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80章 门没推开,锁已自己松了

青阳数据中心的巨型屏幕上,代表着全国三百个根系节点的光点,曾如臂使指,尽在李默一人的掌控之下。

但现在,他亲手斩断了这条神经中枢。

指令通过加密通道下发,屏幕上的光点骤然间黯淡了三分,从鲜活的绿色,变为代表“自主运行”的冷静蓝色。

那蓝光微弱却稳定,像深夜里不灭的萤火,在黑暗中静静呼吸。

冷气从空调口低鸣着吹出,拂过李默裸露的手背,带来一丝金属般的凉意。

他盯着屏幕,指尖在控制台上轻轻敲击,每一次触碰都像在告别一段旧秩序。

关闭直接调度权限的命令,在总部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这是自断手脚,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扩张良机。

李默没有解释。

他只是将一份亲自起草的《去中心化运行守则》分发下去。

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有人皱眉,有人冷笑,也有人低头反复阅读那句核心箴言:“每个节点都是终端,也是起点。”这句话如同一道禅语,让习惯了指令与服从的技术官僚们百思不得其解。

三天后,深夜。

陕南山区暴雨如注,雨点砸在监测站铁皮屋顶上,发出密集如鼓点的轰响,混着远处山体滑坡的闷雷般回音。

一个偏远县城的监测节点数据突然飙升。

代表“恐慌”与“无助”的情绪指数瞬间突破阈值,橙色警报在李默的个人终端上无声闪烁,红光映在他疲惫的眼底,像一簇不肯熄灭的余烬。

按照旧规,这需要县级协调员立即上报,由青阳总部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但这一次,李默什么也没做,只是静静地看着。

他看到,当地协调员没有发来任何一条请求信息。

警报触发后的第七分钟,一个名为“山体滑坡情绪应急响应”的子程序被自主激活。

系统提示音轻柔响起,如同一声低语:“行动已启动。”

紧接着,社区心理援助贷款的申请数据流,如涓涓细流般汇入系统。

李默仿佛听见了山间小路上脚步匆匆的声音,看见志愿者打着雨伞穿梭于泥泞村道,村委会广播里传来沙哑却坚定的男声:“请大家不要慌,我们已经在安排临时安置点。”

当地节点联动了社区、村委会、志愿者,他们甚至没有等待官方的救援通告,就率先开始了对受灾民众的心理干预和物质支持。

数据流平稳、有序,在李默眼前自动生成一份完美的行动报告。

他端起已经凉透的茶杯,瓷壁冰凉贴着掌心,茶水残留的苦涩在舌尖蔓延。

他嘴角浮起一丝无人察觉的微笑,轻声对自己说:“他们不再等我们发令,而是——听见了彼此的声音。”

与此同时,在南方某城的社区服务中心,苏晓芸正面临着一场“真实性”的危机。

窗外雨滴顺着玻璃蜿蜒而下,模糊了城市灯火,也映出她凝重的侧脸。

随着“原声帐篷”模式的成功,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变味儿的模仿。

多个城市的社区干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竟组织居民录制“伪原声故事”。

这些录音被刻意悲情化、戏剧化,充满了夸张的哭嚎和编造的细节,只为套取贷款指标,完成政治任务。

音频播放时,刺耳的啜泣声透过耳机传来,像刀片刮过耳膜,令人不适。

下属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立刻取缔这些“伪原声帐篷”,以免污染整个计划的声誉。

苏晓芸却摇了摇头。

她没有下达任何禁令,反而推出了一个名为“倾听者认证计划”的补充方案。

计划规定,凡是通过“原声帐篷”成功获得贷款的主贷人,都可以自愿申请成为“社区倾听员”。

经过简单的线上培训后,他们将获得一个特殊的权限:若三位及以上“倾听员”联合标记某录音为“存疑”,该申请将自动进入人工复核流程,并暂停贷款发放。

这个权限不大,但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向了造假链条最脆弱的一环。

很快,戏剧性的一幕在北方一个社区上演。

一名村干部提交了一份声泪俱下的录音,讲述一户人家如何因病返贫、濒临绝境。

播放时,屋内一片寂静,只有音响里传来刻意压低的抽泣。

负责审核的,恰好是一位曾靠着讲述自己老伴瘫痪在床的故事而获得贷款的老农。

他戴着老花镜,粗糙的手指按在平板屏幕上,只听了三十秒,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按下了“质疑”键。

“我不是不让你过,”他声音沙哑,却不容置疑,“我只是点了‘质疑’,接下来上面自然会来查。”

村干部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老农浑浊的眼睛里没有一丝波澜,只是平静地说道:“他家去年刚在我眼前盖了二层小楼,儿子开着新买的车,哪来的绝户危机?这故事,我不听。”

一句话,石破天惊。

造假链应声断裂。

在后来的项目总结会上,苏晓芸面对着一张张年轻而困惑的脸,缓缓说道:“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分辨每一句谎言,但有人可以。因为真话的裁判,从来不在台上,在——听的人心里。”

而在东海之滨的写字楼顶层,林诗雨也遇到了相似的挑战。

夜风从半开的窗缝钻入,吹动她案头的文件,发出簌簌轻响。

海潮的咸腥气息隐约可闻,远处港口的灯塔一明一灭,如同系统心跳。

一家全国知名的地产集团,敏锐地嗅到了“共益指数”带来的品牌价值。

他们高调宣布接入“共益溯源通道”,将自己包装成“良心房企”,广告铺天盖地。

但林诗雨通过后台数据敏锐地察觉到,该集团只开放了几个位于一线城市的标杆项目接受审计,而那些位于三四线城市、屡屡爆出烂尾新闻的项目,则被巧妙地排除在外。

数据图表上的断层清晰得刺眼,像一张精心修饰过的脸,只肯露出光鲜的一面。

团队建议她立刻公开拆穿对方的把戏。

林诗雨否决了。

她认为,与一个庞然大物进行舆论战,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陷入无休止的泥潭。

她选择了一种更直接、也更致命的方式——开放“公众溯源请求权”。

新规上线,任何购买了房产的业主,只需支付一元钱,并绑定真实购房合同编号,即可申请对自己所购楼盘进行一次突击审计。

每人限申请一次,每份审计费用由平台先行垫付,后续通过企业违规罚款回补资金池。

这一元钱,将全部汇入“审计者差旅基金”。

消息一出,地产集团的公关部还没来得及反应,后台的申请数据就已经爆炸了。

首日,平台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千三百七十一份申请,全部指向该集团的外地项目。

数字跳动的声音仿佛是无数人压抑已久的呐喊。

林诗雨立刻从合作的第三方审计公司中抽调了十个小组,分批奔赴现场。

三天之内,三处被掩盖的烂尾项目、两处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楼盘,被审计报告和愤怒的业主们一同送上了热搜。

视频里,钢筋裸露的墙体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触目惊心。

在一档财经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她如何看待企业的“洗绿”行为。

林诗雨的回答从容而犀利:“共益不是一块可以挂在墙上的广告牌,它是——每个人都能亲手推开的门。推得动,才算真。”

教育系统的风波,则悄然蔓延到了校园深处。

周敏的“沉默共情”理念,在传播中被一些学校极度简化,变成了冷漠的“禁止安慰学生”的校规,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质询邮件,她没有急于发文纠正或辩解,而是发起了一项名为“共情光谱计划”的线上活动。

她邀请了一百名来自不同地区的一线教师,提交他们近期处理过的真实课堂案例。

随后,这些案例被匿名处理,由AI算法和心理学专家组成的团队进行联合评分,最终生成了一张“共情行为热力图”。

图谱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热力图中颜色最深的、代表最有效干预的区域,并非位于“完全沉默”或“主动安慰”这两个极端,而是广泛分布在二者之间的广阔地带。

一次恰到好处的轻拍肩膀,带着掌心的温度;一句低声的“我在这儿”,语气轻柔如风;一个默许学生趴在桌上哭泣五分钟的眼神,目光温和却不回避——这些细微而温暖的举动,获得了最高的共情评分。

周敏将这张图谱公开发布,只配了一句话:“教育不是非黑即白,是——在无数个瞬间,选择最贴近心灵的方式。”

发布后的第二天,她收到了一位小学校长的私人信息,上面写着:“周老师,图谱我们看了,深受触动。我们错了,不是做得太少,是——想得太简单。”

当城市灯火渐次亮起,另一股暗流正在地下涌动。

陈志远所点燃的“夜话接龙”,已经演变成了燎原之火。

他追踪到,这个匿名的倾诉游戏已在十二个城市形成了跨群接力,参与者从最初的几十人,裂变至数万人。

聊天界面不断弹出新消息,文字滚动的速度几乎追不上心跳。

更让他惊喜的是,一些群里甚至自发建立了“情绪互助基金”,从每人每月捐十元开始,为那些在接龙中讲述了真实困境的人,提供小额的无息援助。

转账提示音清脆响起,像是黑暗中彼此确认存在的信号。

陈志远没有介入管理,更没有试图将这些基金收归己有。

他只是默默地将这些自组织的案例汇编成一本《民间疗愈手册》,通过他建立的读书会网络,秘密地传递开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的范本。

某个深夜,他的加密通讯器收到了一条新消息。

震动微弱,却像一道闪电劈开寂静。

北方某重工业城市的“接龙”群里,一位新加入的匿名用户,讲述了自己作为国企信访办主任,因坚持举报内部**而被彻底边缘化、甚至受到人身威胁的经历。

他的故事没有激起愤怒的声讨,只有长久的沉默和一句句“我们听着”——文字虽无声,却仿佛带着呼吸的温度,层层叠叠地包裹住那个孤独的灵魂。

第二天,陈志远从线人处得知,该市的纪委监委门口,堆满了雪片般的联名信,每一封信的内容都直指那家国企的**问题。

寄信人,正是那个“接龙”群里的每一个匿名成员。

陈志远独自站在深夜的江边,江风吹得他衣角猎猎作响,带着水汽的凉意渗入肌肤。

他望着对岸的万家灯火,仿佛能听到无数个声音在风中交汇,低语、哭泣、安慰、承诺……

他低声念着,像是在回答某个看不见的对手:“你们想锁住声音,可——当每个人都成了倾听者,牢笼就没了墙。”

他转身走向江边小屋。

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曾需要用肩膀撞才能打开。

今晚,他轻轻一推——门没推开,锁却自己松了。

就在这片由无数普通人构筑起的新生态蓬勃生长之时,远在京城的一间密室里,一场截然不同的风暴正在酝酿。

三年前,李默和那位在核心智库工作、身份极为敏感的老友曾在香山散步。

秋叶簌簌落地,那人问他:“如果你建了一个系统,它开始自己生长,你会害怕吗?”

李默当时笑答:“只要根扎得深,树越高,荫越广。”

此刻,那老友正坐在幽暗的房间里,指尖轻敲键盘,发出一条没头没尾的加密信息:

“你种下的那棵树,好像长得比你想象的要高。小心,别被它自己的影子遮住了。”

李默盯着这条信息,久久没有动。

这看似善意的提醒背后,隐藏着一股他无法估量的力量。

这股力量没有敌意,却带着审视与探究的目光,从遥远的云端之上,悄然投射到了他和他的团队身上。

棋盘,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已经悄然扩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