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208章 根不争阳光,才把树影撑得最远

电话那头死一般的寂静之后,是压抑到极致的嘶吼:“老陈!我们暴露了!‘灯塔’主服务器被锁定了,最多五分钟他们就能突入核心!”

说话的是老K,他是项目里最顶尖的防火墙专家。

他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绝望的颤音。

陈志远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但他的声音却异常冷静,像淬了冰的刀锋:“怎么被找到的?”

“不知道!对方像幽灵一样,绕过了我所有的预警!这不是常规技术部门的手段,是……是更高层级的力量!他们要彻底拔掉我们!”老K的呼吸急促得像是破旧的风箱,“怎么办?我启动自毁程序吗?我们所有的心血……”

“不。”陈志远斩钉截铁地打断他,目光穿透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看到一张正在收紧的无形大网,“自毁就等于承认我们输了。老K,听我指令,放弃所有防御,打开一个后门,把他们放进来。”

“什么?!”老K的声音陡然拔高,“你疯了?!”

“没疯。”陈志远的声音里没有一丝波澜,“我们的根须,早就不是那台服务器了。他们想拔掉灯塔,我就让他们亲手把火种打碎,散向整片大地。执行‘萤火虫’预案。”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是决绝的回答:“……明白。萤火虫,启动。老陈,保重。”

通话切断。

陈志远缓缓放下手机,一股巨大的虚脱感涌了上来。

结束了,又或者说,刚刚开始。

他靠在冰冷的墙壁上,脑海中不受控制地闪过一幕幕画面,那些被他们小心翼翼埋下的“火种”,此刻是否已经有了燎原之势?

他想起了李默,那个代号“织网人”的家伙。

闽西的山体滑坡现场,暴雨如注,泥石流像一条黄色的巨龙吞噬着村庄。

官方救援力量还在几十公里外艰难开路,现场只有三支自发赶来的民间救援队。

他们来自不同县,互不统属,装备简陋,却形成了一种诡异而高效的协作。

一支队伍手里的专业破拆工具最全,他们二话不说,就在最危险的核心区挖人;另一支队伍大姐最多,她们在后方临时搭起的雨棚下支起十几口大锅,煮着滚烫的姜汤,谁从前线退下来,冻得嘴唇发紫,就有人把一碗热汤塞进他手里;还有一支全是玩越野摩托的小伙子,他们用轰鸣的引擎在冲毁的道路上接力,把伤员一个接一个地往外送。

临时指挥部的指挥官看得直皱眉,拿着大喇叭想强行统一调度,却被一个满身泥浆的队长拦住了:“领导,别!你们那套流程太慢了,等人开会研究完,底下埋着的人早凉了!我们这儿就一个规矩——谁有家伙谁挖,谁有空谁上!”

当时,李默就蹲在这片混乱的泥地里,满手油污,正低头修复着一部被雨水泡坏的对讲机。

那是现场唯一能穿透山体干扰的通讯设备。

一个救援队员看他年纪轻轻却一脸沉稳,忍不住问:“兄弟,你以前也是干救援的吧?看你这架势,不像普通志愿者。”

李默头也没抬,只是摇了摇头,声音沙哑:“不是,我只会修机器。”

机器修好,滋啦的电流声响起,三个毫无关联的队伍第一次被连接在同一个频道里,效率瞬间又提升了一大截。

那天深夜,所有人都累瘫在临时帐篷里,李默却独自走到雨棚外,在一块被冲刷下来的木板上,用一块锋利的石头,深深地刻下了一行字。

“真正的协作,是没人指挥,也能心有灵犀。”

第二天清晨,雨停了。

那块木板被发现,上面的字被小心翼翼地抄录进了后来成立的三县联合救援队的纪要首页,署名只有一句——“一个修对讲机的外乡人”。

陈志远的嘴角泛起一丝苦笑。

老K他们以为服务器是核心,可他们不知道,像李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网络节点,是打不烂、拆不掉的“活服务器”。

思绪流转,他又想起了苏晓芸,那个代号“书记官”的女人。

她的新书《倾听的禁忌》本是一本冷门的社会学观察手记,却意外被南方某市的城管局看中,列为“柔性执法培训教材”。

消息传来,出版社欣喜若狂,准备在再版时给她冠上“社会创新先驱”的头衔大肆宣传。

苏晓芸却立刻打去电话,语气坚决地要求出版社删掉所有赞美之词,只在作者介绍里留下一句:“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书发到基层,起初并没人在意。

直到一名年轻的执法队员,在又一次与占道经营的小贩激烈争吵后,疲惫地回到巡逻车上,翻开了这本书。

他读了一整夜。

第二天,他的巡逻车一侧多了一张手写的纸条:“今天,我先听,你先说。”

奇迹发生了。

那个曾经最让他头疼的“钉子户”老大爷,第一次没有破口大骂,而是对着这个愿意听他说话的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自己的难处。

那天,没有罚单,老大爷自己收了摊。

三个月后,该执法区的相关投诉量断崖式下降了五成。

在经验推广会上,区领导高度总结:“这证明了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的重要性!”

台下,那名年轻队员和同事小声嘀咕:“哪有什么狗屁机制,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嘛——别老想着第一时间开罚单。”

苏晓芸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在新修订版的最后一页,她只加了一句话:“最好的制度,是让人忘了你在教他们。”她把最后一本样书,寄给了多年前在街头递给她一张湿乎乎纸条、上面写满生活艰辛的那个清洁工,附言只有一句:“你比我,更懂这本书。”

陈志远深吸一口气,他们想摧毁的,就是这种无形的影响力。

还有林诗雨,那个被他们称为“园丁”的姑娘。

她在一个城中村走访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由农民工子女自发组建的“废纸银行”。

孩子们用捡来的旧作业本充当账本,用五颜六色的瓶盖当作投票的“选票”,专门回收学校里丢弃的废纸和塑料瓶,换来的钱全部用来购买学习用品。

一切都乱糟糟的,账目潦草,规则随意。

一个公益基金会闻讯而来,打算投入资金,把它包装成一个光鲜亮丽的“共益教育样板工程”,派驻专业的老师进行管理。

林诗雨却用尽所有关系,坚决地阻止了这件事。

她没有提供什么“先进经验”,只是悄悄自掏腰包,买了一批带锁的铁皮箱子送了过去,让每个孩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私人账户”。

基金会的人不解地问她,你费这么大劲,到底图什么?

她只是笑着说:“我就图它,能永远这样乱七糟八。”

半年后,这个“废纸银行”自发地在墙上贴出了一张《学习公约》,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他们的第一条规则:“我们这里的任何规矩,谁都可以提出来修改,但只要有一个人反对,就必须坐下来重新谈。”

那天晚上,林诗雨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有序不是终点,自洽才是。”

陈志远的手指微微颤抖

他最后想到的是周敏,那个像水一样温柔,却有着最坚韧力量的“回响者”。

她孙子的学校举办了一场“家庭故事展”。

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孩,展出的不是别的,而是一本她母亲手抄的作文集,标题是《我妈不敢说的话》。

里面记录了一个中年女性在家庭、工作和自我中的所有挣扎、疲惫与不敢言说的梦想。

校方起初非常紧张,担心这种“负面情绪”会带来不良影响。

然而,展览开始后,这本手抄集前却围满了家长。

许多母亲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随后,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拿出手机,分享自己埋藏在心底的困境与压力。

周敏也受邀去观展。

她没有上台发表任何激动人心的演说,只是在展览出口的留言簿上,安静地写下了一句话:“教育不是为了塑造完美,而是为了有能力容纳破碎。”

当天晚上,学校紧急发布通知,宣布本年度的“优秀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取消,改为举办一场“最敢说真话家庭”的匿名提名分享会。

周敏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天上的月亮,心里忽然明白:原来最深刻的影响,是连你自己都感觉不到它在发生。

这些,才是“灯塔”真正的根基。

一阵冷风吹过,将陈志远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他走到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借着微弱的月光,挖开一块松动的泥土,将口袋里那枚承载着所有原始备份的微型芯片,深深地埋了进去。

一直陪着他的老张走过来,低声问:“真的……连最后的底子都不要了?”

“不要了。”陈志远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声音平静而有力,“从新闻播报‘社会记忆工程’作为永久性公共接口,向所有公民开放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现在,每个人,都是存档人。”

夜深了,一场暴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冲刷着大地,也仿佛在冲刷着一个旧的时代。

陈志远在冰冷的床板上辗转反侧,最终沉沉睡去。

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无数散落在天南地北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打开了手机里那些被解禁的、尘封已久的录音。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暴雨声中响起:“……我儿子在三年前那场事故里死了,你们还在电视上评我们是‘和谐平安社区’……”

他猛然惊醒,浑身被冷汗浸透。

放在床头的手机在湿漉漉的衣袋里疯狂震动,屏幕在黑暗中亮起,一行由未知号码发来的加密信息,在信号不稳的闪烁中,如呼吸般明灭不定。

【闽西深山,天灾。通讯全断,多处‘节点’失联。】

陈志远瞳孔骤然一缩,那片山区是李默的老家,也是他们布下的一处关键“活节点”。

通讯全断,意味着那里的“织网人”也失去了声音。

他没有丝毫犹豫,指尖在加密联系人列表上疾速划过,精准地停在了代号“织网人”的名字上,只发去两个字:

“进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