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七零:我的大杂院厨娘生活 > 第139章 知识传播,大院焕新

吴老蔫拎着空篮子走回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老高。秀芬正蹲在门口刷锅,听见脚步声抬头看了眼。

“卖完了。”吴老蔫把篮子放在石桌上,声音低,但没躲闪。

秀芬放下刷子,走过去翻了翻篮底,几粒碎渣沾在布缝里。她伸手抠下来一点,放在手心看了看,又轻轻吹掉。

“有人问下回什么时候有。”吴老蔫补了一句。

秀芬点头,“那你就说,后天还有。”

她转身进屋,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本子,翻开第一页,用铅笔写上:“麻花试销成功。成本可控,需求存在。可复制。”

写完合上本子,她站在门槛上喊了一声:“小强!妞妞!过来一下!”

两个孩子正蹲在墙根玩弹珠,听见叫忙跑过来。

“给你们讲个事。”她说,“昨天这篮子里装的是什么?”

“麻花!”小强抢着答。

“对。那你们知道麻花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两个孩子摇头。

秀芬搬了张小板凳坐下,让他们也坐好。“面粉加水,揉成团,醒一会儿。再搓成长条,两股拧一起,下油锅炸。看着简单,可哪一步错了都不行。”

“要是面太硬呢?”她问。

“炸不动?”妞妞试探着说。

“对。太软呢?”

“会散。”小强说。

“所以啊,做东西要有数。”她伸出手,“就像你们背课文,一遍不行就两遍。做麻花也一样,炸糊了下次调火候。谁都不是一上来就会的。”

小强眼睛亮了,“我能学吗?”

“怎么不能?”秀芬说,“回家先试试和面。你妈要是不让,就说我说的——练好了,周末来我家帮着炸,赚的五分钱归你。”

“真的?”小强跳起来。

“当然是真的。”

旁边晾衣绳上搭着块旧报纸,被风吹得晃了一下。钱婶从屋里走出来收衣服,听见这话停了下手。

她没走远,站在自家门口叠衣服,听着这边说话。

秀芬看见她,也没停下。“其实不光是麻花。咱们每天吃的喝的,哪样不是动脑筋的事?白菜炖多久才烂?煤炉怎么烧才省?孩子发烧了该先做什么?这些都不是小事。”

钱婶叠完衣服,抱着往回走,走到一半又折回来,把手里的报纸递给秀芬:“这是我前两天留的,上面有个营养搭配表,你看有没有用。”

秀芬接过一看,是张食品报,角落登了篇《粗粮细作三法》。

“正好。”她说,“我正想找点材料。”

钱婶站着没走,“你刚说‘要有数’,这个词用得好。做事讲方法,比光靠经验强。”

“您是老师,懂这个。”秀芬说,“我就怕我说不明白,大家听不进去。”

“你可以编几句顺口溜。”钱婶说,“比如‘面要三揉三醒,火要前大后小’。孩子记住了,回家还能教大人。”

秀芬笑了,“这主意好。”

钱婶点点头,转身回屋。走了几步又停住,“下周……你还讲吗?”

“讲。”秀芬说,“周三下午,就在这张石桌上。第一课教冬天存菜。”

钱婶应了一声,走了。

第二天一早,秀芬在院里支起小桌,摆上几样东西:一颗白菜、半截萝卜、一碗沙土、一块稻草。

她拿粉笔在石桌上画了个图,写着“存菜不烂法”。

赵大妈端着盆路过,看见问:“搞啥名堂?”

“教你存菜。”秀芬说,“今年白菜便宜,每家都买了百八十斤吧?可到开春能吃上几斤?”

“烂一半是常事。”赵大妈说。

“要是底下铺层沙,白菜根朝下码好,再盖稻草,屋里温度别太高,能吃到四月。”秀芬说着把沙土铺开,开始演示。

“这法子谁教你的?”赵大妈凑近看。

“郑老爷子提过一句,我试了几年才弄明白。”

“那你咋不早说?”

“以前没人问。”秀芬说,“现在说了,你们愿意听,我才敢讲。”

赵大妈哼了一声,“那你倒是多讲点。我家那口腌酸菜年年发霉,烦死了。”

“下回就讲腌菜。”秀芬说,“关键三点:盐要够,水要没过菜,坛子口要封严实。”

孙寡妇抱着小强的衣服站在边上听了半天,这时小声问:“能不能……写下来给我?”

“能。”秀芬从兜里掏出个小本,撕下一张纸,把要点写了递给她。

“不够明天再来拿。”

孙寡妇接过纸,手指摩挲了几下,低声说了句谢谢。

第三天下午,石桌周围坐了七八个人。大人小孩都有。

秀芬站在中间,手里拿着一根胡萝卜。“今天讲两个事。一是萝卜怎么放不变糠,二是孩子咳嗽了家里能做什么。”

她掰开一根萝卜,露出干裂的芯,“放久了就这样。要是埋进沙土里,或者用湿布包住根部,能保鲜一个月。”

“那要是咳得厉害呢?”周建国下班回来听见,也停下来问。

“轻的可以煮梨水,加点冰糖。没有梨就用白萝卜切片煮,也能顺气。”秀芬说,“要是发烧,先擦温水,别捂汗。高了就去医院,别拖。”

“你说的这些,厂里卫生所大夫都说不到这么细。”周建国说。

“都是平常经验。”秀芬说,“我不懂医,可当妈的都知道,孩子不舒服,家里得有人顶着。”

钱婶坐在不远处的小凳上,手里拿着个小本子,在记什么。

散了场,秀芬收拾桌子,发现石面上被人用粉笔歪歪扭扭写了几个字:“周三再来听。”

她笑了笑,拿抹布擦掉,回头看见钱婶还在门口站着。

“您记了不少吧?”她问。

“记了。”钱婶说,“我把你说的理了理,编了几句口诀。比如‘冬储菜,三层法,底铺沙,中码菜,上盖草’。念着顺,也好记。”

“太好了。”秀芬说,“下次我来讲的时候念一遍?”

“行。”钱婶顿了顿,“你要是愿意,我可以帮你抄几份,发给大家。”

秀芬看着她,点了点头。

从那天起,每周三下午,石桌边总会围一圈人。

有时候秀芬讲,有时候别人也插话。赵大妈说了她祖上传下来的酱豆做法,孙寡妇讲了怎么用旧毛线织袜子,连郑老爷子有天傍晚路过,也站住说了句“窗户缝拿旧布条塞紧,比糊纸暖和”。

吴老蔫没来听课,但他每天早上都会把秀芬放在门口的篮子拿去市集,下午带回空的。

有一天他回来时,篮子里多了几张纸条。

秀芬打开看,是不同人的笔迹:

“麻花做法学会了,回家试了一锅,孩子吃得香。”

“按你说的存菜,家里那堆白菜到现在一个没烂。”

“孩子发烧用了擦身法,退了烧,没送医院。”

她一张张看完,叠整齐,塞进本子里。

晚上林建华回来,她正在灯下缝补围裙。

“今天又讲课了?”他问。

“讲了。”她说,“来了不少人。”

林建华喝了口水,“你这么折腾,不累?”

“不累。”她说,“他们听进去一句,家里就能少糟蹋一口粮,多省一把煤。值得。”

林建华没再说什么,低头看自己的鞋,发现破了个洞。

秀芬瞥见了,顺手把围裙放一边,从针线盒里抽出一根线。

“明天接着讲?”他问。

“讲。”她说,“这回讲怎么修旧衣物。补丁打好了,照样穿得体面。”

林建华嗯了一声。

秀芬低头穿针,针尖穿过布料,拉紧线头。

院子里安静下来,只有远处传来孩子背书的声音。

“面要三揉三醒,火要前大后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