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97章 火种不靠人传,靠风带

雨丝如织,将青阳县一中的旧礼堂渲染成一团模糊的光晕,灯光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晕开,像被水浸透的旧照片。

寒风裹挟着冷雨钻进巷口的阴影,发出细微的呜咽,仿佛整座小城都在低语。

李默的身影与黑暗融为一体,只有那双眼睛,锐利如鹰,穿透雨幕,死死锁在礼堂门口的临时采访区——聚光灯刺破雨帘,映出一片刺目的白,也映出那个名叫张浩然的高中生局促却清澈的脸庞。

少年的声音在麦克风中微微发颤,但逻辑清晰得近乎冷峻:他们团队如何勘察废弃窑厂,如何用陶土烧制出低成本的过滤介质,如何测算成本、动员社区,最终初步遏制了上游养殖场对饮用水源的氨氮污染。

那不是灵光一现的点子,而是一套完整、系统、近乎专业的行动路径。

李默的指尖在湿冷的砖墙上微微蜷缩,触感粗糙而真实——这分明就是“共益”方法论的翻版。

三年前,在西南山区那个暴雨夜,他第一次把这套方法写成手册,命名为“共益”。

可他知道,只有当这个名字不再被人提起,它才算真正活了下来。

“……所以,你们是系统学习过‘共益’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的吗?”一个女记者抢先提问,话筒几乎戳到张浩然的嘴边,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少年脸上闪过一丝茫然,用力地摇了摇头:“‘共益’?我们没学过这个词,老师也没教过。我们就是……就是觉得这事儿得干,就干了。”

“可你们的思路非常专业,完全不像是一群高中生能独立摸索出来的,”记者不依不饶,眼中闪烁着发现大新闻的兴奋,“是不是有哪位专家或者高人在背后指点你们?”

李默屏住呼吸,连心跳都仿佛被这湿冷的秋雨冻结。

巷口的风钻进衣领,带着铁锈与落叶腐烂的气息,他却浑然不觉。

张浩然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回忆什么。

然后,他抬起头,目光坦诚地迎向镜头:“没人教我具体怎么做。但很久以前,学校食堂换过一个临时工厨子,他有天递给我一个馒头,问了我一个怪问题。”

“什么问题?”记者追问。

“他问我——你家里,那件所有人都知道,但所有人都不敢说出口的话,是什么?”

一瞬间,记者们面面相觑,现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厨子的问题和眼前这个环保项目之间有什么联系。

但巷口的李默,却缓缓地、无声地笑了。

那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的不是某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直面问题本质的勇气。

这就够了。

种子已经发芽,长出的树是什么模样,甚至是否还记得播种人,都不再重要。

他悄然后退,重新没入更深的黑暗。

冰冷的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顺着额角滑落,滴进衣领,激起一阵微小的战栗。

他从口袋里取出一枚指甲盖大小的黑色物体,那是一枚军用级别的加密通信密钥,也是他与过去所有联系的最后一道物理凭证。

他走到巷口一个不起眼的井盖旁,用脚尖将其挪开一道缝隙,毫不犹豫地将那枚密钥丢了进去。

金属撞击管道内壁,发出“叮”的一声脆响,旋即被湍急的水流吞没,消失在黑暗深处。

密钥沉入黑暗,被雨水裹挟着冲向未知的下游。

雨水顺着城市管网流淌,穿过百里岩层,汇入江河,奔向大海。

而同一片雨云之下,千里之外的北方滨海小城,苏晓芸正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淅沥的雨丝,手中捏着一封刚拆开的平信。

信纸是社区最常见的那种薄页纸,指尖抚过纸面,粗糙而微凉,字迹却格外有力,像刻进纸里的誓言。

寄信人是她一年前指导过的一名社区干事。

信里说,他们已经彻底废除了之前大力推行的“倾听日”制度。

“晓芸老师,我们发现,‘倾听’这个行为本身就带着一种预设的权力结构。我们拿着本子去问,居民们就会说出我们‘想听’的困难。这是一种表演,不是沟通。”

苏晓芸的嘴角泛起一丝笑意,窗外的雨滴敲打着玻璃,节奏轻缓,像某种隐秘的应和。

信的后半部分内容让她眼中一亮:“……经过讨论,我们决定试行‘沉默周’。在这一个星期里,所有社区干部不得主动上门询问民情,只准待在办公室或公告栏下,被动记录居民们自发前来表达的任何内容,无论好坏。第一周,来的人很少,但他们说的,都是我们过去跑断腿也听不到的真话。”

信的末尾,是那个年轻干事的一句致敬:“你说过,听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出回应,而是为了放下‘我懂你’的傲慢。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学。”

苏晓芸将信纸小心地折好,压在书桌上一本名为《倾听的禁忌》的书的扉页下。

皮革封面冰凉,书页边缘微微卷起,像是被无数次翻阅过的证明。

然后,她转过身,打开电脑,选中了那个名为“共益项目档案(最高权限备份)”的文件夹,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彻底删除”键。

确认窗口弹出,她点了“是”,进度条飞速走完,硬盘上最后一丝痕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那些被她“教会”的人,开始发自内心地质疑她教给他们的“正确做法”时,这才是真正的觉醒。

她的任务,完成了。

【三小时前,南方国际会展中心】

林诗雨穿着一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业装,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坐在会场最不起眼的角落。

空调的冷风拂过脖颈,带着金属与塑料混合的工业气味。

主持人正用慷慨激昂的语调介绍着一个名为“灰信道合作项目”的成功案例——由房企出资,支持几个残障人士权益组织,对新建小区的无障碍设施进行“第三方监督”,并将其作为宣传亮点。

台下掌声雷动,镁光灯聚焦在第一排就座的几位残障青年代表身上,他们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被认可的激动与自豪。

林诗雨的眼神却一片冰冷。

她太清楚这种合作的本质了:用资本收编异议,将最尖锐的批评者,变成锦旗上最亮眼的署名。

抗争者一旦被纳入体制,成为“正确”的标杆,他们的抗争也就结束了。

她趁着茶歇的混乱,悄然起身,不着痕迹地靠近了其中一位坐着轮椅的青年代表。

在擦身而过的瞬间,一张折叠起来的小纸条被精准地塞进了青年放在膝上的会议手册里。

纸条边缘锋利,划过指尖,留下一丝微不可察的刺痛。

青年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你们现在是‘正确’的一方了——小心。”没有署名,没有解释,只有一句淬毒般的提醒。

当晚,这名青年代表在他的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标题是《我们不需要被授予的勋章,只需要不被绊倒的道路》。

文中写道:“……当我们因为‘配合’而被请上主宾席时,我们离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同伴就更远了。我们不要被代表,更不要成为新的‘无障碍标准’。我们的价值,在于我们的不便本身,而不是我们克服不便后赢得的掌声。”

这篇文章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网络上迅速引爆。

次日,论坛主办方迫于舆论压力,紧急宣布取消原定的“优秀共益案例”评选环节,改为面向所有参会者的开放提案擂台。

酒店房间里,林诗雨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新闻,面无表情地取出SIm卡,浸入水杯;又用打火机烧毁卡槽,黑烟升腾,带着塑料焦糊的刺鼻气味。

然后,她拨通一个境外号码,自动播放一段预录语音:“信已送达,灰烬启动。”

她拉上行李箱,买了一张去往更南方城市的车票。

她的目标,永远是下一个在黑暗中挣扎,尚未“被看见”的创业团队。

【两天后,某中学教师办公室】

毕业班语文老师周敏的红笔,悬停在一篇作文的结尾。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笔尖在纸上投下细长的影子。

这已经是她今晚批改到的第三篇题目为《保险柜里的信》的作文了。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写到了三年前她在班里推广的一个匿名活动——让每个学生给未来的自己或最想倾诉的人写一封信,由她锁在办公室的保险柜里,约定毕业时再启封。

其中一个平日里最沉默寡言的女生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三年前,我在信里用最恶毒的话诅咒我爸,因为他要逼我转去学美术。我写,我恨他。那天交信的时候,我看到周老师的眼神,我以为她会找我谈话,会劝我。但她没有,她只是默默地把信收了进去。今天,我拿到了艺术院校的录取通知书,我打开了三年前的那封信,看着那些幼稚的怨恨,只想对信里的自己说声对不起,也想对三年前那个什么都没说、没有拦着我去恨的老师说一声——谢谢。”

周敏没有在作文本上写下任何评语。

她将这几篇作文抽了出来,扫描后,匿名投稿至一家权威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一个月后,她收到了编辑的回信,措辞礼貌而坚决:“周老师,这些文章……过于真实地暴露了家庭和个人成长中的阴暗面,充满了不确定的情绪,不太适合作为范文向全国推广。”

周敏笑了笑,她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

她当即敲下键盘,回复了一封简短的邮件:“没关系。那就把它们,发表在每个月的‘争议案例’栏目里吧。”

【几乎同时,国家信息战略中心地下机房】

陈志远正盯着眼前瀑布般滚落的数据流,眉头紧锁。

冷光映在他脸上,空气中弥漫着服务器低沉的嗡鸣与金属散热片的微烫气息。

他所负责监测的“社会记忆工程”——一个旨在抓取并保存公共领域关键性民间声音的非官方项目,其触发机制首次被某个地级市的网信部门尝试进行反向屏蔽。

对方的技术很高明,几乎就要成功了。

但就在屏蔽完成前的最后几秒,数据流突然以几何级数暴增,从无数个新的Ip地址涌了进来,瞬间冲垮了对方的防火墙。

陈志远迅速定位来源,发现是三所不同城市的高校学生,几乎在同一时间自发搭建了镜像网站。

他们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对本地市民的街头采访音频,替换了那些被官方删除的敏感内容。

一段段粗糙、真实,甚至夹杂着方言和脏话的录音,汇成了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

更让他心头一震的,是他在一个镜像网站的论坛里看到的一条新生留言:“我爸是市信访办的,一个老油条了。昨晚他回家,破天荒地问我,‘为什么现在的老百姓说话越来越难听,越来越不讲道理了?’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陈志远看到这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轻轻合上笔记本电脑,对身边一同值班的老张说:“成了。”

老张不解:“什么成了?差点就被一锅端了。”

“不,”陈志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以前,是我们怕那些声音会消失。现在,轮到他们怕自己听不见真正的声音了。”

他站起身,在离开机房前,将一份存有项目核心数据的录音带复制件,熟练地藏进一本厚厚的《地方志编纂规范》的夹层中,放回了国家图书馆的某个书架上。

书脊冰凉,标签边缘微微翘起。

他在上面用铅笔写下了一行小字:“给未来编史的人。”

刚做完这一切,他的手机轻微震动了一下。

没有来电,没有短信,只是屏幕上浮现出一行冰冷的系统提示,五秒后自动消失。

【请退得更远——土壤需要黑暗。】

指令,已经下达。

三个月后,皖南。

连绵的丘陵在初冬的薄雾中若隐若现,空气中浮动着湿土与枯草的气息。

一个满身尘土、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正费力地将一台旧冰箱从一辆破旧的货车上背下来。

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流下,浸湿了领口,咸涩地渗进嘴角。

“老李,歇会儿抽根烟吧!”车上的司机喊道。

这个名叫“老李”的男人,正是李默。

他放下冰箱,摆了摆手,从口袋里摸出一包廉价的香烟,递给旁边的雇主一根。

打火机“咔”地一声,火苗跃起,映亮他粗糙的指节和半张沉默的脸。

雇主是个本地人,一边点烟一边闲聊:“老李,你这身力气,不去大码头可惜了,跑来我们这小镇子干搬运。”

李默只是憨厚地笑了笑,没说话。

雇主又吸了口烟,像是想起了什么,朝镇子的方向努了嘴:“不过我们这小镇最近也挺热闹的,听说镇上的中学,最近在搞一个什么‘沉默周’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老师不准插嘴。”

老李听着,嘴角微微一动,没说话,只是把烟头摁灭在冰箱外壳上,火星一闪,旋即熄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