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七零:我的大杂院厨娘生活 > 第39章 大奖降临:手艺传遍四方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裁缝间门框,秀芬正低头往登记本上写布料编号。林建华从屋里出来,手里捏着一张纸,边走边说:“街道办送来的,你先看看。”

她接过那张盖着红章的通知单,眼睛扫过几行字,手没抖,也没抬头,只轻轻“嗯”了一声。

赵大妈听见动静,端着搪瓷缸子就从厨房出来了,“又来活了?这次是哪家?”

“不是接活。”林建华把通知单展开,“是叫咱们去区里参加春节献礼展评,说是‘社区妇女创新劳动示范点’。”

院子里一下静了半拍。孙寡妇晾衣服的手停在半空,吴婶抱着孩子站在水池边,连钱婶都从窗后探出头来。

“真事?”赵大妈往前凑,“咱这小裁缝组,还能上台面?”

秀芬合上通知单,放进抽屉,“既然是正式通知,就当真事办。今天下午,大家把手头的事理一理,咱们开个会。”

没人再说话,但脚步声多了起来。有人回屋翻箱子,有人蹲下检查缝纫机脚踏板,连平日最不爱凑热闹的郑老爷子,也拄着拐杖慢慢踱到门口,看了眼缝纫机上的油布。

下午三点,人到齐了。秀芬拿出纸笔,摊开画了一套童装样式,领口和袖边拼了深浅不同的碎布,连成飞鸟形状。

“叫‘春燕归巢’。”她说,“用旧料,做出新意。这次不光要做得细,还得让大家看得明白——这不是一个人的手艺,是我们一块搭起来的摊子。”

赵大妈盯着图纸看了半天,“盘扣得我来做,别人手不够稳。”

孙寡妇小声问:“我能……整烫吗?”

“当然能。”秀芬点头,“每道工序都重要。谁做的,就在内衬角上绣个名字缩写,算咱们的印记。”

吴婶坐在角落,一直没吭声,临散会时才站起来,“我家线轴多,明天送来一筐。”

没人笑她,也没人追问。她转身走了,背影比往常直了些。

接下来几天,裁缝间亮灯的时间越来越晚。林建华下了班就过来帮忙压边,赵大妈带着老花镜剪布,手指磨得发红也不肯歇。孙寡妇整烫完一件就记一笔,本子上密密麻麻全是时间、温度、布料类型。

钱婶送来两块素绸边,说是早年留下的,“别糟蹋了,用在领口或袖口,提个亮。”

秀芬没推辞,剪下一小条试色,又请她过来看效果。钱婶难得笑了下:“你比我还会配。”

第三天傍晚,刘主任亲自来了。她穿着灰呢大衣,围着蓝格子围巾,手里拎了个布包。

“我来看看进度。”她站在门口,没急着进,“听说你们全用的是边角料?”

秀芬带她看成品。六件童装整齐挂着,针脚匀称,拼布纹路像真的燕子在飞。刘主任伸手摸了摸领口的盘扣,又翻开内衬,看到角落里绣的“Zm”“SG”“LF”几个字母缩写,眉头慢慢舒展开。

“这些名字,都是谁?”

“赵姨、孙姐、林师傅。”秀芬指了指登记本,“每个人干哪块,我们都记着。”

刘主任没说话,掏出本子记了几笔。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后天上午九点,区礼堂见。别迟到。”

那天夜里,秀芬没再碰登记本。她坐在缝纫机前,把六件衣服重新检查了一遍,补了两个暗线头,又用软布擦了三遍熨斗底板。

第二天一早,六件衣服用包袱皮包好,由林建华背着送去礼堂。秀芬留下收拾工具,把登记本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还剩一大片。

赵大妈来帮忙锁门,“等回来,得换个厚点的本子。”

“嗯。”她应着,把钥匙插进锁孔,又回头看了一眼缝纫机。针头对着门,像等着下一次开工。

展评在区工人文化宫举行。地方不大,摆了十几张桌子,各家单位轮流上台介绍经验。轮到幸福里三号院时,主持人念得慢:“幸福里三号院手工制衣组,以家庭妇女为基础,组建非营利性协作小组,采用旧料改造、分工计酬模式,三个月完成定制服装四十七件,无一返工。”

底下有人低声议论:“这不就是街坊凑一起做衣服?”

刘主任站起来,打开包袱皮,把六件“春燕归巢”童装一一展示。灯光下,拼布纹路清晰,飞鸟展翅欲飞。她指着内衬角上的绣名:“每一位参与者,都有记录、有分工、有责任。这不是个人英雄,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台下渐渐安静。

接着播放了一段街道走访录像:赵大妈量体时蹲在地上比尺子,孙寡妇低头整烫额头冒汗,吴婶一边分线轴一边骂人“手脚轻点”,镜头扫过裁缝间墙上贴的工序表,最后定格在登记本首页那行字:“一月四日,收白棉布三尺七寸,编号001。”

掌声是从后排响起来的。先是稀稀拉拉,后来连前排领导都跟着拍了手。

宣布结果时,刘主任走到台前:“经评审组一致决定,授予幸福里三号院制衣组——‘大院光荣劳模奖’。”

红绸带披在秀芬肩上时,她没动。赵大妈一把拽她胳膊:“傻站着干啥!”

孙寡妇眼圈红了,死死攥着手里的包袱皮。林建华在人群外站着,嘴角一直没放下。

颁奖结束,一群人涌上来祝贺。有问经验的,有要图纸的,还有街道妇联的同志当场提出想推广这种协作模式。

秀芬被围在中间,只反复说一句:“我们就是想把手头日子过得踏实点。”

晚上六点,人陆续散了。奖状被小心地夹在硬纸板里,放在裁缝间桌上。赵大妈和孙寡妇在厨房热汤,林建华搬了炉子到院中,给每人倒上一碗。

吴婶抱着孩子站在边上,忽然说:“我家那口子说,以后洗衣裳不准占你们俩的晾绳了。”

赵大妈呛了一口,“哟,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他说……咱们院子出了个劳模组,不能拖后腿。”她低头笑了笑,把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钱婶破例走出来,手里端着一小碟酱萝卜,“尝尝吧,新腌的。”

孩子们围着奖状跑,拿粉笔在地上画了个框,写着“光荣之家”。小强踮脚往门楣上贴红纸,歪歪扭扭写了四个字:手巧心好。

郑老爷子坐在屋檐下抽烟袋,烟锅敲了敲凳脚。林建华走过去递火,他没接,只说:“那丫头,能把散沙捏成团。”

夜灯亮起来,煤炉烧得正旺。裁缝间的门虚掩着,缝纫机静静立在光晕里,脚踏板上落了一层薄灰,像是刚结束一场长途跋涉。

秀芬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笔,翻开登记本新的一页。

她刚写下“二月十一日”,门外传来脚步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