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52章 话没响,可墙角已爬满青苔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被抽干,只剩下规划组官员们脸上交替闪过的惊疑与凝重。

冷气嘶嘶地从空调出风口渗出,像某种压抑的呼吸,在寂静中拉长。

李默没有理会那些投向他的审视目光,只是不急不缓地将一张卫星夜景图投上幕布——投影仪发出轻微的嗡鸣,光束刺破昏暗,映出城市边缘那片被光明遗弃的黑暗。

图中,规划中的巨大商业园区灯火辉煌,霓虹与车流织成一片流动的星河;但在其边缘地带,大片宿舍区却沉浸在浓重的黑暗里,如同被光明遗忘的孤岛。

夜风穿过未封窗的楼道,发出低沉的呜咽,而远处工地上未熄的探照灯,像一只只疲惫的眼睛,冷冷注视着这片沉默的角落。

“各位领导,我们谈论商业体选址,看的是地段、人流、消费力。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支撑这一切的‘人’从哪里来,晚上又回到哪里去。”李默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像一枚钉子,精准地敲入在场每个人心中最紧绷的那根弦上,“新建园区,预计将吸纳超过三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白天是园区的建设者和运转者,晚上,就回到这些治安摄像头的末梢,甚至是盲区。”

他没有提一个字关于“系统”,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所有地方官员最头疼的问题——群体**件的隐患。

“语言不通,文化隔阂,诉求无门。当一个上千人的群体,他们的情绪无法被看见、被听见时,一点微不足道的摩擦,比如食堂的饭菜涨价五毛钱,都可能演变成一场无法收拾的风暴。”李默的手指在屏幕的黑暗区域上轻轻划过,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仿佛能感受到那片区域夜晚潮湿的墙皮和锈蚀的铁门,“我们需要一个预警机制,一个在矛盾激化前就释放压力的阀门。”

规划组组长眉头紧锁,沉声问道:“你的意思是,增加警力巡逻?”

“治标不治本。”李默摇头,“巡逻是被动防御,而我们需要的是主动感知。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可以称之为‘环境情绪监测方案’。”

他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细微的骚动——有人交头接耳,纸张翻动,皮鞋在地板上轻轻挪动。

“我们的方案很简单,不在任何地方安装摄像头或拾音器,不记录任何人的身份信息。”李默换上一张新的示意图,上面是几根造型简约的立柱,顶端亮着不同颜色的光,柔和却不容忽视,“就在工人宿舍区的公共区域,比如食堂门口、小广场上,设置这样的四色灯柱。蓝色代表平静,黄色代表困扰,红色代表愤怒,黑色代表绝望。任何员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走过去,匿名按一下,表达他当下的状态。后台系统只统计每种颜色的总数和变化趋势,形成一条情绪波动曲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这套系统没有任何文字标识,避免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它不追究‘谁’有问题,只关心‘有没有’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当代表愤怒的红灯在半小时内被按下一百次,系统会自动向园区管委会和安保部门发出预警。这不是为了抓人,而是提醒管理者,该去看看食堂发生了什么,或者是不是有工友的薪水被拖欠了。”

死寂。

长久的死寂之后,规划组组长第一个打破了沉默,他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一字一顿地问:“这个方案,能落地吗?”

“技术上毫无难度,成本甚至低于多安装二十个高清摄像头。”李默回答得斩钉截铁。

“好!”组长猛地一拍桌子,掌心与木面撞击的声响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这个方案,我们采纳了!就作为‘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试点项目来推!”

散会后,李默以完善方案需要参考历史规划为由,进入了管委会的档案室。

厚重的铁门“吱呀”一声合上,尘埃在斜射进来的阳光中缓缓飘浮,像时间的碎屑。

他翻阅着一张张泛黄的旧图纸,纸张脆薄,边缘微微卷曲,指尖划过时发出沙沙的轻响。

突然,他的指尖停在了一张用铅笔绘制的草图上。

图纸的角落,一行模糊的小字刺入他的眼帘——“青阳民工城原型规划(参考案例)”。

青阳……那个无数次在他们内部被提及,却又被刻意遗忘的名字。

那座传说中因为一次无法调和的劳资纠纷,最终被付之一炬的民工城。

原来,它并非凭空消失,它的规划图纸,竟被当做“参考案例”封存在这里,像一具制作精良的标本,警示着后来的规划者们。

李默凝视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布局,那些宿舍、食堂、广场的规划,与他刚刚提出的方案竟有种诡异的相似。

他缓缓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多年前那场大火的噼啪声,和无数被湮没的呐喊——热浪灼烧皮肤的痛感,焦糊气味钻入鼻腔,还有远处人群的哭喊,在耳膜上留下持续的震颤。

许久,他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原来我们,早就在系统里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苏晓芸正面临着另一场风暴。

社区里,“静言档案”引发的猜疑愈演愈烈,有人在业主群里公开质疑,担心那些被录下的声音会成为未来征信系统里的一道道罪证,让敢于抱怨的人寸步难行。

面对汹涌的舆论,苏晓芸没有一句解释,也没有暂停项目。

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发起“反向归档”行动。

她在社区广场上立起一块公告板,邀请所有居民自愿参与:录制一段你“最不想被别人听见的话”,可以是对生活的抱怨,对命运的诅咒,或是深藏心底的秘密。

所有录音将被封存在特制的玻璃时间胶囊中,深埋于广场中央的树下,并立碑为证,约定十年之后,再由全体居民共同决定是否开启。

行动第一天,应者寥寥,只有三个老人颤巍巍地前来。

在众人的围观下,苏晓芸拿起录音笔,亲自做了第一个示范。

她对着小小的收音孔,清晰地说道:“我曾怀疑过小周的死,是不是真的值得。”

话音落下,广场上一片死寂,连风都仿佛凝滞。

小周,是社区里那个为了救助落水儿童而牺牲的年轻人,是所有人心中的英雄。

苏晓芸的这句话,无疑是对一种神圣共识的亵渎。

但她只是平静地将录音笔放入玻璃胶囊,亲手旋紧了盖子,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发出轻微的“咔”声。

三天后,胶囊的正式封存仪式吸引了上百人围观。

人们窃窃私语,目光复杂。

这时,一个中年女人默默地从人群中走出。

她是社区里有名的“哑巴”,据说曾遭受多年家暴,即便离婚后也几乎不与人交流。

她接过录音笔,嘴唇翕动了许久,然后将录音笔投入了收集箱。

转身时,她面对众人,用沙哑却异常清晰的声音说:“有些话,说出来,是怕被人听见。可如果不说,就等于没发生过。如果未来,真的有人能听见,那今天,就不是白说。”

人群中爆发出久久不息的掌声,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拍打在每个人的耳膜上。

当晚,苏晓芸回到家,发现门缝里塞进一张小纸条,上面没有署名,只有一行字:“你让害怕的人,学会了不怕。”

而在南国深圳,林诗雨的“跨境劳工权益基金”正被一家外资监管机构揪住不放,称其为“披着慈善外衣的变相工会组织”,要求立刻停止。

会议室里,气氛剑拔弩张,空调冷风拂过脖颈,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

林诗雨没有争辩一个字关于“权利”和“工会”。

她微笑着将一份全新的计划书推到对方面前,标题是——“产能稳定指数保险”。

“各位,我们换个思路。”她说道,“贵方最关心的是投资回报率和生产线的稳定性,对吗?我这个保险产品,就是为稳定服务的。任何投保的企业,如果因为罢工、集体离职等劳工问题导致产能下降,保险公司将进行赔付。”

外资代表愣住了。

“当然,”林诗雨话锋一转,“赔付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就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建议响应机制’,并将其数据对我们开放。我们不关心员工建议了什么,只关心建议是否被响应。”

她随即联合三家急于改善劳工关系的港资工厂作为试点,将工人们过去用以表达不满的“敲击日志”——在特定时间有节奏地敲击机器或墙壁——巧妙地转化为“流程优化积分”。

任何被采纳的“敲击”节奏所代表的建议,都会变成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更高级的技能培训资源。

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

其中一家工厂的生产效率,在没有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提升了整整百分之二十二。

外资审计方在审查了令人震惊的数据后,主动联系林诗雨,要求将旗下所有在华工厂都接入这套“保险系统”。

签约当日,林诗雨站在后台的巨大数据屏前,看着实时滚动的匿名数据流。

突然,一条刚刚生成的新记录闪烁了一下,内容很简单:“今天提了建议,工头点头了。”

她伸出手指,轻轻敲了敲冰冷的屏幕,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不是我们在改变规则,”她轻声说,“是规则开始怕我们有用。”

湘西,某县城中学。

周敏的“情感认知课”依旧步履维艰,校方领导明确表示,可以试点,但绝不能出现课程表,更不能公开“谈情绪”。

周敏索性放弃了所有形式。

她不设课程,没有教材,只是在每天早读开始前,用教室里的旧音箱,播放五分钟的自然之声。

第一天是雨打芭蕉,水珠砸在叶片上的清脆噼啪声;第二天是溪流穿石,潺潺水声裹着碎石滚动;第三天是风过林梢,树叶沙沙作响,像无数低语在耳畔游走。

一周后,她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空白卡片,让他们写下“听到这些声音时,你想到了谁”。

卡片是匿名的。

回收后,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张张翻看。

纸张粗糙,字迹稚嫩,有的还带着泪痕晕染的墨迹。

结果让她心头一震——超过三分之一的卡片上,出现的不是同学或朋友,而是三个词:“妈妈”、“爸爸”、“我姐走了”。

她没有向任何人公开这些内容。

而是默默地将所有卡片一张张折成了纸鹤,用细线串起来,挂在了教室外的走廊屋檐下。

上百只承载着隐秘心事的纸鹤,随风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纸面摩擦声,像一群沉默的翅膀在低语。

十天后,一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男老师在晚饭后悄悄找到她,有些激动地说:“周老师,昨晚我查寝,路过你们班男生宿舍,听见两个孩子在被窝里没开灯,用手在床板上拍节奏说话。一个拍的节奏问‘你怕吗’,另一个回‘不怕了’。”

周敏抬起头,望向窗外那些在暮色中轻晃的纸鹤,低声道:“声音可以封,心不能锁。”

山坡上,陈志远见证着石阵的重生。

那些被清理过无数次的石头,如今再次围成一个圆,而且每天都在变化。

孩子们甚至自发形成了一套“发言轮值制”,每天由一个孩子负责重新摆放石块,代表今天的话题。

某个暴雨之夜,城管的车队再次亮着灯上了山。

雨点砸在车顶,噼啪作响,车灯划破雨幕,像探照的利剑。

但当他们抵达山顶时,所有人都停住了脚步。

石阵中央,不知被谁立起了一块残破石碑的复刻板,上面的字迹模糊,却依然可以辨认出那句古老的箴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带队的队长在雨中沉默了许久,雨水顺着帽檐滴落,打湿了他的肩章。

最终只是挥了挥手,低声命令:“收队,下山。”

第二天清晨,陈志远带着最后一袋石子登上山坡。

他看到,那块碑前,已经摆满了不知是谁放上的野花和新鲜的茶芽,露珠在花瓣上颤动,折射出晨光。

他没有再投下石子。

他从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那页无字的纸,平铺在石碑的表面。

然后,他端起一碗清水,缓缓地、均匀地淋在纸上。

奇迹发生了。

原本空白的纸面,竟慢慢浮现出无数淡淡的墨痕,像无数个名字,无数个笔画,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却又真实存在。

他闭上眼睛,良久,才用几不可闻的声音喃喃道:“你们删得掉碑,可删不掉影子。”

风从山谷间吹过,那张湿透的纸竟纹丝不动,碑前的野花也未曾摇曳。

只有满山的晨雾,如同无声的低语,在天地间低回不散。

半个月后,杭州。

国际会展中心内,一场汇集了国内外上百个连锁商业品牌的招商会正如火如荼。

李默坐在前排,神色平静地翻看着会议流程。

作为“智慧园区试点项目”的负责人,他即将上台。

他的目光落在流程单的下一项:“关于智慧园区环境情绪监测方案的补充说明”。

但他清楚,在台下那些资本代表精明锐利的眼睛里,这行字真正的名字,是“沉默反馈系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