发律师函?那只会给外界留下我们‘仗势欺人’、‘压制言论’的印象。”
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城市:“他们想用舆论压垮我,想让我忙于应付这些口诛笔伐,从而忽略真正的危险。那我就偏不如他们的意。”
“那……”宋哲有些不解。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陆沉渊转过身,眼神锐利,“他们不是喜欢用‘匿名消息源’吗?我们也有。宋哲,把我们准备好的关于‘星耀会’勾结境外势力、长期进行非法资金转移、侵害国家利益的‘开胃菜’证据,挑选几份最具冲击力的,通过绝对安全的渠道,匿名提供给几家与《哨兵》有竞争关系、且背景深厚的国际媒体,以及……国内某些一直盯着傅家这块肥肉的纪律检查机构。”
他顿了顿,补充道:“记住,要做得干净,让对方查不到来源,但又能在合适的时机,‘恰好’地引爆。我们要让傅苍年和他背后的‘星耀会’,先尝尝被舆论反噬和被国家机器盯上的滋味。”
“另外,”陆沉渊看向宋哲,“内部审查不能停,反而要加大力度。重点排查所有能接触到《哨兵》报道中提及的敏感信息的人员,包括已经离职的元老。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毒蝎’的钉子,必须一颗颗拔出来。”
“是!”宋哲精神一振,立刻领会了陆沉渊的意图。这是要将计就计,把舆论的火焰引回对方身上,同时趁机清洗内部。
**\* \* \***
就在陆沉渊部署反击的同时,“毒蝎”的毒刺,再次悄无声息地刺出,这一次,目标直指苏晚晴苦心经营的“软实力”——“晨曦基金”。
一家与“晨曦基金”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国际儿童慈善机构NGO“希望之手”,其负责人突然在接受一家小报采访时,含沙射影地表示,某些大型基金会存在“资金流向不透明”、“项目管理混乱”、“借慈善避税”等问题。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晨曦基金”,但暗示的指向性极其明显。
紧接着,几家网络自媒体开始集中炒作“晨曦基金”早期某个已经结束的、存在些许瑕疵的援助项目,将其无限放大,攻击苏晚晴“作秀”、“伪善”、“利用慈善为自己和深渊集团镀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