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的现代思维与眼前的古代现实在这一刻激烈碰撞。
他想起史书上记载的士族垄断:
他们通过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把持仕途,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僵局。
就连曹操这般雄才大略,试图“唯才是举”打破桎梏的枭雄,最终也不得不向士族势力低头。
“德儒兄,”陆渊目光如炬,直直看向身旁的崔林,“你出身清河崔氏,应当比我更清楚其中关窍。
这些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兼并田产,蓄养私兵。
天下动荡时,他们首鼠两端;政局稳定后,他们又率先归附新朝。
如此循环往复,终将成为社稷心腹大患。”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冷峻:
“若是他们继续这般肆无忌惮,你说将来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有人按着族谱,将这些人一个个……”
崔林脸色骤然煞白,冷汗瞬间浸湿了内衫。
他沉默良久,终是长叹一声:“陆兄洞若观火。
不瞒你说,我崔家也曾是累世名门,可在这乱世洪流中,也不过是随波逐流的浮萍罢了。”
车队在晨雾中缓缓前行,远处群山如黛,在朝阳下勾勒出苍茫的轮廓。
陆渊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心中忽然升起一股明悟:
在这个大争之世,单纯地反对士族或是与之同流合污,都非长治久安之策。
他需要开辟第三条路——一条能够真正打破这千年循环的出路。
而这条路上,或许唯有那部曾经指引过一个民族涅盘重生的红封皮宝书;
再结合这个时代的特殊性,方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孙敬与朱富早已习惯了自家公子这些石破天惊的言论,此刻只是默默交换了一个眼神,并未多言。
崔林的心头却已掀起惊涛骇浪。
他攥紧缰绳的手指微微发白,甚至有些后悔踏上这趟南下的旅程。
陆渊方才那番话中透出的勃勃野心、凛冽杀气,以及对士族门阀毫不掩饰的敌意,让他不寒而栗。
最令他困惑的是,陆渊自己明明出身江东陆氏,为何会对同阶层的士族抱有如此深刻的恶意?
“德儒兄不必多虑,”陆渊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唇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方才所言,不过是有感而发。
说来你或许不信,我曾做过一场千秋大梦。
梦中,一个唤作黄巢的人,将天下世家的族谱一一翻出,按名点姓,杀得血流成河。”
他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时光:“自光武中兴以来,士族日渐坐大。
可这些高门子弟,大多只顾一家之私利,将天下大义抛诸脑后。
长此以往,我梦中那番景象,恐怕迟早会成为现实。”
崔林愕然怔住:“陆兄竟做过这般……惊世之梦?”
他沉吟片刻,苦笑道:“诚然,陆兄所言不虚。
但世家之中,也并非尽是庸碌自私之辈,总有些许俊杰可堪大用。
当今天下,但凡识文断字者,谁不与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若全然不用世家之人,只怕寸步难行。”
陆渊微微颔首:“德儒兄言之有理。
倒是我一时感慨,将话题扯远了。
眼下我们此行是为行医济世,讨论这些确实为时过早。
这些难题,还是留待日后从长计议吧。”
崔林却从这番轻描淡写中听出了弦外之音。
他策马凑近半步,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消散在晨风里:
“陆兄此去,恐怕不止行医这么简单吧?”
陆渊眉峰微蹙:“竟如此明显?那德儒兄可还敢继续随我南下么?”
崔林被他这一问噎住,愣怔了半晌,终是深吸一口气,仿佛将满腹顾虑都随着这口气吐了出去:
“大丈夫立于世,自当一诺千金。崔某……早有准备。”
陆渊闻言朗声大笑,惊起道旁林间数只飞鸟:
“德儒兄且宽心,陆某从不亏待自己人。
此去南阳,救治疫病仍是首要之务。
听闻当地疫情反复,百姓苦不堪言——”
他声音渐沉,“若连眼前一个个受难的百姓都救不得,又何谈济世安邦?”
他话音稍顿,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况且南阳自古便是人杰地灵之处,此去正可广交四方俊杰。”
心下却暗自思忖:不知此时的诸葛亮是否在隆中耕读,徐庶又身在何处。
崔林若有所思地点头:“确实如此。
听闻荆州学风鼎盛,水镜先生司马徽所办学堂更是名扬四海。”
“那定要去好生见识一番。”陆渊挥鞭遥指前方,意气风发;
“不过德儒兄,你以为我们此番该如何着手?
我意一边结交当地士族,一边在各县设立医馆,组建专门的医疗队,深入乡间为百姓诊治,同时传授防疫之法。”
崔林怔了怔,细细品味着这个新鲜词:“医疗队……是指成建制的郎中队伍么?
倒是贴切。看陆兄胸有成竹,想必已有周全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