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90章 话在亭子里走

火车汽笛声穿过层叠的山峦,将布依寨远远甩在身后。

李默没有回头。

他在寨中停留的第七日,那本被烟火熏得微黄的牛皮册子,已被恭恭敬敬地传抄出三本,用最结实的丝线装订。

册子上的内容,早已超出了李默最初的设想。

从如何精确计算山泉流量来修筑三条永固水渠,到村里医保报销名额的优先级排序;从调解张家婆婆与李家媳妇因一头牛引发的积年矛盾,到提议恢复中断了二十年的花山节,让年轻男女有互诉衷肠的地方。

共识,如涓涓细流,正汇聚成河。

然而,李默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谐。

在最新的一页上,有人开始模仿他的笔迹,写下几条带着命令口吻的“指导性意见”,比如“各家必须轮流派壮劳力巡山”之类。

这是权威的雏形,也是依赖的萌芽,更是他最不愿看到的“根”的缠斗方式。

他没有点破,更没有去追查是谁在效仿他。

次日清晨,他召集了村里所有还没上学的孩子,掏出一大盒五彩斑斓的蜡笔。

他没有教孩子们写字,而是让他们把牛皮册子上每一条建议,都用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修水渠是什么样子的?”他问。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立刻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蓝线,线上漂着鸭子,线边开满了野花。

他一边画一边咯咯笑,蜡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指尖沾上了亮蓝色的碎屑。

“花山节呢?”

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画了两个拉着手的小人,头上戴着巨大的花环,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

她的小手微微发抖,蜡笔在纸角留下了一道歪斜的粉红弧线,像花瓣落地时轻轻一颤。

李默让孩子们把这些画,一张张用米糊粘在共议亭的内墙上,他称之为“心愿墙”。

米糊的清香在空气中淡淡弥漫,纸张贴上木墙时发出轻微的“啪嗒”声,像心跳落在静夜里。

当天晚上,喧闹了一天的寨子安静下来。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颤巍巍地走到墙边,手指抚过一幅画。

画上是一个简陋的灶台,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旁边的小人儿在用热水洗脸,脸上是满足的笑容。

老人枯瘦的手指停在那团用橙色和黄色涂出的火焰上,指尖传来纸面微糙的触感,仿佛还能感受到那灶火的温度。

他听见水在铁锅里翻腾的声响,闻到柴烟混着米粥的暖香,那一刻,他仿佛看见孙子蹲在灶前,脸上蒸腾着热气,笑得像春天刚开的野菊。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他喃喃自语,像是在对墙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这样一看……倒不像谁在发号施令,更像是咱们自个儿心里头,早就这么想的。”

千里之外,周敏正带领团队将一套全新的工作方法写入《无名站长操作指南》。

她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儿童听证会”,但内心深处,她始终担心这会沦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让孩子们说着大人爱听的漂亮话。

为此,她设计了一个核心规则:“感官陈述法”。

在听证会上,孩子们不许说“我希望”、“我认为”,只能用最直观的感官来描述——“我看见了什么”、“我听见了什么”、“我摸到了什么”。

在黔东南一个偏远山村的试点异常成功。

一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留守女孩,被请上台后,紧张地攥着衣角,指甲掐进掌心,指节泛白。

在周敏的鼓励下,她终于抬起手指,指向教室墙壁上一道蜿蜒的裂缝,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我看见……下雨的时候,黑板在流眼泪。”

那一刻,屋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着瓦片,水珠顺着裂缝渗下,在黑板边缘凝成一串串水珠,滴落在讲台上,发出“嗒、嗒”的轻响,像无声的啜泣。

评审团成员屏住呼吸,指尖冰凉,仿佛那泪痕也滑进了他们心里。

没有更多的讨论,没有冗长的报告。

评审团当场拍板:学校即刻翻修!

这个故事如插上了翅膀,迅速传开。

许多地方甚至不需要上级组织,便自发搞起了“孩子看村”行动。

连隔壁县的乡镇干部,都悄悄派人跑来,名为交流,实为学习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感官陈述法”。

几乎是同一时间,远在总部的林诗雨收到了一封来自信托基金审计部门的红色预警。

报告指出,某省的一位轮值代表,被查出私下收受了一家合作企业的土特产礼品。

尽管调查证明,这份礼品并未影响任何决策,但它如同一根微小的尖刺,扎在了整个项目的公信力上。

所有人都以为林诗雨会雷霆震怒,撤换代表以儆效尤。

但她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她非但没有追责,反而以此为契机,推动了一项名为“反向审计”的新制度。

制度规定,每季度由项目覆盖的社区里,通过系统随机抽选五位互不相识的普通居民,组成一个“盲审团”。

他们可以是退休工人,可以是家庭主妇,甚至可以是小学生。

他们将获得授权,以匿名方式,调阅项目在该区域所有的财务账目和会议记录。

第一期“反向审计”报告出炉时,所有人都被结果惊呆了。

发现问题的,不是经验丰富的会计,也不是目光锐利的主妇,而是两个被抽中的小学生。

他们在翻阅一堆枯燥的报销单时,凭借孩子特有的执着,发现其中一笔“办公打印费”的发票金额,是其他月份的三倍。

顺藤摸瓜,一条隐藏的账目漏洞被揪了出来。

林诗雨没有内部通报批评,而是将这份由孩子们发现问题的报告,原样影印了上百份,附上一封亲笔信,寄给了所有正在合作的企业方和资方。

信纸是温润的米白色,墨迹清晰,信封封口处的火漆印泛着暗红光泽。

信上只有一句话:“信任不是靠调查出来的,而是靠一点一滴养出来的。”

而在更南边的滇南雨林边缘,小周也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一名基层的健康协理员,因为害怕承担医疗责任,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的常规用药申请,迟迟不敢开具药方,宁可让他们多跑几十里山路去镇卫生院。

培训、谈话都收效甚微。换人,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小周没有再纠结于协理员本身,她发起了一个“邻里共签计划”。

任何需要开具慢性病药物的村民,在用药前,需要找到三位邻居,共同签署一份“知情见证书”。

这份见证书上没有复杂的医学术语,内容也不是对病情做判断,只有一句朴实的话:“我们知道他的病情,了解他需要用药,我们愿意陪他一起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

这等于将个人承担的风险,巧妙地转化为整个熟人社群共同的关怀与责任。

首例“邻里共签”签署的当天,那个原本担心受怕的协理员还未开口,已经有七户人家主动排队,申请成为第一批“见证人”。

一位领到药的老人,紧紧握着小小的药瓶,玻璃瓶身冰凉,药片在里头轻轻碰撞,发出细微的“叮”声。

他低头看着那几粒小小的白色药片,喉头滚动,眼眶发红。

他对小周说:“小周姑娘,以前我是怕死,现在啊,我是怕辜负了这街坊四邻的情分。”

轰隆作响的列车上,李默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

是周敏发来的消息,只有一张照片和一句话。

照片里,那本布依寨的牛皮册子被郑重地放进了一座新建的村史馆,与那本记录着全村人血脉源流的泛黄族谱,并排陈列在同一个玻璃柜中。

周敏的文字很简单:“它回家了。”

李默关掉照片,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他习惯性地打开了眼前的虚拟系统面板,只见【社区共识动态建模引擎】正在高速运转,无数条数据流如星河般涌动。

忽然,一条信息自动弹出,带着一抹不易察觉的警示色:【预警:编号cN-hb-073号试点村,“议事疲劳指数”已达临界值,社群存在滑入“集体沉默”的风险。】

李默的眉头微微一挑。

这是他从未见过的新问题。

过度的共识构建,也会耗尽人们的热情。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下达任何指令,只是在预警信息下方的处置栏里,轻轻批注了一行字:“送一箱蜡笔过去。”

指令发出,系统面板上的微光闪动了一下。

【新主线任务51:‘根’的生长与缠斗,进度:62%】

进度条下方,一行新的系统提示缓缓浮现:【提示:当话语能自己行走时,道路便从不畏惧无人踏足。】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林诗雨刚刚将最后一份关于启航集团的股权质押解除函装入信封,郑重地封上火漆。

这是他们与过去资本纠葛的最后一道枷锁。

在信封的正面,她写下了一行清秀的字:

“从此,我们只是过路人。”

李默的目光,从系统面板上那抹新生的绿色进度条上移开。

引擎的光芒不仅仅是进度的显现,更像是一双不知疲倦的眼睛,时刻扫描着这片广袤土地上每一处人心的起伏。

他的视线掠过地图上那些已经点亮的、代表着希望与活力的光点,最终,停留在了一片深邃的区域。

那里,一个他从未见过的警示符号,正无声地闪烁着。

它不是代表危机的红色,也非代表警戒的黄色,而是一种近乎于黑的、死寂的灰色。

一种吞噬一切光芒的颜色。

他下意识地将地图放大,坐标指向了华北平原上一个人口稠密、流动性极强的区域。

系统没有给它贴上“冲突”或“贫困”的标签,它的命名简单得令人不寒而栗。

那是**一片在数据洪流中,几乎发不出任何声音的所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