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86章 暗涌

沪上警事:1950 第86章 暗涌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李振邦是在办公室的木质靠椅上惊醒的,脖颈发出轻微的声。椅背上搭着的粗布外套还带着夜的寒气,桌上的案卷摊开在赵永明审讯记录那一页,煤油灯的灯芯结成焦黑的硬块,油槽早已见底。窗外天色是黎明前特有的浑浊灰蓝,细雨顺着窗玻璃往下淌,在木框上积出细小水痕。

他拎起桌下的搪瓷盆,往里面舀了半盆凉水。冷水拍在脸上时,冻得牙床都发颤,镜中映出的脸布满血丝,眼下的青黑像涂了墨。从抽屉最底层摸出用纱布包着的半个硬馒头,这是昨天食堂剩下的,边缘已经干得能划出印子。就着搪瓷缸里的凉白开咀嚼,碎屑刮过喉咙,留下一阵干涩的刺痛。

二楼拘留室的铁栏杆还透着寒意。赵永明昨晚的审讯持续到凌晨两点,搪瓷杯里的浓茶换了五遍,笔录记满三个本子,他交代的全是凹版印刷的技术细节——如何调整刮墨刀角度、怎样控制油墨粘度、印版镀铬的工艺缺陷,可一提到,要么低头沉默,要么说只听过名字,没见过人。这个神秘人物就像水里的影子,看似就在眼前,伸手一捞只剩满手涟漪。

一声,老吴推开木门走进来,手里的竹壳热水瓶底在水泥地上磕出闷响。他眼白布满血丝,胡茬冒出青黑色的尖,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振邦,赵永明说的三个接头点全查了。海宁路那间是空屋,墙角只有积灰;天目东路的门锁着,钥匙孔都锈死了;还有浙江北路上的杂货铺,老板是个瘸腿的老头,说从去年冬天就没见过陌生人进店。

意料之中。李振邦把最后一口馒头咽下去,馒头渣粘在喉咙里,咳了两声才顺下去,能在1949年之后还藏在上海搞事的,不会这么容易留尾巴。

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小孙端着个铝制饭盒跑进来,蒸汽从盒缝里钻出来,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食堂刚出笼的菜包子,还热乎着。饭盒掀开的瞬间,酱油和青菜的味道漫开来,三个包子挤得紧实,皮上还沾着笼屉的竹痕。

三人围着办公桌坐下,老吴往搪瓷缸里倒热水,茶叶在水里浮起来。包子馅咸得发苦,明显是酱油放多了,但咬下去的热乎劲顺着喉咙往下暖,在这春寒里显得格外实在。

线索断了,下一步怎么办?老吴咬着包子问,手指在桌上敲出轻响。

李振邦从内袋摸出个磨破边角的牛皮笔记本,这是从赵永明身上搜出来的,封皮上印着上海文具厂出品。他翻开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字和符号,有些地方还用铅笔涂掉重写:老陈在技术科熬了一夜,这些密码还没全解开。说不定藏着关键东西。

话音刚落,老陈就撞开了门,手里的报告纸被攥得发皱,眼镜滑到鼻尖上。他把纸往桌上一摊,手指因为熬夜不停发抖:有发现!这些数字是加密的日期时间,符号是地点代号。你看这组,拆成3-1515:00,就是今天下午三点;这个,对照赵永明招的代号表,指的是复兴公园假山旁的长椅。

李振邦抬头看墙上的老式挂钟,时针刚过五点半。还有九个半小时。他指尖点着笔记本上的数字,忽然想起之前处理特务案件时见过的密码规律,老陈,把这些数字按奇偶分开,再试试模7运算。台湾保密局的人最爱用这种基础加密法,觉得我们想不到。

老陈一拍大腿:对!我怎么没想到这个!他抓着报告纸往门外跑,皮鞋踩在地上发出的响。

上午七点,监视部署会议在办公室召开。两张长条桌拼在一起,上面摊着复兴公园的手绘地图,假山、长椅、出入口都用红笔标了出来。一组去东门,一个人穿蓝布褂子,装作修鞋的;二组守西门,一个人挑着菜担子,菜下面藏着布话机。李振邦用铅笔在地图上划圈,老吴跟我去对面的民居,那是最佳观察点。

公园对面的二层民居是退休中学教员的房子,老头听说要抓特务,立刻把朝南的房间腾出来,还搬来一张方桌当观察台。李振邦架起苏联制造的Б8望远镜,镜筒沉甸甸的,压得胳膊发酸,但视野格外清晰,连公园里梧桐刚冒的新芽都能看见。老吴坐在窗边,手里握着个硬壳本子,铅笔尖削得尖尖的,准备记录进出人员的特征。

公园里游人稀少,几个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手里的搪瓷缸冒着热气;一个年轻母亲推着木质婴儿车走在碎石路上,车轮轧过石子发出声。李振邦的望远镜扫过每一个人,连晨练老人的拐杖纹路、婴儿车的木刻花纹都记在心里——台湾派来的特务常伪装成普通市民,越是不起眼的人越要警惕 。

下午两点五十分,东门出现个穿灰色中山装的男人。他戴着棕色鸭舌帽,帽檐压得很低,手里卷着份《解放日报》,报纸边缘整齐,不像是随手买的。男人脚步不快,却每一步都踩得很稳,眼睛看似看着地面,余光却在扫周围的动静。走到假山旁的长椅时,他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假装系鞋带,用手指敲了三下椅面——这是接头暗号。

目标出现,特征:灰中山装,鸭舌帽,左手无名指有茧。李振邦低声说,望远镜焦距慢慢调近。

男人坐下后展开报纸,头埋得很低,但每隔两分钟就会抬手腕看表,右脚尖在地上轻点,节奏越来越快。李振邦注意到他的报纸拿反了,版面上的标题倒着印,显然心思根本不在报纸上。

三点整,一个穿蓝色工装的男人从西门走进来,上衣口袋别着支钢笔,走路时腰杆挺得笔直。他没看中山装男人,径直走到长椅另一端坐下,两人之间隔着两个空位。工装男人从口袋里摸出烟盒,递过去一支烟,中山装男人接烟时,一个牛皮纸信封趁机滑进他的掌心。信封很薄,捏起来没有纸张的厚度。

动手吗?老吴的手按在腰间的驳壳枪上,枪套的扣子已经解开。

李振邦的望远镜扫过公园四周:等等。你看那棵老梧桐后面,有个人在系鞋带,系了三分钟还没好;还有北门卖糖人的,一直盯着这边。他刚说完,对面二楼的窗帘突然动了一下,是那种刻意拉拽的幅度,不是风吹的。对面楼有情况!小孙,带两个人从后门绕过去,别惊动他们。

布话机里刚传出的回应,中山装男人突然站起来,报纸往腋下一夹,快步往西门走。工装男人则往相反方向的厕所走去,脚步看似缓慢,实则步幅很大。

分头跟踪!李振邦低喝一声。

老吴带着两个便衣冲下楼,皮鞋在楼梯上踩出急促的声响。李振邦的望远镜死死盯着工装男人,看着他进了厕所,两分钟后出来,径直走向东门——他根本没上厕所,是在试探有没有人跟梢。

中山装男人出了西门,没有直接走大路,而是拐进旁边的小巷。老吴带人跟进去,巷子两边全是低矮的小平房,晾晒的衣服挡住视线,转了两个弯就没了人影。布话机里传来老吴懊恼的声音:跟丢了!巷子岔路太多,他可能进了哪个院子!

撤回来,别追了。李振邦放下望远镜,指节因为用力发白,他们是故意的,早就安排好了脱身路线。

回到局里时,技术科的灯还亮着。那个牛皮纸信封被放在铺着白纸的桌上,老陈正用毛笔蘸着碘酒往纸上涂。碘酒划过之处,原本空白的纸面上慢慢显出蓝黑色的字迹:明日下午两点,老地方。字迹纤细,是用特殊药水写的 。

这是密写技术,老陈扶了扶眼镜,拿出另一份报告,药水成分还在化验,但这种手法只有专业敌特会用。去年破获的保密局潜伏案,他们用的就是类似的东西。

李振邦捏着那张纸,指尖能摸到纸面残留的光滑感:把赵永明带过来。

审讯室的白炽灯亮得刺眼,赵永明坐在铁椅子上,手腕上的手铐磨出红印。他头埋得很低,直到李振邦把那张显影的纸拍在桌上,才猛地抬起头,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

密写药水是谁给你的?李振邦单刀直入,按照审讯规程,先拿实据突破心理防线 。

赵永明的喉结动了动:我...我不知道什么密写药水。

还装?老吴把凹版印刷机的照片推到他面前,你连刮墨刀的角度都交代了,差这点事?

沉默持续了三分钟,赵永明的额头渗出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滴:是谭工给的。他说这是从海外带回来的,用的时候加碘酒就能显影。

海外哪里?

他没明说...但有次喝醉了,提过岛上的训练营,说那里教密码和暗杀。

李振邦心里一沉。1949年后,台湾保密局一直在训练特务往大陆派,那些人大多经过专业训练,反侦查能力极强 。他立刻召集专案组开会,黑板上画着关系图:赵永明(技术骨干)、谭工(指挥者)、接头人(行动员)、监视者(安全员),箭头在几者之间连成网状。

这不是普通的伪造团伙,是专业敌特组织。李振邦用粉笔敲着黑板,他们分工明确,还有海外支援,目的绝不止伪造票证。

小孙挠了挠头:那我们怎么引他们出来?谭工太谨慎了。

李振邦盯着黑板上的刘明德三个字——赵永明提过的前同伙,上个月了。老陈,仿造一份内部通报,就说刘明德并没有死,被公安发现救了过来,已经招供了,交代了复兴公园的接头点。

老陈皱眉:这能行吗?他们会不会识破?

试试就知道。李振邦把通报草稿推过去,用词要像他们的内部语气,再加几个只有赵永明知道的暗号。

第二天一早,伪造的通报被折成小块,压在复兴公园的长椅下面。三组便衣藏在周围:一组扮成晨练的,一组装作卖早点的,还有一组守在公园外的汽车里。从清晨到日暮,长椅旁的地砖被踩得发亮,始终没人靠近。

看来是识破了。老吴踢了踢路边的石子,语气沮丧。

李振邦却蹲下身,看着长椅下的缝隙:未必。再等等。

第三天清晨五点,负责盯梢的便衣传来消息:环卫工人在公园垃圾桶底部发现个油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张纸条,上面用毛笔写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字迹潦草却有力。

老吴气得把纸条攥成球:这是在耍我们!

李振邦展开纸条,指尖在纸面摩挲,他们要是不在意,根本不会回信。你看这油纸折痕,是故意留在垃圾桶最底层的,怕被别人发现。他忽然注意到油纸边角沾着白色粉末,用镊子挑起来放进证物袋,老陈,化验这个。

化验结果下午就出来了:粉末是罕见的东南亚植物碱,常用于制作密写药水 。这个组织的触角不短,老陈把化验单拍在桌上,既能从台湾拿训练,又能从东南亚弄物资,不简单。

李振邦在办公室里踱了三圈。敌特组织要维持运作,必然需要资金。1952年的金融监管虽不完善,但大额资金流动总会留下痕迹。查资金流向。他抓起帽子,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调去年十月到今年三月的跨境汇款记录。

银行档案室堆着如山的账本,牛皮封面已经泛黄。小孙戴着老花镜翻了整整一天,手指被纸张割出细口:振邦,你看这个!有笔钱从香港的账户转进来,每月十五号到账,分转到三个上海账户,全是皮包公司——昌隆商行协记文具店华丰贸易行

李振邦盯着华丰贸易行这五个字,觉得眼熟。翻出之前的监视记录,福建北路127号——上个月发现可疑人员进出的石库门弄堂,注册地址正是这家贸易行。

福建北路127号是栋典型的海派石库门建筑,清水砖墙爬着青苔,实木窗的玻璃上贴着旧报纸。华丰贸易行在二楼,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油墨味扑面而来。柜台后站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穿深灰色西装,袖口熨得平整,说话带着潮汕口音:公安同志,有什么事吗?

陈老板?李振邦看着营业执照上的陈志雄三个字,目光扫过柜台后的货架——上面摆着几盒钢笔和笔记本,落着薄薄一层灰,显然很少有人买。

陈志雄脸上堆着笑,递过来一杯热茶:是我。小本生意,糊口而已。

李振邦的目光落在他的右手虎口——那里有层厚厚的老茧,是长期握枪磨出来的,绝不是握笔的文书能有的痕迹。听说陈老板1949年去了香港?

是啊,那边生意不好做,1951年就回上海了。陈志雄的笑容没变化,眼神却紧了一下,以前在国民党军队里当文书,没什么本事,只能开个小铺子。

文书要练枪?老吴突然问。

陈志雄的手顿了一下,随即笑道:偶尔打靶玩,没想到留了茧子。

离开贸易行后,老吴立刻说:他肯定有问题!抓起来审审?

不行。李振邦摇头,干净了,营业执照、纳税记录全齐,没有实据不能动。而且说不定是谭工放出来的诱饵,抓了他,真正的鱼就跑了。

接下来的五天,专案组对陈志雄进行24小时监视。小孙带着人守在贸易行对面的烟摊,老吴盯着他的住处,记录册记满两本:早上七点出门,步行到贸易行,中午在隔壁吃碗阳春面,下午五点关门回家,周末也不出门,比钟表还准。

太不正常了。小孙揉着熬红的眼睛,哪有人做生意不进货、不联系客户的?

李振邦盯着监视照片,陈志雄每天路过烟摊时,都会买一包大前门,付钱时手指会敲三下柜台。他在试探。李振邦指着照片,你看他的鞋尖,每次转弯都朝着我们的方向,其实是在看有没有人跟。

四月二十日晚上十点,监视对讲机突然传来动静:陈志雄出门了,坐黄包车往外滩去了!

李振邦立刻抓起外套:跟上,别靠太近。

黄包车在城里绕了个大圈,先往静安寺方向走,又折回南京路,最后在外滩的江边停下。陈志雄下车后,靠着石栏杆站着,手里拿着根烟,却没点燃。江风吹得他的西装下摆飘动,他每隔一分钟就看一次手表,持续了二十分钟,突然转身坐上黄包车往回走。

他在查尾巴。李振邦对着对讲机说,撤回来,别暴露。

第二天,陈志雄果然恢复了之前的作息,买烟时手指敲柜台的次数都没变。李振邦意识到,常规手段打不破这个僵局,必须从内部突破。提审赵永明。这次换个法子,不用证据压,用利害劝。

审讯室的灯光调暗了些,李振邦搬了把椅子坐在赵永明对面,把一杯热茶推到他面前:知道刘明德怎么死的吗?

赵永明的身体猛地一缩:不...不知道。

上个月三号,有人在苏州河发现他的尸体,胸口中了一枪,是近距离射击。李振邦的声音很平,却带着穿透力,他跟你一样,也是技术骨干,知道的太多了。

赵永明的手开始发抖,茶杯里的水晃出涟漪:我...我只是干活的,没掺和别的。

谭工可不这么想。李振邦拿出一张照片,是从陈志雄贸易行搜来的,虽然拍得模糊,但能看见赵永明的侧影,你被抓的第二天,他就去查你的住处了。你觉得他会留着你这个活口?

沉默像潮水般淹没审讯室。赵永明的头埋得越来越低,肩膀不停颤抖。过了十分钟,他突然抬起头,眼里全是恐惧:我说...我什么都说。

谭工的真实身份。

我不知道他真名,但我见过他一次。去年十二月,他来检查印刷机,戴着口罩和帽子,看不清脸。赵永明的声音发颤,但他左手小指少了一截,还提到过中央银行的老同事

李振邦心里一震。直接他在档案室看过旧政府擅长印刷的技术人员,在原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有个技术顾问叫李德明,1949年之后失踪了,档案里记着他精通凹版印刷,还是密码专家。他检查的是什么印刷机?

是能印外币的凹版机,德国产的,有两个放卷工位,能自动套印。赵永明比划着,他还说要印足够乱市场的量,让新中国的钱不值钱。

这话像惊雷在审讯室炸响。1949年上海刚平息银元风潮,金融稳定还很脆弱,一旦大量假外币流入,后果不堪设想。李振邦立刻让人调取全市医院的就诊记录,重点查1949年后左手小指受伤的人。

两天后,小孙抱着一摞病历冲进办公室:找到了!仁济医院1950年接诊过一个左手小指被切断的病人,登记名是李德明,职业填的,住址是徐汇区的公寓。

李振邦抓起病历翻到最后一页,家属签字处是个模糊的假名,但就诊时间正好是李德明后一个月。查这个公寓!还有,把华丰贸易行的陈志雄监视级别提到最高,他肯定和李德明有关联。

徐汇区的公寓是栋三层小楼,外墙用的是汽泥砖,隔音很好。邻居说,住在这里的男人半年前就搬走了,搬走时是深夜,用黑布蒙着家具。李振邦在房间里仔细搜查,地板缝里找到一小撮灰色粉末——和之前油纸包上的植物碱成分一致。

李德明就是谭工。老吴兴奋地说,陈志雄是他的联络员,负责资金和物资!

李振邦却盯着窗外的梧桐树,眉头紧锁。李德明这么狡猾,不会轻易让陈志雄暴露。他拿起电话,声音低沉:通知银行,冻结华丰贸易行的账户,再派两个人盯着陈志雄,看他联系谁。

夜色渐浓,办公室的煤油灯又被点亮。李振邦在地图上标记出三个点:复兴公园(接头点)、华丰贸易行(资金点)、徐汇公寓(藏匿点),三点连成的线正好围着苏州河。他用铅笔在地图中央画了个圈,那里是原中央银行的旧址,现在改成了人民银行的仓库。

他肯定藏在这附近。李振邦喃喃自语,指尖在地图上敲出轻响,等着吧,他一定会再动印刷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