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68章 轮到我们出题了

深夜十一点,手机的震动如同一枚投入静水湖面的石子,瞬间撕裂了书房的宁静。

冷白的月光斜切过书桌一角,映出李默半边沉静的脸庞,像被时间凝固的雕塑。

空气中弥漫着旧纸与墨水混合的微涩气息,而那阵震动却在木质桌面上激起细微的共鸣,仿佛心跳漏了一拍。

屏幕上跳动的“陈志远”三个字,让李默的眼神骤然锐利——那是一种猎手在暗夜中捕捉到猎物踪迹的警觉。

他指尖微颤地划过屏幕,接通电话,听筒里传来电流轻微的嘶嘶声,像是某种不安的预兆。

电话那头,陈志远的声音压得极低,却透着一股压不住的焦灼:“李默,协同办公室的筹备组成立了,这是好事。但……风向不对。”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背景里还能听见远处地铁驶过的沉闷轰鸣,“体制内的声音很复杂,有人公开质疑,说你们的‘共造模式’是特洛伊木马,是想借着解决教育问题的名义,把你们的人和标准‘渗透’进体制内。”

渗透**。

这个词像一根冰冷的钢针,扎在所有理想主义者的神经上,顺着耳道刺入颅腔,带来一阵近乎生理性的寒意。

李默没有急于辩解,他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规律的轻响,如同某种加密的摩斯电码,在寂静中回荡。

指尖触到的是微凉的胡桃木纹理,粗糙而真实,像他此刻必须抓住的某种支点。

他只是平静地问:“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老一套。”陈志远的声音里透着一丝疲惫,话音落下时,背景里传来一声纸张翻动的窸窣,“增加编制名额,加大财政补贴。听起来冠冕堂皇,但你我都清楚,那些新增的编制和补贴,有多少能真正落到流动儿童和非在编教师的头上?”

“我明白了。”李默挂断电话,没有丝毫的沮丧或愤怒,眼神反而亮得惊人,像是黑暗中点燃的磷火。

窗外,远处城市的霓虹在夜雾中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斑,而他的瞳孔里却映着清晰的未来图景。

他转向电脑,意念微动,一个泛着淡蓝色科技光芒的虚拟界面在他眼前展开——【政策模拟推演沙盘】。

那光芒如水波般流转,带着轻微的嗡鸣,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低语。

这正是系统在他完成上一阶段任务后奖励的神器。

他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速舞动,触感空灵却精准,像在拨动无形的琴弦。

一行行冰冷的变量被输入沙盘的核心模型:“变量一: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聚集区,额外释放5%的教师编制。”“变量二:对接收流动儿童的民办学校,师资专项补贴提升20%。”“变量三:……”

沙盘中央,一个缩微的中国社会模型开始疯狂运转。

无数道数据流如赤色和蓝色的洪流,在虚拟的城市与乡村间奔涌、碰撞、交汇。

财政赤字的警报红光闪烁,像警笛在脑中尖啸;区域教育资源失衡的鸿沟被肉眼可见地拉大,如同大地裂开深不见底的沟壑;更有一条条代表着权力寻租的灰色线条,在编制审批和补贴发放的节点上疯狂滋生、蔓延,宛如寄生藤蔓缠绕制度的根系。

几分钟后,三份详尽的后果预测报告生成,结论触目惊心。

财政压力激增,挤占其他民生领域预算,饮鸩止渴。

区域失衡加剧,资源向已有优势地区集中,马太效应凸显。

灰色寻租蔓延,新增的编制和补贴成为少数人寻租的工具,真正需要的人依旧被排斥在外。

李默面无表情地将报告的核心图表打印出来,纸张从打印机口缓缓吐出,带着淡淡的油墨味。

他拿起签字笔,在页眉处写下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

“不是不要编制,而是编制,救不了这些人。”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像在刻写墓志铭。

他将文件扫描,加密发送给了陈志远。

这不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发精准射向保守派堡垒的穿甲弹。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京城,林诗雨正在下另一盘棋。

夜风穿过老城区的窄巷,吹动茶社门口褪色的布帘,发出轻柔的噼啪声。

她没有去敲任何一扇紧闭的部委大门,而是以一个新注册的民间组织——“教育平权倡议联盟”的名义,在一家不起眼的茶社里,组织了一场高度私密的闭门研讨会。

茶香氤氲,混合着老木家具散发的陈年气息,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氛围。

到场的只有十个人。

五位从教育系统退休、德高望重的老教研员,两位从深圳工厂请假过来的农民工家长代表,以及三位在城乡结合部苦苦支撑的民办学校校长。

他们的呼吸声、衣料摩擦声,在这密闭空间里清晰可辨。

林诗雨全程没有提一个字“共造”,更没有谈什么模式和理论。

她只是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段没有配乐、只有现场原声的视频。

视频里,有深圳“编号课堂”中,那个连名字都不能被提及、只能踮着脚尖在黑板上奋力写下“我的梦想”四个字的小女孩的背影。

镜头拉近时,能听见粉笔划过黑板的刺啦声,和她微微颤抖的呼吸。

有甘肃那位年轻的支教老师,为了家访一个住在山坳里的学生,在泥泞山路上徒步三小时后,鞋子上那厚得像盔甲一样的泥土脚印。

画面外,是雨滴砸在塑料雨衣上的噼啪声,和远处犬吠的回响。

有孩子们用捡来的瓶盖和石子,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搭建的“快乐星球”。

他们笑着,喊着,声音清亮如铃,穿透了城市的喧嚣。

画面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

那两位农民工父亲看得眼圈通红,紧紧攥着拳头,指节发白,仿佛在压抑着某种即将喷涌的情绪。

几位老教研员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逐渐变为震惊、动容,最后是深深的沉思。

一位老者摘下眼镜,用指尖轻轻擦拭镜片,动作缓慢而沉重。

研讨会散场时,一位头发花白、在教育界极有声望的老教研员紧紧拉住林诗雨的手,掌心粗糙而温热,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林小姐,你们做的这些……这些数据和案例,能不能……能不能给我们一份?我们这几个老家伙,还能说上几句话。”

林诗雨微微一笑,温和而坚定:“前辈,我们带来的不是数据,是事实。”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青阳县的李默,正在给周敏布置一项新任务——“政策语言转化计划”。

“我们内部的《乡土化教学指南》《儿童发展雷达图》,名字太‘共造’了,太像我们自己的东西。”李默指着屏幕上的文件,目光锐利,窗外的风穿过半开的窗缝,吹动他额前几缕碎发,“现在,把它们全部重塑。把语言风格从‘我们做了什么’,彻底转变为‘基层可以怎么做’。”

于是,《乡土化教学指南》被重新包装为措辞严谨、格式规范的《非登记人口聚居区教育服务标准化操作手册》。

《儿童发展雷达图》则摇身一变,成了《流动儿童个体支持性评估框架(草案)》。

李默亲自逐字逐句审定,删掉所有带有“共造”色彩的痕迹,只留下最纯粹、最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和工具模型。

他指尖划过屏幕,触感微凉,却像在打磨一把即将出鞘的利刃。

他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他们看到‘共造’,而是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上‘共造’的方法。”

几天后,这份经过精心“脱敏”的文件,通过陈志远的人脉,悄无声息地流入了协同办公室筹备组的案头。

由于其极高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它被误认为是国内某个顶尖教育智库的匿名研究成果,引起了高度重视。

而在共造模式的另一个试点,樟木头镇,周敏带领的小团队则将“积分”这个互联网玩法,用到了极致。

她推出了“家庭支持积分卡”。

教师每为学生提供一次课后心理疏导,家庭积分加10分;医护志愿者每为孩子做一次上门体检,加15分;家长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会,加5分……积分可以兑换课外书、营养午餐包,甚至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起初,很多家长并不在意。

直到一个常年酗酒、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父亲,在女儿的央求下,为了给她兑换一本梦寐以求的精装版《安徒生童话》,竟真的破天荒地连续三周滴酒不沾,并且准时清醒地出席了每一次家长会。

这个案例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迅速激起了涟漪。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为了积分而“卷”起来,家庭的参与度史无前例地被激活了。

李默看到周敏发来的数据和案例集,兴奋地一拍桌子,掌心传来实木桌面的震颤感:“就是这个!整理好,做成最鲜活的案例!要让所有人看到,改变正在发生,而且看得见摸得着!只有这样,真正的人才才愿意跟着我们干!”

风暴的中心,教育部协同办公室的首次全体工作会议正在召开。

会议议程过半,气氛有些沉闷,各方代表都在说着滴水不漏的官话。

突然,主持人清了清嗓子,宣布道:“下面,我们讨论一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服务标准(草案)》的参考材料。这份材料非常特殊,它并非出自某个顶层设计,而是源于一份来自基层的、极具价值的实证材料。”

会议室的投影幕布瞬间亮起。

当《非登记人口聚居区教育服务标准化操作手册》这个标题清晰地投射在幕布上时,坐在会场角落的陈志远,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微笑。

同一时刻,京城一家安静的咖啡馆里,林诗雨收到了内线发来的消息,她看着手机屏幕上的会议议程截图,端起咖啡,轻笑出声。

苦涩的咖啡滑过舌尖,却带着一丝胜利的甘甜。

他们的“特洛伊木马”,已经堂堂正正地进入了城邦的议事厅。

而这一切的布局者李默,正站在青阳县那所破旧的老中学的操场上。

不远处,由他们筹资新建的“新青阳教师培训中心”已经落成,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

晚风拂过,带着草叶的清香和远处孩子们嬉闹的余音。

他的脑海中,冰冷的系统提示音伴随着微闪的金光响起:

【主线任务4-第一阶段:破局之路,进度更新为32%】

【阶段性奖励发放:公共政策影响力评估模型(初级)。

功能:可初步识别政策推行过程中的潜在盲区与执行阻力点。】

【系统提示:恭喜宿主,你正在让边缘的经验,成为中心决策的坐标。】

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周敏走到他身边,压低声音汇报:“李总,有个情况。之前我们派去甘肃的张老师,本来这学期结束就要轮岗回来了,但是……她带的那个班的学生,联名写了一封长长的挽留信,按满了红手印,求她再多留一年。”

李默抬起头,望着被晚霞染红的天边,云层被撕开一道灿烂的裂口,光芒万丈。

他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那就……让她继续代表我们说话。”

周敏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李默的意思。

他们的力量,已经不再仅仅汇聚于青阳县,而是像蒲公英的种子,在最需要的地方扎下了根。

李默的目光越过操场,望向更远的地方。

让张老师这样的人“代表”他们说话,这只是第一步。

一个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如果是一群人呢?

如果这群人,能得到一种官方认可的身份呢?

一个更大胆,也更危险的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