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15章 瘟疫骤至,丝路两端的牵挂

逆转的朱砂 第15章 瘟疫骤至,丝路两端的牵挂

作者:青舟渡月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6 04:03:53

博览会的余温还未散尽,一封来自西域的急报,像块冰投入滚汤,在长安激起千层浪。

“沙暴过后,焉耆一带突发疫病,高烧、出疹,已死了十几人!”驿卒跪在太极殿上,声音带着哭腔,“商队不敢走,百姓往关内逃,玉门关快堵不住了!”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太原王氏的官员立刻出列:“陛下!当务之急是关闭玉门关,断绝往来!西域蛮荒之地,疫病凶险,何必让中原百姓跟着遭殃?”

“荒唐!”林晚意站出来,手里捏着驿卒带来的“病状描述”,“焉耆是丝路重镇,多少中原商人、工匠在那里营生?关闭关卡,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路!再说,疫病无眼,若不及时控制,迟早会蔓延过来!”

萧彻敲了敲龙椅扶手:“林晚意说的是。传旨:太医院精选三十名医官,携药材即刻驰援西域;命阿木牵头,协调粮草、药材调度;古丽雅组织绣坊,赶制防疫香囊——要用中原艾草配西域安息香,既防疾,也让他们知道长安记挂着。”

消息传到西市时,阿木正在核对波斯商队的返程货单。他猛地将账本合上,指尖在“焉耆药材商”的名字上重重一点:“那里有我们认识的人!张大叔的药铺就在焉耆主街,还有李二哥的驼队,前几日刚从那儿出发!”

古丽雅的绣坊里,丝线散落了一地。她想起去年冬天,焉耆的绣娘曾寄来一匹沙枣红的绸缎,说“等春天就来长安学中原针法”。此刻,那匹绸缎还在箱底,可寄绸缎的人……她不敢想,只抓起艾草和安息香,招呼绣娘们:“快手点!多做些香囊,让驿卒随药材一起送去!”

小石头的画笔掉在地上,墨汁溅脏了刚画好的《博览会欢乐图》。他想起焉耆的小伙伴阿依古,曾送他一颗染成蓝色的石子,说“这是天山的石头,能辟邪”。他赶紧从怀里掏出那颗石子,攥得紧紧的:“我要画一幅《防疫图》,教大家怎么洗手、戴香囊!”

三日后,驰援队伍出发。阿木的账册上,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当归三十斤,运往焉耆医馆”“甘草五十捆,分拨给沿途驿站”“沙枣一千斤,给隔离的百姓当口粮”,旁边还特意标注了“每处物资需由两地人共同签收”——怕有人趁机克扣。

古丽雅的香囊堆成了小山,每个香囊上都绣了个小小的“安”字,用的是中原与西域结合的针法。她还在每个香囊里塞了张纸条,上面是小石头画的笑脸,旁边写着“长安等你们好起来”。

疫病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西域。焉耆的百姓起初很恐慌,直到看见大唐医官带着药材赶来,看见香囊上熟悉的绣法,看见账册上阿木那笔熟悉的小字(他特意在签收处画了个小小的算珠记号),心才慢慢定下来。

太医院的李医官发现,中原的“艾草烟熏法”能消毒,西域的“芸香煮水”能退烧,两者结合效果更好。阿木立刻把这个发现记在账册上,快马传回长安:“可推广‘合璧疗法’,附药方……”

古丽雅的绣坊收到了焉耆绣娘的回信,是用炭笔写的歪扭汉话:“香囊很香,我们学着做了,也给你们寄些西域的草药。”随信寄来的,还有一包晒干的薰衣草,说“能安神”。

小石头的《防疫图》被刻成木版,在丝路沿线流传。图上,中原的郎中与西域的巫医并肩诊病,胡商与汉商一起搬运药材,连角落里的小狼崽都叼着个香囊,显得憨态可掬。

一个月后,疫病渐渐平息。焉耆的百姓在城门口立了块石碑,左边刻着中原医官的名字,右边刻着西域医者的名字,中间用汉话和胡语写着同一句话:“药不同,心同”。

消息传回长安,阿木在账册的最后一页画了个大大的对勾;古丽雅把西域寄来的薰衣草混进新的香囊里;小石头则在《防疫图》的结尾,添了群手拉手的人,有中原的,有西域的,头顶的太阳画得圆滚滚的,像个笑脸。

太原王氏的府邸里,王敬之看着密探带回的“合璧疗法”药方,脸色铁青。他没料到,一场凶险的疫病,不仅没隔开中原与西域,反倒让那根看不见的线,系得更紧了。

而西市的月光下,阿木、古丽雅和小石头正围着张大叔的回信——他平安回来了,信里说:“焉耆的沙枣熟了,等明年,我给你们捎一筐最甜的。”

疫病过后的第一个春天,长安西市的胡商聚居区多了些新面孔。波斯商人萨珊的妻子抱着个刚满周岁的娃娃,娃娃穿着中原的虎头鞋,头上却裹着波斯的绣花头巾,见了人就咯咯笑,嘴里冒出的第一个词是“娘”(汉话),第二个词是“阿爸”(波斯语)。

“这孩子,是长安生的。”萨珊逢人就说,手指在娃娃的虎头鞋上摩挲,“鞋是隔壁张婶做的,头巾是他阿娘绣的——你看,多配。”

小石头的“童声学堂”就在这时开起来了。说是学堂,其实就是胡商聚居区的一间空院子,他搬来几块木板当课桌,把自己画的《万国百业图》贴在墙上,招生启事上写着:“教画画,教唱歌,不管你是哪里的娃娃,都能来。”

第一天就来了十几个孩子,一半是混血的,一半是中原或西域的。穿汉服的小胖墩盯着穿胡服的小姑娘手里的馕饼直看,戴波斯头巾的男孩好奇地摸同桌的算盘,院子里叽叽喳喳,像落了一群刚出窝的小鸟。

“我们先来画‘我的家’。”小石头举起炭笔,在黑板上画了个中原的瓦房,又画了个西域的毡房,“你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用学我。”

孩子们趴在木板上,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萨珊的小儿子画了座房子,一半是中原的飞檐,一半是波斯的圆顶,烟囱里冒出的烟圈都带着两种花纹;吏部尚书的小孙女画了张餐桌,左边摆着中原的饺子,右边摆着西域的手抓饭,中间放着个大汤碗,里面盛着胡汉都爱喝的羊肉汤。

“画得好!”小石头拍着手,忽然想起什么,“我们来学首歌吧?”他清了清嗓子,用汉话唱:“长安月,圆又亮,照得街衢明晃晃。”穿胡服的孩子们跟着哼,调子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这时,阿木的弟弟阿岩背着书包走了进来。他是在西域出生的,随商队来长安才半年,算学极好,却总因“口音奇怪”被其他孩子孤立。小石头拉着他走到黑板前:“阿岩哥会用沙盘算算术,比算盘还快,让他教我们好不好?”

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阿岩有些不好意思,在沙盘里画了个西域的“数字符号”,又画了个中原的“算筹”,用手指比划着:“这个(符号)加这个(算筹),等于……”吏部尚书的小孙女眼睛一亮,从书包里掏出算经:“我知道!用我们的‘九归诀’,也能算出这个数!”

一个教沙盘算,一个教算盘诀,两个孩子蹲在地上比划了半天,忽然发现两种算法竟能得出同一个答案。“原来我们的算术,是一家人!”小孙女拍手笑道,阿岩也咧开嘴,露出了来长安后的第一个笑脸。

古丽雅常来学堂送点心,有时是中原的枣泥糕,有时是西域的馕饼,每个点心袋上都绣着小小的“友”字。她看着孩子们混坐在一起,汉话里夹着胡语,胡语里掺着汉词,忽然想起自己刚学汉话时,舌头总打卷,是阿吉哥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她的。

“姐姐,你看!”一个混血小女孩举着画跑来,画上是三个手拉手的娃娃,一个黄皮肤,一个白皮肤,一个棕皮肤,头顶上是同一个太阳。古丽雅摸了摸她的头,眼眶有点热——这不就是当年她绣在帕子上的“同心花”吗?原来花早就开了,开在了孩子们的画里。

消息传到太原王氏府邸时,王敬之正在教孙子读《春秋》。“一群不知礼法的野孩子,竟混在一起胡闹!”他把书卷摔在桌上,却听见窗外传来孩子们的歌声,汉话和胡语混在一起,唱的是“风从西域来,雨落长安街,我们同饮一井水,共看一轮月”。

他的小孙子忽然抬头:“爷爷,他们唱得真好听。我也想去学堂,学那个沙盘算。”王敬之愣住了,看着孙子眼里的光,竟说不出一句反对的话。

西市的暮色里,学堂的灯还亮着。小石头在教孩子们画“家族树”,阿岩和小孙女在沙盘上比赛算数,古丽雅坐在门槛上,缝补着孩子们磨破的衣角。阿木提着灯笼走来,灯笼上是他新刻的字:“天下一家,何分彼此”。

灯笼的光晕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像给这春日的傍晚,镀了层暖融融的金边。他们都知道,这些混血的孩童,这些杂糅的语言,这些你中有我的日子,正是“天下同心”最鲜活的模样——不用刻在碑上,不用绣在锦上,就长在烟火里,长在时光里,一天天,一年年,生生不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