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82章 吊脚楼里的总指挥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在他落笔的瞬间。

凝滞的冷气从头顶的空调口缓缓垂落,带着金属与尘埃混合的微腥味,拂过每个人绷紧的颈项。

窗外的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一场无人倾听的低语,而室内,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所有人目光如钉,聚焦在那张巨大的五省地图上——那被红色记号笔重重圈出的,不过是贵州黔东南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点,墨迹未干,在灯光下泛着刺目的红光,像一滴凝固的血。

李默放下笔,转身面对众人,指尖还残留着记号笔塑料外壳的微涩触感。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寂静的湖面,激起一圈圈无声的涟漪:“从今天起,青阳‘双龄共生’项目进入第二阶段,我称之为,百苗百样计划。”

他没有给众人提问的机会,直接切换了身后的投影。

“滋——”一声轻响,灯泡闪烁了一下,屏幕亮起。

没有复杂的数据图表,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流程图,只有一行简洁到近乎粗暴的文字,白底黑字,像一道判决:

**停止派遣总部团队,每地选拔两名本地青年,赴青阳总部接受为期两周的深度培训。

**

“疯了。”林诗雨几乎是脱口而出,她精致的眉毛紧紧蹙起,指尖无意识地掐进掌心,留下一道月牙形的红痕,“李默,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五省之地,几十个民族聚居区,语言不通,文化迥异,风俗禁忌更是千差万别。把他们集中到青阳?别说两周,两个月我们连沟通都成问题!怎么培训?培训什么?”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像一把刀划开沉默。

周敏坐在角落,手指轻轻摩挲着会议桌边缘的木纹,那触感粗糙而真实,仿佛提醒她这不是一场梦。

她张了张嘴,却最终没有出声——她也想问,可她更想知道,李默究竟藏着什么。

李默没有反驳,只是在操作台上轻轻敲击了几下。

“滴——”一声清脆的系统提示音响起,会议室主屏幕的画面再次切换。

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淡蓝色界面浮现出来,背景是缓缓流动的数据光河,正中央是几个鎏金大字——

“诗雨,你刚才提到了文化壁垒,很好。”李默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舞,声音低沉而稳定,像在吟诵一段古老的咒语,“系统,建立新任务。目标区域,黔东南。目标人群,侗族,务工家庭,留守儿童。”

话音刚落,系统界面中央立刻弹出一个数据加载的进度条,淡金色的光点如萤火般流动。

不过三秒,一份详尽的方案初稿便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服务方案(初稿):侗族】

【核心文化节点:鼓楼议事、萨玛节祭祖、行歌坐夜……建议服务站融入鼓楼集会议事功能,节庆期间暂停常规活动,改为社区宴饮。】

【家庭权威结构:祖辈权威极高,尤其在外出务工家庭。

‘祖孙共读’模块需调整为‘祖辈故事传承’,以口述形式进行。】

【饮食禁忌:忌食狗肉,祭祀期间禁食辛辣。】

【沟通策略:优先使用侗语,避免直视长辈眼睛,传递信息宜借由歌谣隐喻。】

密密麻麻的条目,细致入微的分析,仿佛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专家写出的田野报告。

林诗雨彻底怔住了。

她的耳膜嗡嗡作响,像是有无数细小的鼓点在颅内敲击。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腕,脉搏跳得比平时快了一倍。

“这……”周敏的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她颤抖着声音,说出了一句让全场都陷入沉思的话,“它……它不是在计算,它是在学习人心。”

有了这个近乎神迹的系统作为后盾,“百苗百样”计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铺开。

周敏主动请缨,负责最难啃的教育模块。

她利用系统,对“祖孙共读”这一核心模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拆解。

她发现,在苗族地区,孩子们对书本的兴趣远不如围着老人听古歌;在壮族村寨,刻在石碑上的家训远比绘本更有分量;而在彝族山寨,火塘边的每一次叙事,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基于此,她大胆提出了“三不原则”:不统一教材、不固定形式、不强制参与。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采集官”制度。

由当地经过培训的青年,引导孩子们用录音笔、用画笔,去记录自己爷爷奶奶口中的家族记忆、民族传说。

那些录音里的沙哑嗓音,那些画纸上歪斜却真挚的线条,那些火塘边飘散的烟味与笑声,都被一一捕捉、整理、转化。

这些珍贵的原生素材,再由青阳总部的设计师团队,转化为一本本图文并茂、汉族与民族语言对照的双语绘本。

计划推行半年,首批涵盖了十二个民族的绘本正式上线。

上线当日,便被国家图书馆以“抢救性文化保育”的名义,宣布永久收藏。

消息传来,整个项目组为之沸腾。

与此同时,林诗雨正穿梭于五省的医保、民政部门之间。

她抛出的《跨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协作备忘录》同样极具颠覆性。

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服务积分全国通兑”。

“王局长,您想一下。”在东莞的会议室里,林诗雨的笑容自信而从容,指尖轻点桌面,发出清脆的嗒嗒声,“一位在云南大理参与我们健康计划的白族母亲,她通过坚持健康打卡积累的积分,可以直接在东莞兑换她孩子的入学优先名额。这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问题,更是盘活了您辖区内的人力资源。”

她以“数据资产共建共享”为诱饵,成功说服了三家巨头国企注资,共同搭建这套积分通兑的底层数据平台。

签约仪式上,一直支持他们的投资人陈志远,端着酒杯,意味深长地对她说:“诗雨,你这已经不是在做生意了,你是在织一张网,一张把人心和未来都织进去的网。”

项目在飞速复制,问题也随之而来。

负责数据复盘的小周(周敏团队的得力干将)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复制点的妇科病免费筛查率,都低得惊人——有些村寨甚至不足10%。

她在周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声音微微发颤:“很多女性连‘妇科检查’这个词都没听过,更别说主动参与。她们怕羞,怕流言,怕被说‘不守妇道’。”

她建议在筛查前,增加一个“女性互助会”作为前置环节。

李默当场拍板采纳,并立刻让技术团队在系统中标记出所有“性别敏感区域”。

系统被赋予了新的指令,一旦识别到此类区域,便会自动触发一个“隐喻传播包”。

比如,在回族聚居区,生硬的健康讲座被悄然替换为“厨房茶话会”。

培训过的本地青年,会一边教大家做特色糕点,一边用食物打比方,将健康知识巧妙地融入家常闲聊。

“这个子宫啊,就像我们烤馕的炉子,得时常清理保养,烤出来的馕才香,日子才能过得红火。”

话音落下,屋里响起一阵低低的笑声,夹杂着羞涩的点头。

效果立竿见影。

三个月后,整个西南片区的女性体检参与率,从令人揪心的18%,奇迹般地跃升至67%。

年终总结大会上,巨大的屏幕上滚动着一行行振奋人心的数字。

“全国37个‘双龄共生’复制点,覆盖苗、彝、壮、侗、回五大民族,累计服务超过12万人。项目点内,青少年辍学率由平均21%下降至6.3%,老年人慢病管理率由不足30%提升至81%!”

当主持人念出最后一个数字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闪光灯如星雨般闪烁,映在每个人激动的脸庞上。

陈志远走上台,接过话筒,声音洪亮地宣布:“同志们,我荣幸地通知大家,经过国家多部委联合评审,‘双龄共生’模式,已正式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支持项目!”

掌声、欢呼声、闪光灯交织成一片成功的海洋。

唯有李默,悄然转身,独自一人走向巨大的落地窗。

他没有看窗外的繁华都市,而是抬起手,在虚空中轻轻一划,调出了只有他能看到的系统面板。

一行金色的光芒缓缓浮现。

【主线任务4:模式的复制与繁荣】

【当前进度:98%】

【系统提示:当模式成为习惯,改变才真正开始。】

98%……只差最后一点。

李默的目光穿透玻璃,望向遥远的、被群山环抱的土地。

他轻声自语,像是在回答系统的提示,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我们不是来建站的……是来拆墙的。”

拆掉那些隔阂在城乡之间、民族之间、代际之间,无形的墙。

而就在他眺望的远方,千里之外的贵州某个侗寨里,冬日的暖阳洒在一栋刚刚落成的新建筑上。

阳光在青瓦屋檐上跳跃,像无数金色的小手在拍打。

一群孩子正围着新来的“故事官”姐姐,用五彩的蜡笔,在画纸上画下他们心**生站的样子。

画里的房子,屋顶是侗族鼓楼的标志性形状,大门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四个大字:“欢迎回家。”

铅笔的沙沙声、孩子的笑声、远处溪水的潺潺声,交织成一片温暖的背景音。

数周后,李默踏上了这片土地。

当他亲自来到这个由孩子们参与设计的共生站前,看到那充满童趣又饱含深情的鼓楼式屋顶,看到“欢迎回家”的门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正是他想要的,一个真正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家。

他满意地点点头,准备走进去,可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共生站崭新的外墙时,却猛地顿住了。

他的笑容瞬间凝固,眉头缓缓皱起,眼神变得锐利而凝重。

他迈开脚步,径直朝着那面墙走了过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