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 > 第六十四回:元正颁新宪 舆情启民智

崇祯元年的最后几日,京师上空飘洒着细碎的雪花,为这座古老的帝都应景地披上了一层银装。

各衙门口早已封印,街市上却比往日更加热闹几分。

贩夫走卒吆喝着年货,孩童穿着新衣在雪地里追逐嬉戏,空气中弥漫着爆竹的火药味和家家户户准备年夜饭的香气。

尽管去岁北地大旱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总愿意暂时忘却烦恼,期盼着来年能有个好光景。

皇宫大内,也难得地卸下了平日的肃穆。

廊庑下挂起了大红灯笼,宫女太监们脚步轻快,脸上也带了几分节日的喜气。

除夕之夜,朱由检依制在皇极殿设宴,款留在京宗室、勋贵及文武大臣。

宴席之上,觥筹交错,丝竹管弦之声不绝,表面上一派君臣相得、共庆新年的祥和景象。

然而,端坐于御座之上的朱由检,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强颜欢笑的宗亲勋贵和心思各异的臣子,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图谱之上,光点颜色杂陈,忠诚与疏离,支持与抗拒,在这歌舞升平的掩盖下暗流涌动。

正月初一,大朝会。

皇极殿前,百官依品秩肃立,旌旗仪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庄严肃穆的钟鼓声后,朱由检身着衮冕,缓步升座,接受群臣的新年朝拜。

山呼万岁之声,回荡在紫禁城的天空。

繁琐的礼仪过后,朱由检并未像往常那样宣布散朝,而是目光沉静地看向丹陛之下的文武百官。

“今日元正,万象更新。”

皇帝的声音透过冰冷的空气,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朕承祖宗基业,忝居大位,夙夜忧勤,唯恐有负先帝托付,有负天下万民之望。”

“去岁以来,天灾频仍,虏寇窥边,国库拮据,民生多艰。此诚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也!”

他的声音逐渐高昂起来:“若固守旧章,不思变革,则社稷倾危,恐不远矣!”

“故而,朕深思熟虑,决意在全国推行维新变法,以图强国富民,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殿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所有人都知道,重头戏来了。

“着内阁,宣诏!”

首辅韩爌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展开手中早已备好的明黄诏书,朗声宣读。

诏书以骈散结合的文体,首先再次痛陈时局之危,继而明确宣布,自即日起,正式颁行《大明律(修订)》、《反贪条例》、《商贾通则》、《工坊新例》、《市舶税务新规》等一系列新法律例,并重申“考成法”之严格。

其中,“官绅一体纳粮”等核心条款,被着重强调。

“……凡我臣工,上至宗室勋贵,下至胥吏乡绅,皆需一体遵照,率先垂范。”

“如有阳奉阴违、阻挠新政者,无论官职高低,出身如何,定当依《大明律》及《反贪条例》严惩不贷,追责终身!朕言出法随,绝不姑息!”

韩爌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百官心上。

尽管早有风声,但当这一切以正式诏书的形式在元旦大朝会上公布时,所带来的冲击力依然是巨大的。

许多人脸色发白,尤其是那些利益受损严重的官员和勋贵代表,低着头,掩饰着眼中的不满与恐惧。

诏书宣读完毕,朱由检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视全场:“新政之利,在于富国、强兵、安民!此乃江山社稷之根本,亦是在场诸公与天下万民长远福祉之所系!”

“望诸卿能体察朕心,摒弃成见,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将我大明,推向中兴!”

他没有留给臣子们当场辩论的机会。

在绝对的皇权武力,与新年朝会的特殊氛围下,他以不容置疑的姿态,为崇祯二年的政治定下了基调。

“退朝——”

随着司礼监太监悠长的唱喏,心神各异的百官们怀着复杂的心情,缓缓退出皇极殿。

新年伊始,一场席卷全国的巨大变革,已然拉开了序幕。

大朝会的余波尚未平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宣传风暴,便紧随其后,席卷了整个京城,并开始向四方蔓延。

正月初三,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慵懒与走亲访友的喧嚣中时,

一份格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大明新政公报》(简称《明报》),由礼部会同翰林院正式刊印发行,并通过发达的驿传系统,火速发往全国各府、州、县。

与传统的邸报不同,《明报》采用了更易阅读的版式和清晰的活字印刷。

头版便是以白话口语化风格重新阐述的《维新变法诏书》核心内容。

去除了晦涩的骈文,直白地告诉读者新政是什么,为什么要变法,以及对普通百姓有何好处。

紧接着,是精心撰写的系列解读文章。

《为何皇亲国戚也要纳粮?》一文,以算账的方式,对比了宗室勋贵消耗的财富与边防军费、赈灾款项的缺口,全面停止供养宗室勋贵,将“一体纳粮”塑造成公平和救国之举。

《工坊新例:保护你的奇思妙想》则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专利制度如何保护工匠利益,激励创新。

《海贸之利:白银为何源源不断流入西夷?》则大胆地探讨海外贸易的巨大潜力,为《市舶税务新规》张目。

此外,《明报》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格物浅说”栏目,介绍番薯种植、新式纺车等实用技术;

“各地新政动态”栏目,报道孙传庭在宣大边外开设互市、安置流民的进展,以及卢象升在河南清丈田亩的实例,树立榜样;

“舆情反馈”栏目(初期主要是筛选出的支持性来信或各地出现的正面反响),营造出新政得人心的氛围。

其通俗易懂的文风、直面问题的勇气以及蕴含的崭新思想,让许多开明士子感到振奋,也让守旧派如坐针毡。

与此同时,朱由检下令成立的“宣谕司”也开始全力运转。

由内帑拨款,从京城及周边招募的数百名“宣谕使”,经过短暂培训,携带《明报》和更加简化的宣传提纲,分赴北直隶各州县。

全国其他各地方也收到命令,也要派人过来学习宣瑜。

这些宣谕使并非官员,多是些落魄文人、说书艺人甚至识字的市井小民。

他们精通本地语言,熟悉乡情。

在官府的协调下,他们出现在城乡的集市、庙会、村头大槐树下,

敲着锣鼓,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

或许是一段节奏明快的快板书,

或许是一出简单易懂的街头活报剧,

或许就是接地气的方言宣讲,

向围观的百姓解释:“朝廷的新政,不是要加咱们穷苦人的税,是要让那些占着千百顷地不纳粮的老爷们也出钱,这钱用来练兵打鞑子,修水利抗灾年!”

“皇上说了,谁有本事造出新巧物件,官府发文书保护,十年内别人不能白学去!”

“海那边有金山银山,朝廷鼓励造船出去闯……”

这些宣传,或许粗浅,却如同种子,撒向了以往被主流舆论忽视的底层土壤。

茶馆里,开始有人拿着《明报》争论;田埂上,老农也会嘀咕一句“要是官老爷真都按皇上的新法子来,兴许日子能好过点”。

当然,暗流依旧汹涌。

一些地方官员和士绅对宣谕使的到来阳奉阴违,甚至暗中阻挠。

诋毁新政的流言也在暗处传播,说什么“皇上被奸臣蒙蔽”、“新政实为与民争利”云云。

对此,朱由检早有准备。他通过陆青岩的锦衣卫系统,严密监控着舆论动向。

几起地方士绅散布谣言、试图煽动民众抵制清丈田亩的事件被迅速查明,相关人等立刻被锁拿问罪。

其罪行和查处结果,很快通过新一期的《明报》公之于众,以儆效尤。

一手持《明报》引导,一手握锦衣卫震慑,朱由检力图将舆论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他知道,思想的变革远比制度的变革更为漫长和艰难,但他必须迈出这第一步。

让新政的声音,穿透朱门高墙,传入市井乡野,在亿万黎庶心中,播下认同与希望的种子。

这,是比任何一道诏书都更为深远的力量。

崇祯二年的开端,就在这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与舆论场的悄然重塑中,注定将成为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