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98章 夏汛

沪上警事:1950 第98章 夏汛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今年的梅雨来得早,六月初就缠上了上海。连绵的阴雨下了半个月,弄堂里的青砖地始终是湿的,踩上去黏腻腻的,墙角爬满了青苔。李振邦清晨出门时,裤脚刚沾到地面就湿了一片,他撑起油纸伞,伞骨上的水珠顺着伞沿往下滴,在身前砸出一串小水窝。

张阿婆正蹲在门口,用砖头垫高咸菜缸。缸里的雪里蕻已经腌透,怕雨水漫进去坏了,她在缸底垫了三块青砖,又用塑料布把缸口盖得严严实实。“振邦,慢点走!”老人抬头喊,“巷口的石板滑,前几天王师傅就摔了一跤,自行车都摔坏了。”

李振邦点点头,往巷口望了望。王师傅的自行车铺门口堆着几个沙袋,铺子门开着,他正蹲在地上修一辆自行车,裤腿卷到膝盖,露出沾着泥点的小腿。“李科长,早!”王师傅直起身,手里还拿着扳手,“这鬼天气,自行车胎总破,都是被水里的碎玻璃扎的。”

“多注意点,别淋着雨。”李振邦说。他知道,梅雨季节不仅路滑,还容易滋生蚊虫,街道办已经通知各里弄开展防汛和爱国卫生运动,既要防积水淹屋,也要防痢疾、疟疾传播。

到局里时,大院里的积水已经没过脚踝。老吴正带着几个年轻警员铲土堆沙袋,裤脚全湿透了,贴在腿上。“振邦,你可来了!”老吴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刚接到通知,黄浦江水位涨得厉害,沿江的几个里弄已经积水了,市委让我们协助街道办组织防汛,还要排查危房。”

李振邦放下伞,接过老吴递来的铁锹:“哪些里弄受影响严重?”

“外滩附近的金陵东路、河南中路,还有浦东的几个棚户区。”老吴指着墙上的地图,“那里住的都是穷苦人家,房子多是土坯房,经不起水泡,得赶紧组织居民转移。”

两人正说着,局里的电话响了,是马陆乡合作社打来的。王社长的声音带着焦急:“李科长,不好了!我们合作社的养鸡场被淹了,几十只鸡都泡在水里,还有几间鸡舍塌了,你快想想办法!”

李振邦心里一沉。马陆乡的养鸡场是春天刚办起来的,靠银行贷款买了一百只鸡苗,现在正是下蛋的时候,也是合作社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王社长,别慌,我们马上过去。”他挂了电话,对老吴说,“你带人去市区里弄防汛,我去马陆乡看看养鸡场。”

老吴点点头:“你小心点,乡下的路更滑,实在不行就等雨小了再去。”

“来不及了,鸡泡久了会生病。”李振邦抓起雨衣,往自行车棚跑。雨衣是帆布做的,又厚又重,穿在身上像裹了层麻袋。

乡下的路比市区难走得多,泥泞不堪,自行车根本骑不了,李振邦只能推着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雨水顺着雨衣领口往里灌,凉得刺骨,他的布鞋很快就灌满了泥,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

路过一片稻田时,看见几个农民正站在田埂上发愁。田里的积水已经没过稻穗,绿油油的稻苗泡在水里,有些已经开始发黄。“同志,你是公安的?”一个老农认出了他的制服,凑过来说,“这水再不退,今年的稻子就全完了!我们合作社的抽水机不够,抽了三天三夜,水位还是没降。”

李振邦停下脚步,往田里看了看。稻田里的积水确实很深,远处的几间农房已经被水围了半截。“你们先组织人把田里的水往沟渠里引,”他说,“我联系市区的农机站,让他们调几台抽水机过来。”

他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撕下一页纸,写下农机站的电话和地址,递给老农:“让合作社的人赶紧去联系,就说是我让去的,优先调给你们。”

老农接过纸条,如获至宝,连忙往合作社跑。李振邦继续往前走,心里清楚,抽水机是眼下最急需的,不仅能救稻田,还能救养鸡场。

中午时分,李振邦终于赶到了马陆乡合作社。养鸡场在合作社的东南角,地势较低,此刻已经一片汪洋。几间土坯砌的鸡舍塌了两间,剩下的也摇摇欲坠,几十只鸡蜷缩在高处的木板上,羽毛湿透,瑟瑟发抖。王社长和几个社员正站在水里,试图把鸡往高处转移,裤腿全是泥,脸上满是焦虑。

“李科长,你可来了!”王社长看见他,像看到了救星,“我们已经转移了五十多只鸡,还有三十多只被困在里面,不敢动,怕鸡舍塌了砸着。”

李振邦脱下雨衣,扔在一边,跳进水里。水已经没过膝盖,冰凉刺骨,他走到鸡舍边,仔细看了看结构。鸡舍的土墙已经被水泡软,随时可能坍塌。“别硬搬,”他对社员们说,“找几块木板,搭个临时通道,把鸡引出来。”

社员们赶紧找来木板,在鸡舍和高处之间搭了个斜坡。李振邦从口袋里掏出随身带的小米(平时给安安准备的零食),撒在木板上,引诱鸡往高处走。鸡闻到小米的香味,果然顺着木板慢慢走了出来,社员们赶紧把鸡装进竹筐,搬到安全的地方。

就在最后几只鸡出来时,“轰隆”一声,剩下的鸡舍塌了,泥土和木板溅起一片水花。“好险!”王社长擦了把汗,“多亏了你,李科长,不然这些鸡就全埋在里面了。”

李振邦没说话,心里清楚,鸡救出来了,但后续的防疫更重要。梅雨季节,鸡泡在水里容易得鸡瘟,一旦传染,损失就大了。“赶紧把鸡擦干,放在通风的地方,”他说,“我联系畜牧站,让他们派兽医来给鸡做检查,接种疫苗。”

他让合作社的文书给畜牧站打电话,自己则和社员们一起清理养鸡场的积水。大家找来抽水机、铁锹、木桶,齐心协力往外排水,虽然浑身湿透,但没人叫苦叫累。

下午,农机站的抽水机送到了,畜牧站的兽医也来了。兽医给每只鸡做了检查,发现有几只鸡已经出现了感冒症状,他立即给鸡接种了疫苗,又给社员们讲解了防疫知识:“要保持鸡舍干燥通风,每天消毒一次,饲料和饮水要干净,别喂变质的粮食。”

抽水机轰鸣着运转起来,田里和养鸡场的积水慢慢退去。王社长看着逐渐露出地面的泥土,松了口气:“李科长,这次真是多亏了你,不然我们合作社的损失就大了。”

“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李振邦说,“现在积水退了,赶紧组织人给稻田松土,给鸡舍消毒,别耽误了生产。”

傍晚时分,雨终于小了。李振邦告别王社长,往市区赶。路上的积水已经退了不少,但依旧泥泞,他推着自行车,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回到弄堂。

刚到巷口,就看见林淑娴抱着安安,站在门口张望。安安穿着件防水的小蓑衣,是林淑娴用旧麻袋改的,头上戴着个小斗笠,像个小渔民。“你可回来了!”林淑娴迎上来,接过他手里的自行车,“身上都湿透了,快进屋换衣服,别着凉了。”

李振邦走进屋,岳母已经烧好了热水,放在铜盆里。他脱下湿透的衣服,跳进热水里,浑身的寒气瞬间被驱散。“马陆乡怎么样了?”林淑娴坐在床边,给安安喂粥。

“没事了,鸡救出来了,积水也退了。”李振邦说,“就是累得慌,走了一下午泥路,腿都软了。”

岳母端来一碗姜汤,里面放了红糖:“快喝点姜汤,驱驱寒。今天街道办组织防汛,张阿婆、张强、王师傅都去了,大家堆了好多沙袋,巷口的积水已经排出去了。”

李振邦喝了口姜汤,辣辣的,暖暖的,顺着喉咙滑进胃里,舒服多了。“张阿婆年纪大了,怎么也去了?”他问。

“她非要去,说自己身体硬朗,能搬沙袋。”林淑娴笑了笑,“张强本来要去机械学校上课,听说防汛,特意请假回来了,搬沙袋比谁都卖力,假肢都沾满了泥。”

李振邦心里暖暖的。他知道,关键时刻,邻里们总能齐心协力,互相帮衬,这就是里弄的人情味。

接下来的几天,雨时断时续,防汛工作一直没停。李振邦每天早出晚归,要么去市区里弄排查危房、转移居民,要么去乡下查看农田和合作社的受灾情况。林淑娴也没闲着,她组织扫盲班的学员,给防汛的人员送水、送馒头,还带着妇女们在里弄里消毒,喷洒杀虫剂,防止蚊虫滋生。

张强每天下班后都去参加防汛,他的假肢在泥水里泡久了,连接处开始生锈,走路时“咯吱”响,但他从没叫苦。张阿婆每天都给防汛的人煮姜汤,用大铁锅煮满满一锅,让张强送过去。王师傅则义务修理防汛用的工具,铁锹、扁担、抽水机,坏了他都能修好,每天忙到深夜。

陈向阳和王小虎也想帮忙,奈何年纪太小,街道办的人不让他们搬沙袋。两个孩子就想出了别的办法,每天放学回家,就去里弄里捡拾被雨水冲出来的碎玻璃、石头,防止有人滑倒,还帮着林淑娴给防汛的人送水。

李大娘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参加体力劳动,但她每天都坐在门口,给过往的防汛人员指路,提醒他们哪里路滑,哪里有积水。她还把自己攒的红糖拿出来,让林淑娴煮姜汤,说“防汛的人辛苦,得补补”。

梅雨季节的第二十天,雨终于停了。太阳出来的那一刻,弄堂里的居民都走出了家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街道办组织大家清理积水、打扫卫生,里弄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马陆乡的稻田和养鸡场也恢复了生机。被淹的稻苗经过松土、施肥,又重新挺直了腰杆,绿油油的;养鸡场的鸡舍经过修缮和消毒,鸡也开始正常下蛋,合作社的社员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王社长特意给李振邦寄了一篮鸡蛋,说是“合作社的一点心意,感谢你在防汛时的帮忙”。

李振邦把鸡蛋分给了弄堂里的邻里,每家都分了几个。张阿婆拿着鸡蛋,笑着说:“这鸡蛋真新鲜,晚上给俺儿煮两个,补补身体。”王师傅则把鸡蛋腌了起来,说“腌成咸蛋,冬天配粥吃”。

雨停后,张强又回到了机械学校上课。他的学习遇到了点困难,数学和物理跟不上,每天晚上都抱着书本,坐在煤油灯下苦读。林淑娴知道后,每天晚上都抽出时间,帮他辅导数学。陈向阳的养父是大学老师,也主动提出帮张强辅导物理,还给他找了很多习题册。

在大家的帮助下,张强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期末考试考了全班第五名,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他拿着奖学金,给张阿婆买了件新衬衫,给林淑娴买了支钢笔,给安安买了个新皮球,剩下的钱都交给了张阿婆,让她存起来。

七月中旬,学校放了暑假。陈向阳和王小虎没有回家,而是报名参加了街道办组织的暑期义务劳动,帮着里弄清理垃圾、给老人读报、辅导小学生功课。赵小亮也参加了,她现在变得开朗多了,和陈向阳、王小虎一起,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一天,三个孩子在里弄里清理垃圾时,发现一个老人摔倒在路边。老人是独居的张大爷,七十多岁了,腿脚不方便,出门倒垃圾时不小心摔了。陈向阳赶紧跑过去,扶起老人,王小虎和赵小亮则去喊人。

李振邦正好下班回家,听说后赶紧跑过去。张大爷的腿摔破了,流了很多血,脸色苍白。“快,送医院!”李振邦抱起老人,往医院跑。王师傅也赶了过来,推着自行车,让李振邦把老人放在车后座,两人一起往医院赶。

医院检查后,说老人只是皮外伤,缝了几针,没伤到骨头。李振邦帮着垫付了医药费,又把老人送回了家。张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李科长,王师傅,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俺这条老命就没了。”

“不用谢,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李振邦说,“以后出门小心点,要是有什么事,就喊我们,或者给街道办打电话。”

从那以后,陈向阳、王小虎和赵小亮每天都会去看望张大爷,帮他打扫卫生、买东西、读报纸。张大爷也把三个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孙子孙女,经常给他们讲故事,还教他们写毛笔字。

八月初,上海的天气变得炎热起来。街道办组织了纳凉晚会,在弄堂里搭起了戏台,邀请了越剧团的演员来表演。晚会上,演员们表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经典剧目,弄堂里挤满了人,大家坐在小马扎上,摇着蒲扇,看得津津有味。

张阿婆特意做了很多绿豆汤,分给大家喝,清热解暑。王师傅给孩子们买了很多冰棍,让他们解暑。张强和林淑娴一起,帮着街道办维持秩序,给演员们端茶送水。

陈向阳、王小虎和赵小亮也表演了节目,他们合唱了《东方红》,歌声清脆,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安安坐在李振邦怀里,看着台上的表演,小手拍得不亦乐乎,嘴里还跟着哼唧。

纳凉晚会结束后,大家坐在弄堂里聊天,聊着防汛的趣事,聊着合作社的收成,聊着孩子们的学习,气氛热烈而温暖。李振邦看着身边的邻里,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幸福。他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有家人的陪伴,有邻里的互助,有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有一个安稳幸福的家。

八月底,马陆乡合作社迎来了丰收。稻谷金黄饱满,玉米颗粒圆润,养鸡场的鸡也下了很多蛋,合作社的社员们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王社长特意邀请李振邦和弄堂里的邻里去参加丰收节,大家欣然前往。

丰收节那天,合作社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农民们穿着新衣服,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大家一起品尝丰收的果实,米饭、玉米、鸡蛋、青菜,还有自己酿的米酒,味道格外香甜。

李振邦和邻里们坐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稻田,看着农民们幸福的笑容,心里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丰收的果实来之不易,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结果,也是合作社制度优势的体现。

离开马陆乡时,王社长送给每人一袋新米和一篮鸡蛋,说:“这是我们合作社的一点心意,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

回到弄堂时,已经傍晚了。大家把新米和鸡蛋分了分,各自回家做饭。李振邦家的晚饭很丰盛,有新煮的米饭、炒青菜、鸡蛋羹,还有玉米。安安吃得很香,自己拿着玉米,啃得津津有味。

夜深了,安安已经睡着了,林淑娴靠在李振邦怀里,也睡着了。李振邦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梅雨季节的防汛,想起了合作社的丰收,想起了邻里们的互助,想起了孩子们的成长。他知道,这就是生活,有困难,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温暖和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