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72章 后勤革新

沪上警事:1950 第72章 后勤革新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195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十一月底,李振邦从兵团开完会回到运输连,发现连里的战士们正在为过冬发愁。棉衣不够厚,粮食供应也时断时续。

李同志,你回来了。陈连长搓着冻得通红的手,今年这天气邪门,比往年冷得多。

李振邦看了看战士们单薄的棉衣,问道:棉衣不是应该早就发下来了吗?

发是发了,但数量不够。陈连长叹了口气,而且质量也不行,你看这棉花,都结成块了。

李振邦摸了摸战士身上的棉衣,确实,里面的棉花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厚,有些地方薄。这要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的野外执行任务,非冻伤不可。

晚上,李振邦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在现代警校时,学过一些物资管理的知识。虽然不多,但或许能帮上忙。

第二天一早,他找到陈连长:连长,我想去看看仓库的物资管理情况。

陈连长有些疑惑:老李,你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了?

我想看看能不能帮上忙。李振邦说,我在上海公安局的时候,接触过一些物资管理的工作。

仓库设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保管员是个老同志,姓张,大家都叫他张保管。见到李振邦来,他热情地打招呼:李同志,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随便看看。李振邦说。

仓库里堆满了各种物资,但摆放得很乱。棉衣和粮食堆在一起,有些麻袋已经破了,粮食撒了一地。

这里太乱了。李振邦忍不住说。

张保管不好意思地搓搓手:人手不够,忙不过来啊。

李振邦仔细查看了棉衣的库存。确实如陈连长所说,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棉衣棉花均匀厚实,有的却薄得像夹衣。

这些棉衣是从哪里来的?李振邦问。

有的是国内运来的,有的是当地采购的。张保管说,质量好的都先发给前线部队了,咱们后勤部队只能用剩下的。

李振邦在心里算了一下,按照现在的库存,至少要缺两百套棉衣。这意味着有两百个战士要挨冻。

回到住处,李振邦开始想办法。他记得在现代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如何克服困难。其中就提到过用当地材料制作御寒物品。

第二天,他去找当地的朝鲜老乡。通过翻译,他了解到这一带盛产一种芦苇,当地人都用芦苇花絮来做褥子。

芦苇花絮?李振邦眼睛一亮,能带我去看看吗?

老乡带着他来到江边。果然,那里长满了芦苇,白色的花絮在风中摇曳。

李振邦采了一些带回连队。他试着把芦苇花絮塞进布套里,做成一个简易的褥子。晚上,他亲自试了试,保暖效果不错。

这个办法好!陈连长很兴奋,咱们可以组织战士去采集芦苇花絮。

很快,全连都动员起来了。战士们利用休息时间到江边采集芦苇花絮,妇女们帮忙缝制布套。不到一个星期,每个战士都有了一床芦苇花絮褥子。

这下晚上睡觉不用挨冻了。一个年轻战士高兴地说。

棉衣的问题暂时缓解了,但粮食供应的问题依然存在。运输连的存粮只够吃三天了,而下一批粮食什么时候能运到,还是个未知数。

李振邦去炊事班看了看。炊事班长老赵正在为粮食发愁:李同志,你看,就剩这么点高粱米了,得省着吃。

现在一天吃几顿?李振邦问。

两顿。老赵说,早上高粱米粥,晚上高粱米饭,菜就是咸菜。

李振邦看了看锅里的粥,稀得能照见人影。这样下去,战士们的体力会跟不上的。

他想起在现代警校时,学过一些营养学的基础知识。虽然不多,但或许能帮上忙。

老赵,这附近能挖到野菜吗?李振邦问。

能是能,但战士们都不认识,怕挖到有毒的。

李振邦想起自己小时候跟外婆学过辨认野菜。虽然年代久远,但一些常见的野菜还记得。

明天我带几个人去挖野菜。李振邦说。

第二天,李振邦带着几个战士上山。他教大家辨认荠菜、马齿苋等可食用的野菜。战士们学得很认真。

李同志,你懂得真多。一个战士佩服地说。

都是小时候学的。李振邦笑笑。

挖回来的野菜丰富了战士们的餐桌。虽然还是吃不饱,但至少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粮食危机暂时缓解了,李振邦又开始琢磨怎么改善战士们的居住条件。运输连住在简易的木板房里,四处漏风。虽然有了芦苇花絮褥子,但晚上还是很冷。

他观察了当地朝鲜老乡的房子,发现他们在墙壁上抹一层泥巴,可以有效防风。

咱们也可以试试。李振邦对陈连长说。

说干就干。战士们到附近挖来黏土,和成泥巴,抹在木板房的缝隙处。效果立竿见影,屋里明显暖和多了。

老李,你这脑子真好使。陈连长拍着李振邦的肩膀,以前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李振邦不好意思地笑笑:我也是跟老乡学的。

通过这些改进,运输连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消息传开,其他连队也来取经。李振邦毫不保留地把这些土办法教给他们。

兵团首长知道后,特意来运输连视察。

这些都是李振邦同志想出来的办法?首长问。

陈连长连连点头:是啊,多亏了李同志。

首长握着李振邦的手:振邦同志,你做得很好。现在全军都在为过冬发愁,你的这些办法解了燃眉之急啊。

受到表扬,李振邦并没有骄傲。他知道,这些只是权宜之计,根本问题还没解决。

这天,他到兵团司令部汇报工作,正好遇到后勤部的刘部长。刘部长正在为物资调配发愁。

李振邦同志,你来得正好。刘部长说,听说你在物资管理方面很有办法,能不能帮我们看看现在的物资调配有什么问题?

李振邦看了看物资调配表,发现一个问题:同样的物资,在不同部队间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部队棉衣过剩,有的部队却严重短缺。

这是因为各部队上报的需求不准确。李振邦指出,而且运输路线安排也不合理。

那你说该怎么办?刘部长问。

李振邦想了想: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物资调配制度。各部队定期上报实际需求和库存情况,后勤部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配。

这个办法好!刘部长眼睛一亮,可是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李振邦根据在现代学到的管理知识,设计了一套简易的物资管理制度。包括库存登记表、需求申报表、物资调配单等。

他还建议建立物资调配中心,统一协调各部队的物资需求。

这些建议很快被采纳。兵团成立了物资调配中心,李振邦被任命为中心副主任。

新的工作比在运输连时忙碌多了。李振邦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报表,协调各部队的物资需求。

有时为了调配一批棉衣,他要打十几个电话,跑好几个单位。

李副主任,三团说他们急需棉衣,可是仓库里已经没有了。办事员小孙报告。

李振邦查看库存记录:五团那边不是刚到了一批棉衣吗?他们库存还充足,先调一部分给三团。

可是五团会同意吗?

我去做工作。

李振邦亲自跑到五团,找到团长说明情况。开始团长不太愿意,经过李振邦耐心解释,终于同意调出一部分棉衣。

李副主任,还是你有办法。小孙佩服地说。

李振邦摇摇头:这不是我有办法,而是要从全局考虑问题。

在他的努力下,物资调配的效率明显提高。各部队的物资供应逐渐趋于平衡。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天,李振邦发现一批粮食在运输过程中受潮发霉了。

这是怎么回事?他问负责运输的同志。

路上遇到下雨,遮盖的油布破了。运输队长无奈地说。

李振邦检查了运输队的装备,发现很多油布已经破旧不堪,起不到防雨作用。

这样不行。李振邦说,必须改善运输条件。

他设计了一种新的包装方法,用多层油布包裹物资,重点部位再加防水处理。还改进了装卸方法,减少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这些改进虽然简单,但很有效。物资损耗率明显下降。

刘部长很高兴:振邦同志,你来了之后,我们的后勤工作改善了很多啊。

李振邦却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他注意到,各部队在物资使用上存在浪费现象。有的战士不爱惜棉衣,穿不了多久就破了。有的部队粮食保管不当,导致霉变。

必须加强物资管理教育。李振邦说。

他编写了一本《物资使用与保管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和保管各种物资。还配了插图,方便文化程度不高的战士学习。

手册下发后,很受部队欢迎。战士们按照手册上的方法去做,物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

这本手册太实用了。一个连长说,以前我们都不懂得这些知识。

看到自己的努力取得成效,李振邦感到很欣慰。但他知道,后勤工作永远有改进的空间。

这天,他到一个前沿阵地检查物资供应情况。阵地上条件很艰苦,战士们住在坑道里,潮湿阴冷。

李副主任,我们最缺的是药品。卫生员说,伤员太多了,药品根本不够用。

李振邦查看药品库存,确实所剩无几。他立即协调后勤部门,优先给这个阵地调配药品。

在阵地上,他看到战士们用罐头盒做成的简易炉子煮饭,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回到后勤部,他立即着手改进野战炊具。设计了一种简易折叠炉,既轻便又安全。

这种折叠炉很快在前线部队推广开来,深受战士们欢迎。

李副主任设计的这个炉子真好用。一个战士说,煮饭快,又省柴火。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改进,前线部队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战士们的士气也更高了。

十二月底,朝鲜下起了大雪。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李振邦想起上海的家人。他来朝鲜已经大半年了,不知道父母身体怎么样。

他给家里写了封信:

父母大人:儿在朝鲜一切安好,现在后勤部工作。每日为部队调配物资,虽辛苦但充实。今年冬天特别冷,儿与同志们想方设法改善生活条件,见战士们能吃饱穿暖,心中甚慰。望二老保重身体,勿以为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