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231章 路不刻名字,可脚知道往哪踩

李默没有回答,只是将目光从总工那张写满审视的脸上移开,投向窗外灰蒙蒙的天际线。

那里,海与天混为一色,压抑得仿佛一块沉重的铅块,云层低垂,像被无形的手压弯了脊梁。

咸腥的海风从窗缝钻入,舔过他的耳廓,带着铁锈与潮腐的气息。

他点了点头,接过那纸薄薄的调令,指尖触到纸面时,竟有种冰凉的金属质感——像是接过来一道战书。

三天后,浙东跨海大桥项目部,临时搭建的板房会议室里,空气比海边的湿气还要黏稠。

头顶的白炽灯嗡嗡低鸣,灯管忽明忽暗,映得人脸忽青忽白。

“绕行三百米?孙师傅,你知不知道这三百米意味着什么?”说话的是项目组最年轻的工程师王浩,刚从德国留学回来,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数据和图表构成的冰冷光芒,“意味着增加至少五千万的预算,工期延长两个月!就为了一口破井?”他说话时,指尖在平板上快速滑动,投影屏上跳动着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成本模型,声音像电子合成音般毫无起伏。

被称作孙师傅的老测量员,皮肤被海风吹得像一张揉皱的牛皮纸,裂纹里嵌着盐粒,指节粗大如礁石。

他一字一顿地反驳:“王工,那不是一口破井。那是‘龙王眼’,是附近几个渔村出海前必须祭拜的地方。一百多户人家,世世代代都靠着它看天吃饭。”他说话时,掌心拍在桌面上,声音沉实,像一块石头落进深井,激起的回音久久不散。

“迷信!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封建迷信?”王浩不屑地推了推眼镜,金属框发出轻微的“咔”声,“征地补偿款给足,给他们盖个新的祭坛都行!工程进度,才是硬道理!”

“有些道理,比钢筋水泥更硬。”孙师傅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钉子砸在桌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水面荡开细密的波纹。

会议室里,争吵声此起彼伏,支持强拆的和主张变通的两派人马吵得面红耳赤。

有人拍桌,有人冷笑,有人低头翻图纸,纸页翻动声像风掠过枯芦苇。

从始至终,作为新来的技术顾问,李默一言不发。

他只是静静地听着,目光偶尔扫过窗外那片在风中摇曳的芦苇荡,芦苇叶边缘泛着银白,像无数把小刀在风中交错。

风声低语,夹杂着远处海浪拍打防波堤的闷响,一下,又一下,像某种古老的节拍器。

他仿佛在计算风的轨迹,又仿佛在倾听某种数据之外的声音——那声音,藏在风的褶皱里,藏在老井的苔痕中,藏在人心深处不肯被抹平的坐标上。

散会后,他没有回宿舍。

他沿着堤坝走得很远,直到城市的光被海雾吞没。

风从龙王眼的方向吹来,带着旧绳索和潮气的味道,还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属于时间本身的锈味。

他忽然记起县志里一句话:“井非石造,乃人心所聚。”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为何沉默——有些决定,不能用模型推导,只能用记忆丈量。

当晚,工棚里灯火通明。

王浩还在优化他的施工模型,键盘敲击声噼啪作响,像一场微型暴雨。

而李默的桌上,没有电脑,只有一张项目日志的空白末页和一支最普通的碳素笔。

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有节奏地传来,像远古的鼓点,透过薄薄的铁皮墙渗入耳膜。

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笔尖已在纸上游走。

几笔粗粝的线条勾勒出一口饱经风霜的石井,井台的边缘磨损得十分圆滑,指尖仿佛能触到那被无数手掌摩挲出的温润弧度。

井边,是一根断裂的桅杆,上面缠绕着粗壮的缆绳,缆绳的一头,深深地没入井中——那不是绳子,是命。

整个画面简洁而充满力量,不像设计图,更像是一页从旧县志里撕下来的插画,带着泛黄的纸香与岁月的重量。

在草图的右下角,他用极小的字迹标注了一行字:1983年,8号台风夜,通讯中断,风暴潮围村,全村三百余口,靠此井缆绳定位,得以幸存。

墨迹未干,他轻轻吹了口气,纸面微颤,像一声叹息。

他没有署名,只是在第二天清晨,趁着没人注意,将这张纸压在了总工程师办公桌上最显眼的那份施工计划书下面。

新的方案会议比预想的要短得多。

总工程师没有让任何人发言,只是将那张草图用投影仪打在了幕布上。

灯光熄灭,粗糙的线条在白布上浮现,像一道来自过去的伤口,也像一束光。

整个会议室瞬间鸦雀无声,连空调的嗡鸣都仿佛被吸走了。

王浩脸上的自信和不屑,一点点凝固、碎裂。

他引以为傲的精密数据模型,在那张粗糙的草图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数据能算出成本,却算不出三百条命的重量。

最终方案敲定:绕行。

总工程师在审批文件上龙飞凤舞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在旁边留下了一行批示:“有些坐标,不在图纸上,在人心上。”

第二天清晨,施工组的喇叭开始广播新的路线调整通知。

李默站在板房门口,听着那机械的男声念出“原定路线偏移三百米”时,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他没说什么,只是摸出烟,走到堤坝上,点燃。

火光在指尖亮起,海风吹来,烟雾瞬间被撕碎,散入灰蓝的天际。

他想起临行前总工的质问,现在,他有了答案。

他的手,依旧很稳,稳得可以画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线条。

当数据之外还有记忆,工程才算真正落地。

这件事,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悄无声息,却荡开了一圈圈看不见的涟漪。

李默并不知道,他那张匿名的草图,连同总工的批示,被归入“非常规决策案例库”,编号待定。

半个月后,一份没有标题的加密文件出现在他案头。

封面角落,有个极小的符号:∞,下面手写着编号:77。

他翻开第一页,南城。一个社区工作者用一张便签保住了凉茶桶。

李默怔了一下。

他想起王浩推眼镜时说的“执照才是硬道理”——可那张纸条,比红头文件更有力。

翻到第二页,西岭的山路上,货车贴着孩子画的感谢卡……

他的手指顿住了。

这不正像那口老井吗?

人们守护的从来不是物体,而是它背后的意义。

第三页,北江的教师烧掉了自己的秘密;第四页,东溪的陶罐埋着未说出口的话。

每一页都像一面镜子,照出他那晚在灯下执笔的影子。

这些案例,时间跨度从三年前到本月,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慢慢编织成网——不是巧合,是选择。

李默一页一页地翻看着,指尖的香烟燃到了尽头,烫了一下他才回过神来。

这四个案例,加上他自己的跨海大桥事件,五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却似乎都在回应某种共通的逻辑:在冰冷的规则和数据之外,存在着一种更古老、更坚韧的力量。

是人情,是记忆,是共情,是守护。

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逻辑线,一种无法被量化,却能一次次在关键时刻撬动僵局的“隐形算法”。

是谁在收集这些案例?又是为了什么?

他忽然记起初到项目部那天,曾看见总工接了一个电话,听筒是红色的,通话不到三十秒,对方挂断后,总工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句:“又一个‘77号’。”

就在这时,桌上那部鲜红色的电话,毫无征兆地,尖锐地响了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拿起听筒。

电话那头,是一个沉稳而陌生的声音,不带任何感**彩,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

“李默同志吗?”

“是我。”

“我是谁不重要。你桌上的档案77号,看完了吗?”

“……刚看完。”

“很好。现在,忘记你看到的一切。”对方顿了顿,语气陡然变得严肃,“给你二十四小时处理手头所有工作。明天上午九点,一架直升机会在项目部外的空地等你。带上你的脑子,别的,什么都不用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