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七零:我的大杂院厨娘生活 > 第86章 隐患初现,未雨绸缪

李秀芬把窝头掰开,吹了吹热气,咬了一口。很扎实,但不硬,带着一点豆香。她没急着咽下去,耳朵却竖着听屋外的动静。天已经黑透了,院里各家的灯陆续灭了,可她总觉得房顶上有什么不对劲。

昨夜下过一场雨,不大,但持续时间长。早上起来时,檐角不再滴水,修补的地方也干了。可她在烧第二锅水的时候,听见头顶“吱”地响了一声,像是木头在动。声音很轻,一晃就过去了,但她记住了。

林建华坐在炕沿脱鞋,脚底沾了点煤灰。他今天下了早班,脸上有倦意,但神情比前些日子松快。肉的事落定了,家里气氛也好起来。他抬头看她:“怎么还不睡?”

“我等你。”她说,“我想了件事。”

他嗯了一声,等着。

“那天修屋顶,赵师傅说主梁糟了一半。”她放下碗,走到门边拉了拉门框,“咱们家这房子,年头久了。要是真塌下来,人还在屋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林建华皱眉,没立刻说话。他记得那天的事。那根横梁看着还好,可赵师傅敲了几下,说里面空了。当时没法换,只能用撑木顶住。他知道这办法不长久。

“你是怕再下雨?”他问。

“不是光怕下雨。”她回身看他,“是怕哪天晚上,我们都在睡觉,房梁断了。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林建华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你说得对。这事不能拖。”

第二天一早,她蒸了一锅红薯玉米窝头,挑了两个最软的,装在小瓷碗里,盖上干净布巾,端去郑老爷子门口。

老人正坐在门槛上抽烟,烟袋锅磕了磕,抬眼看她。

“您吃个早点。”她把碗递过去,“刚出锅的。”

他接过碗,没马上吃,只看着她。

“我有事想请您看看。”她说,“就是咱家那房梁,昨晚又响了一下。我心里不踏实。”

郑老爷子低头吹了吹窝头,咬了一口。嚼得很慢,咽下去才开口:“老房子都这样,木头久了会缩,接头松动就会响。”

“可赵师傅说那根梁里面蛀空了。”她蹲下来说,“您懂这些结构,能不能上去再看一眼?我们心里没底。”

老人抽了口烟,没答话。过了会儿才说:“我去看看。”

他拄着拐,慢慢走到她家门口。林建华搬了梯子靠在墙上,扶稳了。郑老爷子一只手抓着扶手,另一只手搭在林建华肩上,一点点爬上去。

他在屋顶待了近二十分钟。下来时脸色沉了些。

“梁中间那段,表面糊着泥灰,看着完整,其实里面只剩一层皮。”他说,“一旦受力不均,或者连续泡水,随时可能断。”

李秀芬心跳快了两下。

“能换吗?”林建华问。

“能是能。”郑老爷子咳了两声,“可得找粗杉木条,还得配铁箍固定。现在这些东西不好弄。”

“我去想办法。”林建华说。

“不是光有材料就行。”老人盯着他,“换梁要拆一部分屋顶,还得重新搭架。你们没干过这个,弄不好反而更危险。”

“您能教我们吗?”李秀芬问。

老人看了她一眼,没点头也没摇头。转身慢慢走回自己屋。

当天下午,林建华请了半天空,带上介绍信,和李秀芬一起去供销社。

供销社门口排着队,大多是来买肥皂、火柴、铁钉的。他们站在建材柜台前等了四十多分钟,才轮到。

“杉木条有吗?”林建华问。

售货员翻了翻登记本:“工业券配额内的,上个月就没了。现在只剩两根应急储备,优先供给学校和卫生所修房。”

“能不能通融一下?”李秀芬说,“我们自己用,就一根,家里房梁裂了,怕出事。”

“规定就是规定。”售货员摇头,“没有批条,谁也不能拿。”

林建华想了想,掏出工厂的工作证和一张盖了章的介绍信:“我们车间工具架要用,急着修。厂里让我来领一根。”

售货员看了看信,又看看他:“真是厂里用?”

“明天就要组装新设备,架子不牢不行。”他说。

对方犹豫了一下,终于在本子上划了几笔:“只能拿一根,铁箍一副。下次再来就得等下季度配额。”

他们抱着木料出门时,天已经开始阴下来。

一路上两人没怎么说话。木条压得肩膀疼,但他们都没换手。

回到家,林建华把木料靠墙放好,拍了拍灰。李秀芬倒了杯热水递给他。

“刚才那个信……”她低声说,“厂里知道吗?”

“不知道。”他喝了一口水,“但我写的是实情。我们车间确实要修工具架,只是还没排上日程。”

她明白他的意思。这是打了个擦边球,不算骗,也不算完全合规。

“只要能把梁换了,别的以后再说。”他说。

晚饭后,林建华翻出一张旧图纸,在桌上铺开。那是他当年在厂里学机械时画的简易结构图,现在拿来对照自家房顶的构造。

李秀芬坐在门口小凳上,借着最后一点天光,用菜刀削木条的边角。木屑一片片落下,堆在脚边。她削得很慢,生怕哪一刀用力过猛,让木料开裂。

院里安静下来。隔壁传来吴婶关窗的声音,钱婶家的灯也灭了。只有他们这儿还亮着一盏罩子灯。

郑老爷子拄拐走过,停在门口看了眼那堆木料。

“明早我过去看看。”他说。

李秀芬抬头:“您肯帮忙?”

“老手艺荒废这么多年。”他顿了顿,“能用上,也算没白活。”

他转身走了几步,又停下:“换梁那天,别让孩子进院子。万一有闪失,伤着人就不好了。”

“我们知道。”她说。

老人点点头,慢慢走回屋。

夜里,风有点大。窗户纸被吹得轻轻颤动。李秀芬躺在炕上,耳朵一直留意着屋顶的动静。她没听见“吱呀”声,可她知道,那根梁还在那里,像一块悬着的石头。

第二天清早,她刚打开炉门添煤,就听见外面有人咳嗽。是郑老爷子,手里多了把旧扳手和一把卷尺。

“先量准位置。”他说,“下午动手。”

林建华检查了梯子和绳索,又在地上铺了旧麻袋,防止瓦片掉落砸人。

李秀芬准备了一壶绿豆汤,切好了西瓜,放在阴凉处。她还特意煮了两个鸡蛋,留给郑老爷子中午吃。

十点多,三人开始拆屋顶局部。林建华和郑老爷子上房,她负责递工具、接瓦片。

掀开几片瓦后,那根主梁露了出来。表面的泥灰剥落后,露出内部的空洞——果然只剩一层外壳勉强支撑。

“比我想象的还糟。”郑老爷子用手摸了摸断面,“必须整根换。”

他们用撑木临时加固两端,然后小心锯断旧梁。当最后一段木头从房架上取下时,整个屋顶轻微晃了一下。

李秀芬站在院中,心提到了嗓子眼。

新木条被慢慢抬上去,卡进预定位置。铁箍套上后,用锤子一点点敲紧。

下午三点,主梁更换完成。他们又花了一个小时封顶、盖瓦、抹灰。

收工时,四个人都满身灰尘。郑老爷子坐在小凳上喘气,烟袋锅点了三次才点着。

李秀芬端来绿豆汤,又递上湿毛巾。

“总算成了。”林建华擦着脸说。

“暂时是稳了。”老人吸了口烟,“但这房子的地基早年沉过一次,柱脚也有点歪。要是再来大地震,还是扛不住。”

没人接话。

她看着那根新换的梁,知道它能撑几年,但撑不了几十年。

傍晚,她把剩下的木料锯成小段,码在煤炉旁边晾着。将来可以做个小板凳,或者修修门窗。

林建华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检查每根支柱是否牢固。

她站在门口,抬头看屋顶。天边还有点亮光,照在新盖的瓦片上,泛着淡淡的青灰色。

郑老爷子临走前说了一句:“你们要是还想改,我知道城西有个旧料场,有些拆房剩下的老木头,品相不错。”

她记下了这话。

晚饭吃了简单的面条,加了个煎蛋。林建华吃完后坐在灯下,继续画他的结构图。

她收拾完碗筷,蹲在门口洗抹布。水盆里的泡沫渐渐消失,映出她的眼睛。

这时,院外传来脚步声。

一个男人的声音问:“李秀芬在家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