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66章 归沪求学

沪上警事:1950 第66章 归沪求学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火车在晨雾中缓缓驶入上海北站。李振邦提着简单的行李走下火车,站台上人来人往,熟悉的上海话在耳边响起。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黄浦江特有的水汽味道。

按照通知,他先到位于虹口的干部学校报到。这是一栋红砖砌成的三层楼房,墙面上爬满了爬山虎。办完入学手续,他被分到二楼的一间宿舍。宿舍里摆着四张铁架床,他的床位靠窗。

放下行李,他决定先回家一趟。父母还不知道他回来了。

坐上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穿过熟悉的街道。两年不见,上海变化不大,只是有些店铺换了招牌。电车在浙江中路停下,他走进一条弄堂。

弄堂还是老样子,晾衣竿横七竖八地伸着,上面挂着各色衣裳。走到最里面一栋石库门前,他敲了敲门。

开门的是母亲。她先是一愣,随即眼圈就红了。

振邦?你怎么回来了?

组织上调我来学习。李振邦放下行李,半年。

母亲撩起围裙擦擦手,忙把他让进屋。屋子很小,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八仙桌上铺着钩花桌布,还是他记忆中的样子。

吃饭了吗?我给你下碗面。

在火车上吃过了。

母亲还是系上围裙,往厨房走:火车上的饭哪能吃得饱。

李振邦打量屋子。墙上挂着他离家前的全家福,父亲穿着长衫,戴着眼镜,母亲穿着阴丹士林旗袍。父亲的书桌靠在窗边,堆满了书稿和校样。

母亲端来一碗阳春面,撒着葱花,卧了个荷包蛋。

快吃。

李振邦拿起筷子。母亲坐在对面看着他,不时用手绢擦眼角。

在东北苦吧?

不苦。

瘦了。

大家都一样。

吃完面,母亲收拾碗筷,李振邦打开行李,取出带给家人的礼物:给父亲的东北人参,给母亲的羊毛围巾。

要这些做什么。母亲说着,却把围巾贴在脸上试了试,真软和。

傍晚,父亲下班回来。见到李振邦,他推了推眼镜,露出笑容。

回来了?

嗯,来学习半年。

父亲在出版社做编校工作,身上总带着淡淡的墨香。他仔细打量儿子,点点头:结实了。

晚饭时,父亲破例倒了杯黄酒。

在东北做什么工作?

在公安局,主要负责工厂区的治安。

父亲点点头:好好干。

饭后,父子俩坐在天井里乘凉。父亲摇着蒲扇,问起东北的情况。李振邦说了说工厂的生产,说了说工人们的生活。

北方人朴实。父亲说,我在校对一本关于东北工业建设的书,里面提到不少工厂。

说不定就是我们厂。李振邦说。

父亲笑了:那倒可能。

第二天一早,他去干部学校上课。教室在三楼,坐了三十多个学员,都是从各地调来的干部。老师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讲课带着宁波口音。

第一节课讲的是工业生产管理。老师在黑板上画着流程图,李振邦认真记笔记。有些内容他在实践中接触过,理解起来不难。但有些理论是新的,他听得有些吃力。

课间,他和几个同学聊天。有个来自武汉的同志,在钢铁厂工作,听说他在东北的经历,很感兴趣。

你们厂高炉利用系数多少?

李振邦说了个数字。

比我们高。武汉的同志掏出本子记下来。

下午是政治课,讲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教室里很热,电扇吱呀吱呀地转着。李振邦打起精神听课,汗水还是湿透了衬衫。

放学后,他去了林淑娴家。在弄堂口等了一会儿,看见她推着自行车回来。她穿着工装,剪了短发,比两年前更清瘦了。

来了?她笑笑。

来了。

他们沿着苏州河散步。河上泊着木船,岸边是密密麻麻的棚户区。

学习紧张吗?她问。

还好。有些理论课比较难。

需要什么书,我可以帮你找。

走到外白渡桥,他们在桥栏边站住。黄浦江上船只往来,对岸的浦东还是一片农田。

在东北习惯吗?她问。

习惯了。就是冬天长了点。

他给她讲东北的雪,讲工厂的工人们,讲他开的那块试验田。她安静地听着,不时问几句。

你做的那些事,很有意义。她说。

都是小事。

天色暗下来,他们往回走。到了分别的路口,林淑娴从包里拿出一个纸包。

给你带的点心,晚上学习饿了吃。

是一包杏花楼的松饼。

回到宿舍,李振邦一边吃松饼,一边看今天的笔记。同屋的几个人都在自习,房间里很安静。窗外传来卖馄饨的梆子声,悠悠扬扬。

周末回家,母亲做了一桌菜:红烧肉、油焖笋、腌笃鲜。父亲特意提早下班,还带了瓶黄酒。

振邦,陪爸爸喝一杯。

吃饭时,母亲不停地给他夹菜。

多吃点,在东北吃不到这些。

父亲问起学习情况。

有点难,但能跟上。

不懂就问,不要怕丢人。

饭后,父亲拿出新校对的《钢铁生产工艺》给他看。

这里面有些内容,可能对你有用。

李振邦翻看着,果然看到不少熟悉的术语。

这本书校得很好。

那是自然。父亲微微扬起下巴,我做编校三十年,从不出错。

第二天,他陪母亲去城隍庙买东西。母亲要买毛线,说要给他织件毛衣。街上很热闹,各种小吃摊飘着香气。母亲在一个纽扣摊前仔细挑选,和摊主讨价还价。

妈,我不缺衣服。

东北冷,要多穿点。

回家路上,遇到几个老街坊,都热情地打招呼。这个问振邦回来了?那个说晚上来家里吃饭。李振邦一一应着,心里暖暖的。

周一开始,学习进入正轨。课程排得很满,上午理论课,下午实践课,晚上还要自习。李振邦基础差,学得比别人吃力。特别是经济管理课,那些图表公式看得他头疼。

有一天晚上,他在教室自习到很晚。回到宿舍,发现林淑娴等在门口。

你怎么来了?

给你送几本书。她递过一个布包,听说你们在学经济管理,这些可能有用。

是几本苏联教材的中译本,还有一本笔记。

这是我听课时记的,你看看有没有用。

太谢谢了。

不客气。

他们站在宿舍楼下说话。月光很好,把两个人的影子投在地上。

学习跟得上吗?她问。

有点难,但能坚持。

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后来,他们经常一起自习。林淑娴理论学得好,总是耐心给他讲解。有时学习晚了,就在学校旁边的小店吃碗馄饨。店主是个苏州老太太,馄饨包得小巧玲珑,汤里撒着蛋皮和紫菜。

一个月后,学校组织去江南造船厂参观。巨大的船坞里,工人们正在建造万吨轮。电焊的火花像烟花一样溅落。

带队的老师傅介绍,这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艘万吨轮。李振邦看着高耸的船体,想起东北工厂里那些老旧的设备。他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看到的新技术、新工艺。

中午在船厂食堂吃饭,和工人们聊天。一个老焊工听说他从东北来,很感兴趣:

东北重工业基础好,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你们的技术更先进。李振邦说。

回学校的车上,他和同学们交流参观心得。大家都很有感触,讨论着如何把看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学习生活很充实,但李振邦始终惦记着东北。他给小陈写信,询问试验田的情况,询问工厂的近况。小陈回信说,试验田的玉米收成不错,那个选育的品种确实比普通品种产量高。钢铁厂的磁选装置改进后,回收效率提高了两成。

读着信,李振邦很欣慰。他在回信里详细写了在江南造船厂看到的焊接新工艺,建议钢铁厂可以参考。

日子一天天过去,上海的夏天来了。潮湿闷热,宿舍里的电扇整天转着。学习进入后半段,开始准备结业论文。李振邦选的题目是《论技术改造与生产效率提升》,结合在东北和上海的实践经历。

写作过程中,他经常和林淑娴讨论。她思路清晰,总能指出问题所在。有时争论激烈,谁也不服谁,就到图书馆查资料,用事实说话。

论文交上去那天,他请林淑娴去吃了顿生煎馒头。店里很热闹,他们挤在角落的小桌前。

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她问。

回东北。还有很多事要做。

她点点头:我可能也要调动工作,去北京学习。

好事啊。

半年后回来。

生煎上来了,底面煎得金黄。她小心地咬开皮,吸掉汤汁。

保持联系。她说。

结业典礼很简朴。校长讲话,优秀学员发言,然后颁发结业证书。李振邦的论文得了,他很满意。

离沪前,他陪父母去了次静安寺。母亲烧香祈福,往功德箱里投了钱。

在外面照顾好自己。

知道。

父亲送他一支新钢笔:常写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