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沪上警事:1950 > 第35章 钢铁森林

沪上警事:1950 第35章 钢铁森林

作者:猫不吃狼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7 15:44:55

北方的清晨,来得比上海要迟,寒意却浓烈数倍。天光未亮,宿舍窗外已是北风呼啸,窗玻璃上结满了厚厚的冰凌花。李振邦被冻醒了,呵出的气在黑暗中凝成白雾。他摸索着穿上冰冷的棉衣棉裤,动作笨拙——这厚重的行头,是昨天局里刚配发的,对于习惯了江南湿冷的他来说,既陌生又沉重。

同屋的另外三位同志也陆续起身,沉默而迅速地整理着床铺。他们分别来自山东、河北和本地,都比李振邦年长,有着北方人特有的沉默和实干劲儿。简单的洗漱是在院子里的公用水井旁完成的,井口冒着白气,打上来的水刺骨冰凉,扑在脸上瞬间让人清醒。

早饭在分局的简易食堂解决:高粱米粥,玉米面窝头,一小碟咸菜疙瘩。粗糙的口感拉得嗓子疼,但能提供足够的热量抵御严寒。食堂里气氛肃穆,人们低头快速吃饭,偶尔交谈也是压低声音,内容多与工作相关。高副局长也坐在一旁,一边啃着窝头,一边看着当天的内部简报,眉头紧锁。

“振邦同志,”高副局长看到他,招了招手,“吃完过来一下,任务明确了。”

饭后,在高副局长那间烧着煤炉却依然感觉不到多少暖意的办公室里,李振邦接到了具体任务:他被分配到红星钢铁厂的驻厂工作组,主要负责协助厂保卫科,进行内部人员的政治审查和安全隐患排查。

“红星厂是我们市的重点军工配套单位,生产任务紧,人员构成复杂,有留用的旧技术人员,有新招的工人,还有部分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高副局长指着墙上的一张厂区地图,语气凝重,“敌特分子无孔不入,他们的目标很可能就是破坏生产,窃取技术。你的任务,就是配合厂保卫科的同志,把厂子内部梳理清楚,揪出隐藏的坏分子,确保生产安全!”

“明白!”李振邦感到肩头沉甸甸的。从上海的里弄户籍管理,直接跳到重工业基地的内部保卫,这跨度不可谓不大。

来接他进厂的是厂保卫科的副科长老郭,一个四十多岁、脸色黝黑、手指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汉子,穿着蓝色的工装,外面套着件旧警服,眼神里透着疲惫和警惕。他开着一辆三轮挎斗摩托车,载着李振邦,驶向位于城市边缘的厂区。

离厂区越近,空气中的烟尘味和金属味就越发浓重。高耸入云的烟囱如同巨人的手臂,向灰蒙蒙的天空喷吐着滚滚浓烟。巨大的厂房连绵起伏,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火车汽笛声、钢铁撞击声、广播喇叭声交织成一曲工业时代的交响乐。墙上随处可见“时间就是钢铁,钢铁就是力量”、“一切为了前线”的标语。工人们穿着厚重的棉工装,戴着安全帽,行色匆匆,脸上混合着油污和忙碌的痕迹。

这是一种与上海弄堂生活截然不同的、充满力量感却又压抑的氛围。 李振邦感觉自己像一颗被投入巨大钢铁森林的小石子。

保卫科设在厂区深处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里。办公室比分局更加简陋,文件堆得到处都是,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老郭把李振邦介绍给科里的其他几位同志,大家对他的到来表示了简单的欢迎,但眼神中都带着审视——一个从南方大都市来的年轻警察,能适应这里艰苦复杂的环境吗?

老郭扔给李振邦一摞半人高的档案袋:“小李,这是第一批需要重点复核的人员档案,主要是留用的旧技术人员和部分家庭背景复杂的熟练工。你先熟悉一下,重点是找出履历中的矛盾点、社会关系中的疑点。有啥不明白的,随时问我。”

看着那堆积如山的档案,李振邦深吸了一口气。这不再是凭观察和闲聊就能解决问题的弄堂工作,而是需要扎进故纸堆里,进行细致、严谨、甚至枯燥的案头工作。

他静下心来,开始翻阅档案。纸张粗糙,字迹多为繁体竖排,或是由墨水刻印的油印件。内容涉及个人的出身、经历、社会关系、海外关系等等,极其繁琐。很多人的履历跨越了民国、日伪时期和解放初期,情况复杂,真伪难辨。

然而,这正是李振邦的优势所在。 来自未来的他,具备更强的信息梳理和逻辑分析能力。他并没有急于逐字逐句去读,而是先快速浏览,建立起一个初步的人物信息框架,然后重点标注时间线上的空白、前后矛盾之处、以及社会关系网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比如,一个留用的工程师,档案显示他曾在日本留过学,但归国后的几年经历语焉不详;一个技术工人,其姐夫在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但档案中对此关系的审查结论模糊不清。李振邦将这些疑点一一记录下来,形成问题清单。

下午,老郭带着他下车间“熟悉情况”。巨大的轧钢车间里热浪逼人,与外面的严寒形成冰火两重天。通红的钢锭在轧辊下被压延成各种形状,水汽蒸腾,噪音震得人心脏发颤。工人们在高温和噪音中专注地操作着机器,汗水浸透了工装。

老郭指着车间里一个戴着眼镜、正在图纸上写写画画的中年人说:“那个是刘工程师,留日的,技术上是把好手,就是历史情况有点复杂,你档案里应该看到了。”

李振邦点点头,仔细观察着那个刘工程师。他工作专注,但眉宇间似乎总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忧虑。

在另一个车间,他们遇到了一个姓王的八级钳工,干活利索,是车间骨干,但脾气火爆,曾因口角差点动手打人。老郭低声说:“这家伙技术没得说,就是社会关系复杂,好几个拜把子兄弟成分都不太好。”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李振邦对档案上的名字有了立体的认识。 他意识到,这里的保卫工作,不仅要看纸面材料,更要结合现实表现,甄别是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风险,是技术骨干还是潜在威胁。这需要极高的政策水平和耐心。

晚上回到宿舍,李振邦顾不上疲惫,在煤油灯下继续整理白天的笔记和思路。他将疑点人员分类,初步判断风险等级,并思考下一步的调查方向。同屋的北方同志们早已鼾声如雷,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

他拿出林淑娴送的笔记本,写下第二天的记录:

“钢铁森林,别有洞天。档案如山,细节藏奸。敌我混淆,甄别维艰。唯有沉心静气,抽丝剥茧。北方同志,作风硬朗,吾当习之。”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望向窗外。北方的夜空格外高远,繁星点点,远处工厂的灯火彻夜通明,如同大地上不灭的星辰。他知道,自己正身处一场没有硝烟但却至关重要的战场前沿。这里的每一次成功排查,都可能保护一座高炉的正常运转,可能为前线多生产一吨钢铁。

额角那道在上海留下的疤痕,在这北国的寒夜里,仿佛也在隐隐发烫,提醒着他肩上的责任,无论南北,一样沉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