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85章 根已入岩,风自远方来

那份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内部简报,像一根冰冷的探针,刺破了青阳总部看似平静的表象。

简报标题赫然醒目:关于在“枫桥经验”新时代实践中,试点城市拟将“情绪议会”等新型社会组织纳入街道办统一管理的调研报告。

字里行间,充斥着“规范化”、“可控性”、“正向引导”等官方术语,其核心意图昭然若揭——收编。

他们想把这片自发生长的“野草”,修剪成整齐划一的“盆景”。

会议室内,空气凝重得如同浸了水的棉絮,压得人呼吸滞涩。

中央空调低频运转的嗡鸣在耳膜上轻轻震颤,混合着窗外城市远处隐约传来的车流声,构成一种近乎窒息的静。

李默没有立刻表态,指尖在冰凉的黑曜石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嗒、嗒”声,像某种古老仪式的节拍。

他的指腹能感受到石面细微的颗粒感,冷而坚硬,一如他此刻的心境。

他那双深邃的眼眸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目光如探照灯般掠过他们紧绷的下颌、微颤的手指、低垂的视线。

最终,他的视线落在全息投影上——那是一幅动态的社会组织网络图,光点如星群般闪烁,又如野火般蔓延。

他没有去讨论那份简报,而是下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指令:“召集技术团队,立刻对十地自治案例进行深度复盘,特别是失败和被干预的案例,我要一份全新的数据模型。”

没人质疑。

他们习惯了李默这种看似绕远的战术。

三天三夜,青阳总部灯火通明。

玻璃幕墙外,夜色如墨,而楼内却如白昼。

数据流在透明屏幕上奔涌,像无数条发光的溪流在峡谷中冲撞、交汇。

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如同密集的雨点落在铁皮屋顶上。

咖啡机持续低吼,空气中弥漫着苦涩的咖啡因与电子设备发热的金属味。

最终,三条清晰的脉络从混乱中浮现。

李默亲自执笔,将这三条脉络凝练成“三不原则”——不设立任何专职人员,保持其志愿性;不接受任何定向拨款,杜绝其被资本或权力寻租的可能;不隶属任何行政序列,确保其独立性。

一篇名为《论非正式治理的生命力:从“野草逻辑”看社会组织的未来》的白皮书,没有通过任何官方渠道,而是以匿名形式,通过加密知识社群“知渊社”定向推送给全国30位核心学者。

这份文件最初只在小范围流传,但第三天,北大社会学系副教授程远在一次内部研讨会引用其数据时,不小心将其标注为“来自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前沿观察”,瞬间点燃了学术圈与政策圈交界的火花。

它没有激烈的言辞,通篇都是冷静的数据分析和案例解剖,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了“收编”逻辑下隐藏的悖论——当一株野草被移植进花盆,它就不再是野草,而是失去了活力的标本。

白皮书发布后的第三天,深夜,苏晓芸的私人电话响起。

一个陌生的号码,接通后,传来一个沉稳而略带疲惫的男中音,对方只报了身份——民政部基层社会治理司。

他没有提白皮书,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苏总,你们青阳搞的这套‘野草逻辑’……确实比我们精心培育的花朵难管,但也确实……活得更久。有些人,总想把所有东西都装进盒子里。”

电话挂断,苏晓芸立刻将信息同步给了李默。

李默只是静静地看着办公室墙上那副巨大的电子地图,在原有的十个光点之外,又有三个新的、微弱却顽强的光点,在地图的边缘地带悄然亮起。

那是自发成立的“情绪议会”。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冷冽的笑意:“他们想给这棵树修剪枝叶,可他们不知道,根——早已经扎进了坚硬的岩层。”

就在李默办公室的电子地图上,第十一个光点悄然亮起的同时,川东山区的清晨才刚刚破晓。

薄雾如纱,缠绕在低矮的山脊上,远处文化馆的红砖墙在晨光中泛着陈旧的橘色。

苏晓芸踏着湿漉漉的水泥地走来,鞋底沾着昨夜雨水泡发的落叶,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咯吱”声。

她此行是为了回访“声音信托”项目的落地情况。

然而,在县文化馆,她看到的一幕让她啼笑皆非。

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文化馆负责人正焦头烂额地组织记录员“补录”倾诉内容。

桌上摆着一沓打印好的稿子,标题全是“我在党的关怀下走出迷茫”、“邻里互助让我重获新生”之类的套话。

纸张粗糙,油墨未干,散发出刺鼻的化学气味。

几个年轻的基层干部,正被要求捏着嗓子,扮演成“被治愈的群众”,对着录音设备声情并茂地朗读。

他们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像一场荒诞的独幕剧。

苏晓芸甚至能听见其中一人因紧张而微微发抖的呼吸声。

面对这荒诞的“迎检剧场”,苏晓芸没有当场揭穿。

她只是微笑着走上前,对满头大汗的馆长说:“馆长,这样太辛苦了。我有个更好的建议,不如我们搞一个‘原声开放日’。等检查组来了,我们邀请他们现场随机扫描我们数据库里的任何一个二维码,听取最真实的存档录音。这样不是更能体现我们工作的真实性和自信心吗?”

馆长的脸色瞬间煞白,但苏晓芸的提议光明正大,他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绝。

检查组如期而至。

在“原声开放日”环节,一名看起来颇为严肃的检查组成员,带着一丝考验的意味,随手指向墙上一个偏僻角落的二维码。

扫码,播放。

耳机里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一个中年男人沙哑、压抑到极致的声音。

他用最平淡的语调,讲述着儿子因抢劫入狱后,妻子如何离家,自己如何被亲友疏远,最后如何在深夜里,对着这个小小的录音设备,哭得像个孩子。

录音背景中,能听见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和他断断续续的抽噎,像钝刀割肉。

录音的最后,男人说:“我不是想求谁可怜,我就是想找个地方,说说。说出来,好像……天还没完全塌下来。”

那名检查组成员摘下耳机,久久没有说话。

他眼圈泛红,指节因用力握紧耳机而发白,默默地将手机放回口袋。

整个现场,一片死寂,连空调的嗡鸣都仿佛被吸走了。

第二天,苏晓芸在回收的迎检材料中发现,“正能量转化率”那一栏,已经被悄悄地划掉了。

当晚,她在自己的工作日志里写道:“真话从不害怕暴露在阳光下,它真正害怕的是——连自己的影子,都被人精心修图。”

当苏晓芸还在为“原声开放日”的结果提心吊胆时,林诗雨已在深圳总部召开了紧急战略会议。

会议室的玻璃门紧闭,投影仪蓝光映在她冷峻的侧脸上,像一层金属镀层。

她敏锐地察觉到,一家拥有官方背景的国有认证机构,正准备高调推出所谓的“共益星级评定”。

这套评定标准的核心,竟然是企业捐款的额度。

捐款千万即为四星,过亿则为五星。

这无异于将深刻的社会共益行为,异化成了一场**裸的慈善排行榜。

林诗雨没有选择公开炮轰。

在对手的发布会筹备得如火如荼之际,她推动青阳的“共益印记2.0”进行了一次闪电式升级,迭代为“共益行为链”。

新的认证体系宣布,每一枚“共益印记”都必须在区块链上锚定三项不可篡改的数据:受益项目投入的真实工时记录、针对该项目的投诉处理闭环记录、以及终端受益人的匿名反馈数据。

三者缺一,认证将自动降级。

紧接着,林诗雨亲自带队,启动“共益印记2.0”的匿名抽查机制。

根据协议,青阳有权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认证企业进行突击访问。

一段由独立调查员佩戴隐蔽设备拍摄的视频被匿名上传至平台——画面中,在堆满“共益宣传册”的厂区背后,是工人被迫签署的“自愿加班协议”和永远无法达标的计件指标。

视频在全球财经网络上疯狂发酵。

舆论哗然之下,那家巨头企业连夜发表声明,主动申请撤销“五星评定”资格。

在随后的一场线上财经论坛中,林诗雨面对镜头,平静地说道:“很多人想用钱来购买光环,用捐款来粉饰太平。但他们忘了,真正的光,从来不是镀金的,光——是从伤口里,顽强地照进来的。”

几乎在同一时刻,北京一所普通中学的心理咨询室里,周敏正翻阅着最新一期的学生情绪档案。

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手边的文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发现,她辛苦推动的《教师共情伦理守则》,在一些学校的执行中,被极度简化和扭曲。

复杂的共情伦理,变成了一刀切的僵化条款,比如“任何情况下禁止与学生发生肢体接触”,甚至“禁止拥抱哭泣的学生”。

这道冰冷的规则之墙,让本就脆弱的师生关系,进一步走向疏离。

周敏没有下发文件纠正,也没有组织专家研讨。

她反其道而行,通过青阳的教育平台,发起了一场名为“共情时刻”的全国教师故事征集活动。

她邀请老师们匿名提交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最艰难、最挣扎,却最终必须克制的共情瞬间”。

投稿如雪片般涌来。

其中,一篇来自西部山区乡村教师的短文,让整个评审团队潸然泪下。

那位老师写道:“班里最孤僻的女孩,因为父母再次失约,抱着我的腿哭了一整个午休。我多想抱抱她,拍拍她的背。但我不能,我忍住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今天抱了她,明天,教室里还会有二十个同样渴望拥抱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我。我的爱,给不起。规则的冰冷,是为了保护我这颗已经千疮百孔的心,还能为他们所有人跳动。”

这些真实而刺痛的故事被汇编成册,书名就叫《克制的温度》。

出人意料的是,这本最初只是在教师微信群里流传的小册子,三个月内下载量突破百万,甚至被多家地方教育局自发印制成内部学习材料。

最终,中国教育学会在其年度伦理研讨会上公开推荐,《克制的温度》经专家组评审后,被列入全国师德培训参考书目。

在一次培训会上,周敏受邀发言,她说:“我们制定规则,从来不是为了把心锁进笼子。恰恰相反,是为了让每一颗心,都能在规则的保护下,更安全地靠近彼此。”

而在千里之外的华东某市人大代表培训中心,陈志远正默默调试着老张带来的U盘。

礼堂内空调冷风拂过皮肤,带来一阵细微的战栗。

他发现,在座的代表大多是体制内的干部或成功的商人。

当议程涉及到“情绪安全法”的立法前景时,言谈间充满了不屑与轻慢。

“小孩子过家家”、“不切实际”、“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这些词语像软刀子一样,扎向坐立不安的老张。

陈志远没有替老张辩解一句。

他只是在休息时间,默默帮老张将U盘里的三百二十七段“声音信托”原始录音,剪辑成了一段九分钟的无声影像。

画面里,没有血腥,没有暴力,只有一个个普通人张开却发不出声音的嘴、因激动而颤抖的肩膀、深深埋下的头颅、和死死攥紧的拳头。

唯一的字幕,是不断跳动的时间和地点。

分组讨论时,轮到老张发言。

他没有说话,只是走到投影仪前,默默地播放了这段视频。

会议室里,瞬间鸦雀无声。

那些之前还在高谈阔论的代表们,脸上的轻松与傲慢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不适。

视频播完,全场依旧死寂。

良久,一位头发花白的退休法官,用极低的声音问道:“老张……这些,视频里的,都是……我们的合法公民?”

陈志远站在会议室外的走廊尽头,看着老张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第一次挺直了佝偻多年的背脊,重新走回自己的座位。

他轻声对着空无一人的走廊说:“你们总以为法律只写在冰冷的纸上,可他们忘了——有些法,是用撕裂的喉咙,一声声喊出来的。”

李默靠在窗边,回放着过去一周的每一场交锋。

白皮书的回响、苏晓芸的原声开放日、林诗雨掀起的共益风暴、周敏那本刺痛人心的小册子……他们赢了,可正是这些胜利,像火把一样照亮了青阳的存在。

所以,风暴不是因为他们弱,而是因为他们——太强了。

就在青阳的四条战线捷报频传,看似扳回一局的深夜,李默的加密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他删除了发布记录,却保留了那个新注册的匿名通信端口——那是他留给“可能存在的同路人”的一道缝隙。

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加密信息,没有称谓,没有落款,只有一个附件。

他点开附件,瞳孔再次收缩。

那是一份名为《新质生产力与社会心理资本: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非传统要素探索》的内部会议纪要。

文件的层级和签发单位,清晰地表明,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某个部委司长的关注范围。

他迅速浏览着文件,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得越来越快,心跳也随之加速。

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积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