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83章 火没点着,灰已飘到了灶前

指令下达的瞬间,整个基金会的核心决策层都感到了李默身上那股不容置喙的决绝。

早在三个月前,他已通过内部投票争取到了为期六个月的临时决策权,以应对系统性信任危机——这份沉默的背景,让命令虽显粗暴,却未全然逾越组织边界。

“共益火种基金”,这个名字透着一股燎原的野心。

李默的命令简单到近乎粗暴:不面向任何官方背景的机构,只资助那些从泥土里自发长出来的“非注册治理小组”。

申请的门槛,只有一条,却像一道天堑,隔绝了所有试图投机取巧的申报者——“未接受任何官方立项”。

这意味着,他们要资助的,是一群在体制的聚光灯外,凭借一腔孤勇摸索前行的“草莽英雄”。

消息一出,内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这不符合任何风控模型,简直像是一场豪赌。

但李默力排众议,亲自坐镇审阅第一批雪片般飞来的申请书。

这些申请大多格式不规范,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甚至是用手机备忘录写的,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未经雕琢的生猛。

他的指尖划过一份又一份的文档,纸页边缘粗糙的触感扎着指腹,屏幕冷光映着他眼下的青影。

直到一份来自川东的申请让他停了下来。

申请项目叫“川东茶馆记录团”,申请理由简单得令人心酸:“我们没有公章,可我们有——三百二十七段没被剪辑的声音。”

李默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屏幕,看到了那些在氤氲茶气和麻将声中,小心翼翼用手机录下的,关于失地、养老、子女教育的低语、叹息和偶尔爆发的争吵。

他仿佛听见了湿漉漉的晨雾里,老式电扇吱呀转动的节奏,混着搪瓷杯磕碰的清脆声响;闻到了陈年茶叶在滚水冲泡下释放出的微涩香气,夹杂着烟丝与汗味;指尖甚至能模拟出录音笔外壳被汗水浸润的黏腻感。

这些声音,粗糙、真实,带着生活的毛刺,是任何调研报告都无法呈现的生命肌理。

他拿起笔,在电子批复栏里写下了一行字,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给没有身份的人,发一张入场券。”

与此同时,在南方某座山城,苏晓芸正踩着湿滑的石阶走向一家老茶馆。

空气里弥漫着青苔与煤炉混合的潮湿气息,她的裤脚被雾水打湿,贴在小腿上,凉意渗入皮肤。

她找到了“茶馆记录团”的核心成员,几个五十多岁的茶客。

他们激动地展示着成果——几个塞满了语音文件的微信群。

手机屏幕在昏光下泛着油渍般的反光,指尖滑动时留下道道划痕。

但他们也面露难色,微信群的存储空间有限,屡次被系统清理,那些珍贵的声音,随时可能灰飞烟灭。

苏晓芸没有当场掏出支票说要捐赠设备,那太简单,也太脆弱了。

她凝视着那些因焦虑而紧锁的眉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社区声音信托计划”。

她提议,让居民们将自己录下的声音,像信托财产一样,正式“委托”给当地一家薄有名气的文化协会进行托管。

她连夜起草了一份申报材料,将这些录音按“方言变异记录”“基层民生情绪图谱”等学术概念重新归类,并附上了两名民俗学专家的推荐信。

她知道,只有披上“文化保护”的外衣,这些声音才可能进入体制的视野。

这个构想让记录团的成员们目瞪口呆。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这些“上不了台面”的牢骚和苦水,还能和“非遗”扯上关系。

三周后,当县文化馆“方言心声档案工程”的红头文件和三万元专项拨款下达到协会时,那位当初负责录音的老茶客,一个饱经风霜的汉子,眼眶瞬间就红了。

他攥着那份盖着公章的文件,纸张边缘还带着打印机余温,声音哽咽:“原来……原来我们说的那些苦,也能变成国家要保的东西。”

苏晓芸在三方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轻响,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当真话被承认为遗产,它就再也不会消失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诗雨的办公室警报灯突然亮起。

蓝光在她脸上投下冷峻的阴影,键盘敲击声如雨点般密集。

她的团队监测到,多地出现了打着“共益”旗号骗取名声和资源的“伪共益审计”。

她雷厉风行,立刻推出了“共益印记2.0”系统。

新规要求,所有申请认证的项目,除了必须在区块链上进行数据存证,还增加了一个硬性条款:必须由至少一名真实的受益人,面对镜头,亲口讲述项目为自己带来的改变,并签署一份具备法律效力的《知情共益承诺书》。

一家试图洗白形象的地产开发商,自以为聪明,花钱雇了演员,穿上崭新的工服,对着镜头声泪俱下地“感谢”公司为他们修建了“爱心宿舍”。

视频制作精良,情感饱满,几乎能以假乱真。

然而,当他们将视频和资料提交到系统时,系统首先标记了视频中多人重复使用的背景布景,随后通过跨平台比对,发现其中三位“工人”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某影视基地的打卡记录中。

最终,人脸识别虽未完全匹配,但结合社保缴纳信息的异常,触发了高风险预警。

林诗雨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她没有私下驳回,而是直接将那段表演视频和系统警报截图,配上一段文字,公开发布在了基金会的官方平台上。

那段文字如同一柄利剑,直刺虚伪的核心:“共益不是戏,是——有人拿命在演的真实。”

舆论瞬间引爆。

无数网友开始深挖,很快就扒出了那个地产商过往的种种劣迹。

重压之下,多家心虚的企业主动撤回了虚假的共益申报。

林诗雨这一战,不仅清理了门户,更重新定义了“共益”的门槛。

而在千里之外的华东某市,周敏的邮箱悄然滑入了一封匿名信。

邮件提示音极轻,像一声叹息,却让她心头一紧。

信中举报了某地一所被誉为“共情教育示范校”的明星学校。

举报者称,该校一名资深男教师,长期以“心理疏导”为名,将一些性格内向的女生单独留宿在自己的办公室,进行所谓的“彻夜谈心”。

这件事极其敏感,一旦公开调查,无论结果如何,对那些女生都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周敏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启动了她主持开发的“共情行为光谱回溯系统”。

她并未直接调取原始监控,而是通过合规渠道,请求校方提交过去一年内所有涉及该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评估片段”——这些是按规定需留存的教学质检材料。

系统仅分析公开区域的行为模式,且自动模糊人脸与声音。

庞大的数据被导入系统,AI开始对那名教师的行为模式进行毫秒级的分析。

系统滤掉了所有正常的教学互动,只捕捉那些超出常规的“共情行为”——过长时间的凝视、非必要的肢体接触、在课堂上对特定学生超出寻常的关注……

几天后,一份详尽的分析报告生成。

报告冰冷而精确,图表中那几条异常飙升的曲线,像潜伏的毒蛇,无声地缠绕着数据轴。

周敏将这份报告连同匿名信一同封存,秘密移交给了当地教育局的纪检部门。

她在附上的建议信中写道:“共情不是特权,是——最需要监督的温柔。”

一个月后,该教师被悄然免职,接受调查。

周敏则以此为契机,主持制定了全国第一份《教师共情伦理守则》,明确划下了“禁止任何形式的一对一封闭空间交流”等数条红线。

时间向前推两周,陈志远正坐在一辆开往东北的绿皮火车上。

车轮与铁轨撞击的节奏沉闷而悠长,窗外是褪色的雪原。

他一直跟踪的“情绪议会”项目,那个由下岗工人们自发组织的“东北工人夜话会”,其核心成员老张,一个干了三十年钳工、沉默寡言的男人,竟然被社区的居民们联名推荐,成为了区人大代表的正式候选人。

陈志远知道,光靠民意还不够。

他联系了一位退休的老书记,以“基层治理创新试点”的名义,将“夜话会”纳入区政协调研课题。

这才为老张争取到了一个“协商推荐”名额。

他帮老张整理的履职承诺书,没有一句空话套话,每一条都直接脱胎于“夜话接龙”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诉求:为老城区增设平价心理门诊、恢复夜市的合法摊位、在废弃的厂房旧址上重建工人文化宫。

选举前夜,意料之中的打压来了。

老张的宣传海报一夜之间被撕得粉碎,纸屑散落在结冰的路面上,像一场未完成的雪。

年轻人义愤填膺,陈志远却异常冷静。

他连夜组织人手,重新印制了一批海报。

只是这一次,每一张海报的背面,都印上了一个小小的二维码。

天亮时,新的海报贴满了大街小巷。

好奇的市民扫开二维码,手机里立刻传出了那些来自“夜话会”的原始录音。

有抱怨,有建议,有愤怒,有期盼,三百多段粗粝而真实的声音,像潮水一样涌入了这座城市的清晨。

投票日当天,老张像往常一样,站在街口,神情有些紧张。

忽然,一个骑着自行车路过的大爷冲他喊了一嗓子:“老张!你说的那些话,我昨晚都听了!句句都在理!”

那声音粗哑却洪亮,穿透了清晨的冷风。

人群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向他点头,向他竖起大拇指。

陈志远站在远处的人群之外,看着这一切,嘴角微微上扬。

他轻轻地、仿佛对自己说:

“你们想锁住声音,可——当话变成了选票,墙就塌了。”

就在老张听见那声喊话的同时,

川东的协会收到了第一笔专项资金到账通知,短信提示音清脆地响在茶馆角落;

林诗雨点击了“永久封禁”按钮,最后一个伪共益项目被拉入黑名单,系统发出低沉的确认音;

周敏的邮箱跳出一封来自纪检部门的加密回执:“线索属实,已立案调查。”蓝光在她脸上一闪而过。

同一时刻,李默办公室的终端上,十个项目的运行状态全部转为绿色。

数据流如星河般流淌,无声,却炽热。

他望向窗外沉沉夜色,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像在回应远方的回响。

火或许还未燃起,

但灰,早已随风飘到了灶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