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榫系乡音,卯连故园
大寒的风裹着雪粒,像无数把小凿子敲打着守拙园的归燕堂。林砚站在堂内的乡音墙前,指尖抚过墙上块块斑驳的木板——东北的松木带着炕烟味,江南的樟木浸着梅雨香,西北的杨木裹着风沙气,西南的楠木透着竹露清......每块木板的拼接榫里都嵌着个小小的红布包,包着对应地域的泥土,像把打开记忆的钥匙。他要将这些乡土木料与三十七个国家的异乡木拼接,做成一面故园屏,屏上的透空卯会透出不同的乡音录音,让人一抬头就能看见心里的故乡。
爸,越南的占婆木到了!阿明抱着个藤编筐冲进堂内,筐里的木料裹着芭蕉叶,解开时一股带着鱼露和稻花香的气息涌出来,阮叔说这是从百年前的乡祠梁上拆下来的,木纹里藏着占婆族的歌谣,得用稻壳榫才能让它开口唱。
林砚接过占婆木,指尖触到木面细密的虫蛀痕,果然有细碎的吟唱声从孔隙里钻出来,像极了老妇人在月光下的低语。十五年前他初学乡音榫时,苏爷爷总让他蒙眼摸木料:东北的木硬得像冻土,江南的木软得像春水,闻着味儿、摸着劲儿,就知道它来自哪片土。现在堂内的地域架上,摆着三十四个省份的乡土标本:山东的枣木刻着快板节奏,四川的桢楠藏着川剧高腔,广东的荔枝木裹着粤曲小调,新疆的胡杨木缠着冬不拉弹拨......每个标本的发音孔都连着竹管,对着管口呼气就能听见熟悉的乡音。他将占婆木嵌进故园屏南洋卯位,窗外的雪粒恰好打在窗纸的透空纹上,在木头上投下点点白斑,正好填满榫卯的缝隙,这不是添块异域木,是请位说着乡音的远亲来认亲。
苏棂溪提着个铜火锅从暖阁走来,火锅的炭槽榫用老枣木做成,边缘缠着隔热的石棉布,是新疆的马师傅寄来的。锅里炖着大寒暖锅,酸菜、白肉、冻豆腐在浓汤里翻滚,盛菜的粗瓷碗叠放卯做成了斗笠的形状,先趁热吃口,她往林砚碗里夹了块白肉,指尖带着火锅的热气,轻轻按了按他冻得发红的耳尖,里面加了东北的酸菜,张叔说他老家的规矩,大寒吃酸菜白肉锅,来年不会忘本。
肉香混着占婆木的稻花香在舌尖散开,林砚突然想起苏爷爷的乡音谱乡音是木的魂,泥土是木的根,不管漂多远,根扎在哪,魂就牵在哪。堂内的方言钟当地响了一声,钟锤的联动卯带动三十四个竹哨,山东的哨音脆如裂帛,四川的哨音绵如缠丝,广东的哨音滑如流水,新疆的哨音亮如弯刀......在风雪中连成串流动的乡韵,正好是酉时的饭点。
张叔把乡音收录架搭好了!赵爷爷的声音从堂外传来,老人拄着的枣木拐杖头镶着块岫玉,是用嵌玉榫固定的,敲在冻硬的泥地上作响。张叔跟在后面,手里拖着个多层木架,每层的收音盒都刻着不同的方言符号,这架子的声导管用了三十七个国家的芦苇杆,他指着架内交错的软管,收录时聚音卯能把最细微的乡音放大,录下来够编本《万国乡音集》。
留守儿童小宇抱着个木匣子从地域架后钻出来,匣子的提手榫做得像条麻花辫,打开后里面铺着层绒布,放着三十七个小录音笔,每个笔上都贴着对应的地域标签。林师傅,我做了个乡愁盒孩子的棉裤膝盖沾着雪泥,睫毛上结着霜花,眼睛却亮得像雪地里的星,里面录着各国华人说的家乡话,转动换语榫就能听见四川话、广东话、闽南语......闭着眼睛听,像真的回到了老家。
林砚打开木匣,四川话的、广东话的、闽南语的、东北话的......在暖阁的热气里交织成片滚烫的乡音。小宇刚来守拙园时总抱着块刻着老家地址的木板哭,说怕忘了爷爷教的土话,现在却能在木头上做出翻译卯,去年他做的方言盒能把普通话转换成二十种方言,至今还放在园里的留守儿童活动室。
咱们把盒子放在故园屏的底座上,林砚帮孩子把匣盖扣紧,让每个来的人都知道,不管走多远,乡音总在心里头打转。
雪下得最紧时,孩子们开始在归燕广场乡土地图。阿明用定位榫固定各省的乡土木,黑龙江的樟子松对着雪原,云南的酸枝木对着雨林,台湾的相思木对着海峡,海南的坡垒木对着南海......三十四个木件在雪地里拼成雄鸡的轮廓,拼接处的铜丝在雪光中闪闪发亮,像条系着乡愁的红绳。
阮叔的视频连线通了!苏棂溪举着平板电脑朝归燕堂挥手,屏幕里的越南乡祠正飘着冷雨,阮叔站在新搭的同乡亭下,亭柱的刻着中越双语的二字,是用阿明教的双语文卯工艺做的。孩子们在学乡音榫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笑,用刻刀在木头上刻自己的乳名,说这样不管长多大,听见有人叫乳名,就知道是自家人。
屏幕里的阿芳举着块刻满小字的占婆木对镜头晃,木头上的乳名卯阿妹,旁边还用简体字刻着——那是小宇给她取的中国名字,双名榫少女的声音裹着雨丝的湿润,小宇你看,不管叫阿妹还是小花,木头都认得我,就像你们认得我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