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逆转的朱砂 > 第4章 风沙驿路传书简,汉胡商队会阳关

七月的阳关,热风卷着沙砾打在商队的帆布上,发出“噼啪”声响。沈清辞站在关楼的了望台上,手里捏着一封刚从长安寄来的信,信纸边缘已被风沙磨得有些毛边。信是林晚意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江南的湿润:“长安的玉兰谢了,结了小小的果子,像一串串绿玉。陛下让人在御花园辟了块地,种上了你送来的楼兰苜蓿,说是要看看大漠的草,在长安能不能扎根……”

他身后,商队首领赵三郎正指挥伙计们给骆驼饮水。这队商队有三十多峰骆驼,驮着江南的丝绸、茶叶,还有一箱箱供楼兰学馆用的笔墨纸砚。“沈先生,再歇半个时辰就能出关了,过了这阳关,就是楼兰地界,傍晚就能到绿洲。”赵三郎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笑容爽朗,“上次带的那匹云锦,在楼兰被抢着换了十匹好马,这次的蜀锦,保管能让阿依古丽公主眼睛发亮。”

沈清辞笑了笑,将信仔细折好塞进贴身的皮囊里。自去年稻种丰收后,楼兰与中原的商路就没断过,先是零星的小商贩试探着往来,如今已有赵三郎这样常年跑西域的商队愿意专走这条线。他想起初到楼兰时,当地人看丝绸的眼神,像看什么稀奇物件,如今阿依古丽公主的侍女都能织出带汉纹的胡锦了。

“这次带的书够不够?”沈清辞问。学馆的孩子们等着新课本,上次带去的《千字文》早就被翻得卷了角。

“够!够!”赵三郎拍了拍最沉的那个箱子,“光《论语》就装了二十本,还有陛下御赐的《九章算术》,说是让楼兰的孩子也学学中原的算学。对了,苏织娘托我给您带了个新织的锦囊,说是装信好用。”

沈清辞接过锦囊,是月白色的缎面,上面用金线绣着半朵玉兰,另一半却是沙漠玫瑰的样式,中西合璧,雅致得很。他将林晚意的信放进去,大小正合适,仿佛这锦囊天生就是为这封信做的。

“出发!”随着赵三郎一声吆喝,商队缓缓动了起来。骆驼的铃铛声在空旷的戈壁上回荡,像一首古老的歌谣。沈清辞骑着马走在最前面,阳关的城楼渐渐远了,他回头望了一眼,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似乎被商队的热闹冲淡了许多——现在出阳关,不仅有故人,还有等着丝绸的楼兰百姓,等着课本的学童,等着新织锦花样的阿依古丽。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前方出现了一小片绿洲。几个穿着胡服的少年骑着马迎了上来,为首的是木卡姆的孙子阿木,去年还在学馆里认不全“人之初”,如今已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沈先生!赵大叔!我爷爷让我来接你们,说炖了羊肉等你们呢!”

阿木勒住马,看到沈清辞腰间的锦囊,眼睛一亮:“这是苏织娘的手艺吧?上次她给我娘织的帕子,上面也是这样的花!”

“你这小子,眼睛真尖。”赵三郎笑着扔给他一块麦芽糖,“尝尝,长安带来的。”

阿木接过去,却没吃,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要留给妹妹吃,她最爱甜的。”

沈清辞看着他策马跑在前头的背影,想起林晚意在信里说的“孩童是最好的纽带”,深以为然。这些在学馆里一起读汉文、一起算算术的孩子,将来就是最懂彼此的朋友,哪还有什么汉胡之分。

傍晚时分,商队抵达楼兰绿洲。夕阳把远处的沙丘染成金红色,学馆的方向传来孩子们读“有朋自远方来”的声音,整齐又响亮。阿依古丽公主带着侍女们在城门口等候,她今天穿了件新织的襦裙,裙摆上用胡麻线绣着江南的莲叶,行走间,仿佛有鱼儿在叶下游动。

“沈先生,赵首领,一路辛苦。”她的汉话比去年流利了不少,还带着点长安口音,是苏织娘教的,“学馆的孩子们听说新课本到了,都等着呢。”

“先给孩子们分书,”沈清辞翻身下马,“丝绸和茶叶卸到库房,赵三郎,你跟我去看看那片新开辟的水田——木卡姆大叔说,今年想试着种两亩江南的水稻。”

木卡姆拄着拐杖在田埂上等着,见了沈清辞,老远就拱手:“沈先生,你看这水引得成不成?”

顺着他指的方向,一条新挖的水渠从罗布泊延伸过来,清澈的水流汩汩地淌进新开的田里,泥土湿润,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成!太成了!”沈清辞蹲下身,掬起一捧水,凉丝丝的,带着水草的清香,“照这样,秋收时定能吃上新米。”

木卡姆笑得皱纹都挤到了一起:“阿依古丽公主说,等收了新米,要请长安来的先生们尝尝楼兰的米饭,不比江南的差!”

夜色降临时,绿洲上燃起了篝火。烤羊肉的香气混着茶香飘满夜空,学馆的孩子们围着赵三郎,听他讲长安的故事:“……那朱雀大街宽得能并排走十辆马车,两边的店铺里,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阿依古丽坐在沈清辞身边,手里捧着新织的锦缎:“沈先生,你看这‘汉风胡韵’的花样,能不能让苏织娘指点指点?”锦缎上,中原的云纹缠绕着西域的藤蔓,竟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沈清辞想起林晚意信里说的“御花园的苜蓿开了紫色的花”,笑道:“何止指点,陛下说了,等你织出满意的成品,就请你去长安的织造局交流呢。”

阿依古丽的眼睛亮了起来,像落满了星星:“真的?我能去长安?”

“当然,”沈清辞从锦囊里取出林晚意的信,念给她听,“你看,皇后娘娘都在问你什么时候能织出‘汉汉合璧’的锦缎,她想用它做件衣裳呢。”

篝火噼啪作响,孩子们的笑声、驼铃声、远处学童的读书声,还有阿依古丽轻声的惊叹,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最和谐的曲子。沈清辞望着天边的圆月,觉得这月光似乎同时照着长安的御花园和楼兰的绿洲,照着中原的稻苗和西域的苜蓿,而这条被商队踩出来的路,就像一根银线,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了一串,亮闪闪的,晃得人心里暖和。

赵三郎端来两碗酒,一碗递给沈清辞,一碗敬向长安的方向:“为了这路,干一杯!”

沈清辞举杯,酒液里映着月亮:“为了越来越近的日子,干!”

酒入喉,带着点烈,却暖得人心头发烫。他知道,这驿路上的每一封书信,每一匹骆驼,每一句渐渐相通的话语,都在让“远方”变得不那么远,让“不同”变得不那么难。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