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七零:我的大杂院厨娘生活 > 第69章 学业曙光,鼓励钱生

李秀芬正蹲在灶台前生火,抬头看去,钱家的窗纸已经透出昏黄的光。那盏煤油灯从夜里一直亮到现在。

锅里水开始冒泡时,读书声也断断续续传了出来。是个年轻的声音,念的是语文课文,背得磕磕巴巴。

她往炉膛里添了块煤,顺手把锅盖掀开一条缝。蒸汽往上冲,打湿了墙边挂着的抹布。

门吱呀一声开了。钱婶披着一件旧棉袄走出来,脚步很轻,像是怕惊动屋里的人。她在井边站住,低头搓了搓脸,又抬手扶了下眼镜。

“这么早就起来了?”李秀芬端着一碗炒面茶走过来。

钱婶转头看见她,勉强笑了笑:“他昨晚学到一点多,我叫不动。”

“孩子肯用功是好事。”李秀芬把碗递过去,“趁热喝点,暖和暖和。”

钱婶接过碗,手指有点抖。她没急着喝,只盯着碗口冒出的白气:“这书……能读出来吗?考不上怎么办?”

“哪有做娘的不担心这个。”李秀芬搬了个小板凳坐下,“我娘家有个弟弟,当年也想考学。可那时候不让考,只能回乡种地。”

钱婶低头喝了口茶,声音低了些:“我是怕他熬坏了身子。饭不吃,觉不睡,眼睛都红了。”

“脑子不是铁打的。”李秀芬说,“一直绷着不行。得歇,也得动。”

“可时间不多了。”钱婶皱眉,“听说考试就在明年春天。数理化他还能跟上,语文作文总写不好,英语更是从头学起。”

李秀芬没说话,起身回屋拿了一张废纸和半截铅笔。她坐在门槛上,在纸上画了几条线,分成几块。

“你看,一天二十四小时,睡觉占八个小时,吃饭加走动算三个小时。剩下十三个钟头,不能全用来看书。”

钱婶凑近看了看:“这是啥?”

“时间表。”她说,“早上记东西快,可以背单词、课文。中午歇一会儿,下午做题。晚上别超过九点半,必须躺下。”

钱婶盯着那张纸:“九点半就睡?别人家孩子都学到半夜。”

“你见过烧得太久的炉子吗?”李秀芬指着灶台,“火太猛,煤烧完了,炉膛也裂了。人也一样,撑不住。”

钱婶没吭声,但眼神松了些。

李秀芬又说:“还有个法子。他要是记不住历史年份,可以用故事连起来。比如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你就想‘一把司令’,一个将军带兵打仗。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一救’就是终于救下来了。”

钱婶愣了一下:“这……也能行?”

“我小时候就这么记的。”她说,“错的地方专门拿个小本子记下来,隔几天翻一遍。比一遍遍重做好使。”

钱婶忽然转身进了屋。再出来时手里多了个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抄着政治要点。

“你说的这些……我能记一下吗?”

“当然能。”李秀芬把纸递给她,“回头我再想想别的,告诉你。”

两人坐在门口,太阳慢慢爬过院墙。钱婶一边听一边写,笔尖在纸上沙沙响。

屋里读书声停了一会儿,接着传来椅子挪动的声音。钱家儿子开门出来倒水,看见母亲和李秀芬在说话,顿了下,低着头快步走到水缸边。

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鼻梁上架着一副厚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浮肿。

李秀芬没看他,继续对钱婶说:“营养也得跟上。光啃窝头不行,鸡蛋省着吃,每天一个。他这个年纪长身体,脑子耗神。”

“鸡蛋要留着换盐。”钱婶叹气,“现在价格高,卖一个能买两袋酱油。”

“那你腌点萝卜干,加点油炒,配粥吃。”她说,“胡萝卜切丝蒸熟,压成泥,加点糖,当点心。孩子爱吃甜的,也能补点维生素。”

钱婶点头记下。

中午太阳升到头顶,院子里暖和了些。李秀芬在灶台前搅着小米粥,锅盖边上冒出细密的泡。她听见隔壁房间传来朗读声,这次声音稳了许多,节奏也顺了。

钱婶抱着一摞旧课本从屋里出来,走到院角的小桌上坐下。她翻开一本高中数学,用红笔在目录上划重点。

傍晚林建华回来时,天色已经暗了。他推开门,身上带着外头的冷气。

“今天厂里加班。”他说,“给你带了半包挂面。”

李秀芬接过袋子放进柜子里。“先喝点粥吧,刚熬好的。”

林建华坐到桌边,捧着碗喝了一口。“钱家那小子还在念书?”

“嗯,一整天都没停。”她说,“他妈愁得吃不下饭。”

“这年头能考上不容易。”林建华放下碗,“我们厂去年有个技术员,就是通过工农兵推荐上的大学。现在人家管资料室,不用下车间。”

“现在不一样了。”她说,“凭本事考。”

林建华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夜里风刮得紧,窗外传来树枝拍打墙皮的声音。李秀芬吹灭油灯前,看见对面屋子的灯光熄了。比平时早了将近一个小时。

第二天一早,她刚打开炉门,钱婶就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几张纸,叠得整整齐齐。

“我按你说的那个表,给他排了三天的计划。”她说,“他昨晚十点前就睡了,今早五点半自己起床背英语。”

“有效果就行。”李秀芬往锅里倒水,“关键要坚持。”

“我还让他把错题抄在一个本子上。”钱婶语气有点兴奋,“上午做了套物理卷子,错了七道,下午全弄明白了。”

李秀芬笑了下:“慢慢来。”

“你说的那个联想记法……”钱婶犹豫了一下,“能不能再说几个例子?他觉得挺管用。”

“行啊。”她说,“等我忙完灶上的事,咱们再聊。”

接下来几天,钱家儿子的作息渐渐变了。不再熬夜,早上反倒起得更早。院子里清晨的读书声越来越清晰,中间还夹着几句英文单词的重复练习。

钱婶的脸色也松了下来。有天中午,她端着一碗拌酱菜来找李秀芬。

“我炸了点辣椒油。”她说,“你尝尝。”

李秀芬接过碗,看见里面青菜切得细匀,红油亮汪汪的。

“谢谢。”她说,“正好配窝头。”

两人坐在门槛上吃了半碗。阳光照在脚边,暖烘烘的。

“他还问你那个记忆法。”钱婶吃完最后一口,擦了擦嘴,“历史事件能不能编成顺口溜?”

“能。”李秀芬放下筷子,“比如辛亥革命是1911年,可以记成‘一把一医’,一个医生举旗造反。五四运动1919年,‘一救一救’,大家齐心救国家。”

钱婶认真听着,嘴里跟着念了一遍。

“我回去教他。”她说,“他昨天做模拟卷,历史提高了十分。”

李秀芬点头:“只要肯改方法,就有希望。”

那天晚上,李秀芬在厨房熬小米粥。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米粒在汤里翻滚。她听见窗外传来朗读声,是《岳阳楼记》的开头几句,声音清亮,没有之前的慌乱。

她把粥盛进碗里,放在桌上。林建华还没回来,她想着等他进门就能喝上热的。

锅底还剩一点粥,她拿勺子刮干净倒进小盆,留着明天早上熥着吃。

灶台边的抹布拧干,搭在铁丝上。她伸手关了炉门,火苗缩进煤块缝隙里,只剩一点暗红。

远处传来火车的动静,轨道震了一下,院里的水缸轻轻晃了晃。

她站在门口看了会儿钱家的窗户。灯还亮着,但不像从前那样彻夜不灭。今晚九点刚过,灯光就暗了下来。

她转身回屋,拿起筷子准备收拾碗筷。

这时,隔壁房门开了条缝。钱家儿子探出头来,手里拿着一本书。

他站在门口,望着院子里的夜色,深吸了一口气。

然后他小声说了句什么,声音很轻,但李秀芬听清了。

他说:“明天我要试着背完整篇《出师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