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宋茶事案 > 第140章 驼铃踏沙启归程

大宋茶事案 第140章 驼铃踏沙启归程

作者:仙鹤一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04:14:03

十日之期,转瞬即至。

这十天里,柳明远几人得到了离开死亡之海后最为彻底的一次休整。干净的饮食、安稳的睡眠、无需时刻警惕的环境,让他们的体力与精神都恢复了大半。尽管内里的创伤与悲痛非短时间内能够抚平,但至少外表看来,已不再是刚入城时那副形销骨立、如同惊弓之鸟的模样。

陆九娘在刘老爷子推荐的随队老大夫协助下,对赵令渊进行了数次会诊。两位医者观点一致:赵令渊本源受损之重,实属罕见,能吊住一口气已是奇迹。目前状况虽暂稳,但如同以薄冰承重物,随时有碎裂之虞。长途跋涉确是险招,但滞留西域,缺乏真正对症的灵药与适宜的疗养环境,同样非长久之计。东归,是无奈之下,唯一且必须的选择。

为此,陆九娘与老大夫精心调配了数种温和却效力持久的安神护脉药丸,以备路上不时之需。郭大釜则发挥所长,与镖局的工匠一同,对承载赵令渊的担架进行了加固和改进,增加了减震的皮革与软垫,使其在驼背上能更平稳。

穆影的身影偶尔会消失在城中,归来时总会带回一些关于路途或周边势力的零碎信息。她确认,近期并未发现形迹可疑的魔树信徒在疏勒城附近活动,仿佛那场惨烈的决战与魔树的覆灭,真的将那股邪恶势力连根拔起。但这并未让她完全放松警惕,多年的经验告诉她,风暴过后,往往还有潜流。

柳明远则利用这段时间,更深地沉浸在自身力量的调和之中。他不再急于求成地探索星命之种的攻击与净化之力,而是如同烹茶般,耐心地引导其与太平茶心交融,感悟那份“守护”与“生长”的意境。他发现,当心绪平和,意念专注于“生”之喜悦与“护”之责任时,体内的力量流转最为顺畅圆融,甚至连星辰短杖在他手中,光芒都变得更加温润内敛。

期间,刘老爷子来过几次,除了探望赵令渊,也与柳明远聊些中原近况、江湖轶事,言语间对太平茶舍的近况颇为关心,对柳明远这个年轻后辈的沉稳与气度也暗自赞许。他并未过多追问柳明远等人西行的具体细节,这份恰到好处的尊重,让柳明远心生感激。

出发这日,天刚蒙蒙亮,丝路会馆门前已是人声鼎沸,驼马嘶鸣。

河西镖局的队伍规模不小,连同镖师、伙计、客商及其家眷,足有百余人,驼马车辆更是排出老长。镖旗猎猎,上面绣着的金色刀徽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队伍中既有精悍的武人,也有满脸风霜的行商,还有几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显然搭载着身份不低的客人。整个队伍散发着一种混合着汗水、皮革、香料和尘土气息的、独属于长途旅行的蓬勃生命力。

柳明远四人带着依旧昏迷的赵令渊,融入了这支庞大的队伍。刘老爷子特意将他们安排在队伍中段,靠近镖局核心护卫力量的位置,这里相对最安全,颠簸也较小。赵令渊被妥善地安置在特制的驼架之上,由郭大釜和一名被刘老爷子指派来协助的、心细如发的年轻镖师共同看顾。陆九娘骑着另一匹温顺的骆驼,紧随在担架之侧,方便随时照应。

穆影则主动承担了在队伍中游走警戒的任务,她的身影灵动,目光锐利,如同鹰隼般扫视着周围。柳明远与刘老爷子并骑走在队伍稍前的位置,既方便交流,也能纵览全局。

“启程——!”

随着刘老爷子一声洪亮的号令,庞大的商队如同苏醒的巨蟒,缓缓蠕动起来,碾过疏勒城粗粝的黄土路面,向着东方进发。

驼铃声声,清脆而富有节奏,回荡在清晨微凉的空气中,与马蹄声、车轮声、人语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出行乐章。

穿过依旧有些冷清的街道,再次经过那道厚重的城门。这一次,阳光正好,将城门洞照得透亮。柳明远回头望去,疏勒城那土黄色的城墙在朝阳下泛着金光,如同一座巨大的、沉默的守护者。他知道,这一步踏出,便是真正踏上了归家的漫漫长路,也将西方那片被净化的死亡之海与无尽的秘密,暂时留在了身后。

队伍很快便进入了城东的戈壁区域。与死亡之海那令人绝望的死寂不同,这里的戈壁虽然荒凉,却蕴含着顽强的生机。偶尔能看到一丛丛耐旱的骆驼刺、红柳,甚至远远地,还能看到几只在沙丘上奔跑的沙狐。天空湛蓝高远,与记忆中那昏黄压抑的天幕形成了鲜明对比。

熟悉的酷热与风沙再次袭来,但这一次,心境已然不同。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前途未卜的探索者,而是庞大队伍中的一员,有着明确的目标——回家。

旅途是枯燥而艰苦的。日复一日的跋涉,眼前仿佛永远是无尽的、起伏的土黄色地平线。白天的烈日能将人烤焦,夜晚的寒冷又仿佛能冻彻骨髓。水源需要按计划分配,食物也多是干硬耐存的馕饼与肉干。

但在这枯燥之中,也蕴含着人间烟火的温暖。

镖局的镖师们多是豪爽汉子,起初对柳明远这几个“搭便车”的、还带着个重病号的外来人有些好奇和疏离。但几日相处下来,郭大釜偶尔露一手修理器械的巧技,穆影那冷峻却精准的警戒意识,陆九娘在不经意间展现的高明医术(她曾用几根金针缓解了一名镖师突发的绞肠痧),都渐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尤其是柳明远,他气质儒雅,谈吐不凡,对刘老爷子执礼甚恭,对同伴关怀备至,偶尔与镖师们聊起天来,也能引经据典,言之有物,却毫无酸腐之气,让人如沐春风。

篝火旁,开始有人主动与他们分享水袋里的马奶酒,讲述丝路上的见闻与传说。柳明远也会在合适的时机,讲述一些中原的风土人情,或者太平茶舍教导蒙童的趣事,避开了所有关于西行核心秘密的部分,只展现出一个普通茶道传承者应有的见识与风范。

这一日傍晚,队伍在一处有矮山遮挡风沙的背风处扎营。

夕阳将天边的云彩染成绚丽的绯红与金橙,如同一匹巨大的、华丽的织锦铺陈在戈壁尽头。驼马被集中看管,帐篷陆续支起,篝火次第点燃,炊烟袅袅升起,驱散着夜间的寒意。

柳明远照例在给赵令渊渡入茶息后,坐在一块远离喧嚣的岩石上,静静看着这壮阔而平和的落日景象。星辰短杖被他横放于膝上,感受着戈壁夜晚特有的苍凉与宁静。

刘老爷子提着一个皮囊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递过皮囊:“尝尝,地道的三勒浆,驱驱寒。”

柳明远道谢接过,饮了一小口,一股火辣辣的热线从喉咙直坠丹田,随即化作暖流散向四肢百骸。

“好酒。”他赞道。

刘老爷子看着天边的余晖,感慨道:“这西域的落日,看了几十年,还是觉得看不够。每一次,都好像能把人的魂儿也一起带走似的。”

柳明远默然点头,心有同感。

“柳贤侄,”刘老爷子转过头,目光深邃地看着他,“你们这一趟,不容易吧?”

柳明远心中微凛,面上却不动声色:“前辈何出此言?”

刘老爷子笑了笑,指了指他膝上的短杖,又指了指他本人:“老夫走南闯北几十年,见过的人比吃过的盐还多。你这根短杖,非金非木,隐有星辉,绝非凡物。你身上的气息,乍看平和,内里却渊深似海,隐有光华,与寻常茶道中人的温润截然不同,倒像是……经历过极大变故,勘破了什么,又承担了什么。还有赵先生那伤……绝非普通马贼或沙暴所能造成。”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老夫并非要探听你们的秘密。只是想说,若有什么难处,或者路上遇到什么……不寻常的麻烦,尽管开口。河西镖局的镖旗,在这条路上,还有些分量。”

柳明远看着刘老爷子真诚而睿智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位老江湖早已看出了许多端倪,却选择尊重而非追问,并在此刻表达了毫无保留的支持。

“多谢前辈。”柳明远郑重拱手,“确有难言之隐,关乎师门传承与一些……不便外传的承诺。前辈的援手与信任,明远与太平茶舍,永志不忘。”

刘老爷子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有你这句话就够了!江湖儿女,重在信义。不说便不说!来,喝酒!看这落日!”

两人不再多言,只是对着那即将沉入地平线的巨大火轮,默默饮酒。

夜幕彻底降临,繁星满天,如同无数颗钻石镶嵌在黑丝绒上。戈壁的夜空,纯净得令人心醉。

柳明远回到分配给他们的帐篷附近,看到陆九娘正在给赵令渊喂服温水和药汁,郭大釜在检查驼架和行李的牢固程度,穆影则抱着剑,坐在一处阴影里,值守着上半夜。

一切井然有序,充满了默契与相互扶持。

他抬头望向东方,那是汴京的方向,也是归途的终点。星辉指引他们完成了西行的使命,如今,驼铃声声,正带领他们穿越苍茫戈壁,一步步靠近那个承载着所有思念与责任的“家”。

路途尚远,但队伍齐心,心灯长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