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36章 洋流交汇处的约定

逆转的朱砂 第36章 洋流交汇处的约定

作者:青舟渡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04:03:53

货郎船与“棉海号”并航三日,两船的帆布在风里互相致意,像两位久别重逢的老友。货郎船的船长姓王,是个走南闯北的汉子,下巴上的胡茬沾着海盐,说起南洋的趣事,能从日升讲到月落。

“过了这片洋流交汇的地方,就能看见‘望归岛’,”王船长站在船舷边,指着远处一道模糊的海线,“岛上的灯塔是老辈人修的,灯油里掺了鲛鱼油,再大的雾都能照透。当年老林船长(林老爹的父亲)就常说,看见那灯塔,就离种子岛不远了。”

阿木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见海天相接处,有个小小的光点在雾里闪,像颗不肯睡的星。古丽雅正把竹溪村的老棉种分装成小袋,每袋都裹上点望归岛的沙土——王船长说,这岛的土最“通人性”,裹着它,种子到了异乡也能认路。

“你看这棉种,”她举起一袋给王船长看,棉籽饱满得发亮,“林老爹说,这是他爹当年特意留下的种,说要等有一天,让它在南洋的土里也扎根。”

王船长接过袋子,放在鼻尖闻了闻,笑了:“有股子韧劲,像你们竹溪村的人。我去年在种子岛见过阿椰奶奶,那老太太也说,等竹溪村的棉种来了,她要在院里种一片,说看着就像见了老熟人。”

小石头正跟货郎船的后生们学编渔网,他编的网眼歪歪扭扭,却在每个结上都系了根彩色棉纱。“这样鱼钻进网里,就知道是从竹溪村来的船,”他得意地晃着渔网,“阿椰说岛上的鱼最聪明,认得好东西。”

傍晚时分,两船停靠在望归岛补充淡水。岛上的灯塔果然如王船长所说,灯光明亮得能照见水下的珊瑚。守塔的是位白发老人,看见“棉海号”的新帆,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这浪花纹,是老林船长的船!”

老人从灯塔下的石屋里翻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厚厚的航海日志,封面上的字迹和林老爹给的那本如出一辙。“这是他当年忘在岛上的,”老人摩挲着日志,“总说等下次来取,一等就是三十年。”

阿木把两本日志放在一起,发现里面记着同一段航线,只是字迹一老一少,像场跨越时光的对话。古丽雅忽然在日志的夹层里发现片干枯的棉叶,叶片边缘虽已发脆,却还能看出是竹溪村特有的品种。

“他一直带着呢,”古丽雅的声音有些发颤,“走到哪,都把家乡的棉叶揣在怀里。”

守塔老人煮了锅海带汤,汤里放了望归岛特有的海菜,鲜得能掉眉毛。大家围着炭火喝汤时,老人说起老林船长的往事:“他当年总在这灯塔下写家书,说等赚够了钱,就带着南洋的种子回竹溪村,让地里既能长棉花,又能结椰果。”

“他的心愿,我们来圆。”阿木舀了勺汤,望着窗外的灯塔,“今年秋天,竹溪村的棉田边,就能长出种子岛的海葡萄;种子岛的地里,也会有竹溪村的棉花。”

夜里,两船的人合力给灯塔添了新的鲛鱼油。灯芯“噼啪”一声爆亮,光柱穿透浓雾,在海面上铺出条银路。王船长拿出笔墨,让阿木和古丽雅在守塔老人的日志上留言,阿木写了“棉海号归航,两土相连”,古丽雅则画了朵棉桃围着椰果,旁边题了行小字:“风通南北,籽落生根”。

小石头也歪歪扭扭地画了个笑脸,旁边标着“小石头到此一游,阿椰等着我们!”

离开望归岛时,灯塔的光一直追着船尾的浪花。阿木把两本航海日志并放在船舱里,老林船长的字迹在灯下泛着光,像在说:路通了,我就跟着你们回家。

古丽雅把望归岛的沙土撒在棉种袋上,沙粒落在棉籽上,发出细碎的响。她忽然想起林老爹的话:“海再大,也大不过人心的牵念。”此刻才算真懂——这些棉种、日志、沙土,还有灯塔的光,都是人心牵出来的线,一头系着竹溪村的土,一头拴着南洋的浪,在洋流交汇的地方,打了个解不开的结。

“棉海号”的新帆在风里舒展,红与蓝的浪花纹映着灯塔的光,像幅流动的画。阿木握紧舵盘,知道再往前,就是种子岛的方向,就是老林船长未竟的路,就是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约定,即将结束的地方。

桅杆上的铜铃响得格外欢,混着货郎船的号角声,在雾里传得很远,像在跟种子岛的人打招呼:我们来了,带着整船的春天。

“棉海号”抵达种子岛时,正赶上雨季的尾巴。岛上的泥土带着海的咸味,阿椰奶奶拄着拐杖在码头等他们,银白的头发在雨雾里像团蓬松的棉絮。“可算来了,”她握着古丽雅的手,掌心的老茧磨得人发痒,“老林船长总说,竹溪村的棉花能在咱这扎根,我还当他哄我呢。”

阿木把棉种袋递给她,袋上的沙土还带着望归岛的湿气:“您看,这是望归岛的土裹着的种,林老爹说,这样能少些水土不服。”阿椰奶奶打开袋子,棉籽滚出来,每颗都圆滚滚的,在雨里闪着光。

小石头蹲在地上数棉籽,忽然指着远处的坡地喊:“那里有片花田!”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坡上开满了黄色的花,像撒了一地阳光——那是林老爹当年带来的向日葵,如今已长得漫山遍野。

“老林说这花跟着太阳转,就像人要跟着心走,”阿椰奶奶望着花田,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他还在花田边埋了个坛子,说等竹溪村的人来了再挖。”

众人跟着阿椰奶奶来到花田中央,老人用拐杖敲了敲地面:“就是这儿。”阿木挥锄挖下去,很快碰到个陶坛,坛口封着红布,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本棉田手册,还有个小小的铜制向日葵挂件。

手册里记着向日葵的种植法子,最后一页写着:“等棉花开了,让它们和向日葵做邻居,一个向着光,一个连着根。”古丽雅拿起铜挂件,上面刻着“籽落生根”四个字,忽然红了眼眶:“他早就想到这一天了。”

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漏下来,照在花田上,向日葵齐刷刷地转了方向,像在迎接迟到的故人。阿木把棉籽撒进翻好的地里,每撒一把,就埋下一颗铜挂件的仿品:“这样,棉花长出来就知道,它们的根,连着竹溪村,也连着这里。”

种子岛的夜晚来得早,海浪拍着礁石,像在哼古老的歌。阿椰奶奶的屋里点着油灯,她给大家讲老林船长的故事:“他当年总在这油灯下补渔网,网眼破了就用棉线缝,说渔网和人心一样,破了就得补,不能让它烂下去。”

小石头抱着铜向日葵挂件,问:“那他为什么不自己回来种棉花?”老人叹了口气:“他说种子岛的风太野,怕棉苗受不住,得等竹溪村的后生们来,他们带着家乡的土,能给棉苗做靠山。”

正说着,“棉海号”的铜铃响了,是货郎船的王船长在喊他们:“快来看!海里的鱼聚过来了!”大家跑到码头,只见月光下,一群银鱼围着船舷打转,鱼鳞映着灯光,像撒了把碎银子。

王船长笑着说:“这是种子岛的‘迎客鱼’,只有心里装着事的船来,它们才会来。”阿木望着鱼群,忽然明白林老爹的意思——所谓靠山,不是土地,是代代相传的念想,就像这些鱼,记得每艘船的气息,也记得谁带着真心而来。

留在种子岛的日子,每天都像浸在蜜里。阿木和古丽雅带着村民种棉苗,小石头则跟着阿椰奶奶学唱海歌,他的嗓子还嫩,唱走调了,海浪就拍礁石给打拍子,逗得大家直笑。

有天清晨,古丽雅发现最早种下的棉籽发了芽,嫩白的茎顶着两瓣叶,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她赶紧喊阿木来看,阿木蹲在地里,数着嫩芽的数量,忽然说:“你看它们的根,在土里缠在一起呢。”

可不是,棉苗的根须在地下织成了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丽雅想起林老爹手册里的话,轻声说:“这就是他说的‘连着根’吧。”远处的向日葵田随风起伏,像一片金色的海,棉田的嫩芽在这片海的边缘,怯生生地探着头,却已悄悄扎下了看不见的网。

离开种子岛那天,阿椰奶奶往“棉海号”上装了满满一筐向日葵籽,说:“带回去种在竹溪村的棉田边,让它们隔着田垄说说话。”货郎船的王船长也送了他们一坛岛酒,坛身上刻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棉海号”的帆升起来,红与蓝的浪花纹在阳光下格外鲜亮。阿椰奶奶站在码头挥手,手里举着那个铜向日葵挂件,挂件在风里晃啊晃,像老林船长在笑着点头。

小石头趴在船舷边,看着种子岛渐渐变小,忽然问:“林老爹知道我们把棉种种活了吗?”阿木摸着他的头,望向竹溪村的方向:“他当然知道,你看天上的云,正往家飘呢,那是他派来的信差。”

云影掠过海面,“棉海号”的铜铃在风中轻响,和着海浪的歌,一路往北。船舱里,棉田手册和向日葵挂件并排放在一起,旁边是望归岛的沙土,种子岛的海水,还有阿椰奶奶给的向日葵籽——这些带着不同地方气息的物件挤在一起,像群吵吵闹闹的朋友,却在颠簸的航程里,焐出了同个温度。

古丽雅翻开手册,在林老爹的字迹旁,轻轻画了朵小小的棉花,旁边题字:“已扎根,勿念。”

海风拂过书页,把这行字吹得很远,像在告诉每个牵挂的人:路走完了,根留下了,而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