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25章 吵完架的早晨,饭还是热的

他啃完最后一口冷馍,拍了拍手上的碎屑,起身离去,将那半块没舍得吃的馍掰得粉碎,轻轻撒在界石旁的石台上。

那动作,像一种无声的祭奠,又像一种默契的分享。

他想起很多年前,启航厂刚开工,大伙为了抢第一锅饭的荤油渣子差点打起来,也是骂着骂着,不知谁先把碗递给了旁边憋着眼泪的工友,然后,一双双粗糙的手就都默默端起了碗。

有些道理,不用教,饿狠了,吵累了,自然就懂了。

林诗雨在西南边陲一个偏远县城的档案馆里,指尖拂过一沓泛黄的卷宗。

阳光从高窗斜切进来,形成一道倾斜的光柱,灰尘在其中缓缓浮游,像被时间遗忘的微小生命。

纸页泛着陈旧的米黄色,边缘卷曲,触感脆而粗糙,稍一用力便会裂开细纹。

她翻动时,发出“沙——沙——”的轻响,如同枯叶在风中低语。

空气中弥漫着纸张霉变的微酸与樟脑丸刺鼻的清凉,混合成一种属于遗忘的独特气味。

她正在追查一笔民国时期的“修桥集资”款项的烂账,卷宗里村民的证词犬牙交错,互相指责,最终闹上法庭,却成了一桩悬案。

她本以为这只是又一例基层治理失败的标本,准备记录几笔就抽身离开。

就在她合上卷宗,准备去院里透口气时,却被窗外的景象吸引了。

法庭旧址外的空地上,几个七八岁的孩童正蹲在地上,用石子画着一个又一个圈,竟是在模拟一场“钱怎么算”的调解会。

蝉鸣在树梢上嘶鸣,热风裹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扮演着村长的角色,清了清嗓子,用稚嫩却故作威严的声音宣布开庭:“修桥的钱,到底该怎么出,现在开始说!”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场地上回荡,带着一种天真的庄重。

一个瘦高个男孩立刻举手,抢着发言:“桥是我们村的,当然该平摊!我家五口人,他家也是五口人,就该出一样的钱!”

话音未落,一个穿着花布裙子的小女孩立刻站起来反对:“不行!桥在村东头,我家在村西头,一年到头也走不了几回。凭什么跟你家走得多的出一样的钱?我奶奶说了,这叫不公平!应该谁走得少就少出,走得多人多出!”她的声音清亮,像山涧里的溪水撞在石头上。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几个住在村子边缘的孩子的赞同。

但那虎头虎脑的“村长”却皱起了眉头:“可是,我爷爷腿脚慢,他过一次桥要歇好几口气,走得比谁都久!按你这么说,他是不是该出最多的钱?”

场面一下子僵住了,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地面的土块,阳光照在他们汗湿的额头上,反射出细小的光点。

林诗雨在窗后看得津津有味,这群孩子遇到的困境,和卷宗里那些大人争执的焦点几乎一模一样。

就在这时,一个一直没说话,扎着羊角辫的女孩,从自己的小布兜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作业本,摊在地上。

“你们都别吵了,看我的!”她指着本子上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正”字说:“这是我妈让我记的。我家三天,过了七趟桥,去镇上赶集两趟,去外婆家一趟,我哥去山上砍柴四趟。你们看,不该按人头,也不该按走得久不久,就该按次数算!谁家过桥的次数多,谁就多出钱!”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道闪电劈开闷雷,瞬间点亮了所有人的脸。

孩子们围上来,膝盖压着滚烫的地面,争先恐后地报自家的过桥次数,声音此起彼伏,像一群归巢的鸟。

林诗雨甚至能听见铅笔在纸上划动的“沙沙”声,和孩子们兴奋的喘息。

一场看似无解的纠纷,竟被一本孩子的流水账给轻松化解了。

林诗雨没有走出去干预,她只是悄悄举起手机,将那份稚嫩却逻辑清晰的口述账本拍了下来。

当天下午,她将照片匿名寄给了省里的司法改革试点办公室。

邮件正文只有一句话:“来自基层的立法智慧。”

三个月后,该县正式推出“民生纠纷儿童听证旁听制度”试点方案,文件末尾的附注里写着一行小字:“该制度部分灵感,参考了某村儿童在游戏中的议事逻辑。”

林诗雨在内部刊物上读到这则新闻时,只是端起茶杯,望着窗外笑了笑,轻声自语:“我们这些大人在会议室里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地立法,却忘了,他们这些孩子,早就学会了怎么计算人心。”

几乎是遥相呼应,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当林诗雨寄出的照片正悄然改变一所学校的议事规则时,陈志远也在文史馆的尘埃中,拾起了一段被遗忘的呼喊。

那是一封已经发黄变脆、却没有贴邮票,也从未寄出的信。

信封上用钢笔写着收件人:“青阳市教育局”,寄信人则是“青阳一中高三(三)班全体同学”。

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指尖触到那薄如蝉翼的纸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书写者笔尖的颤抖。

墨迹虽淡,却依旧清晰,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少年特有的倔强与不甘。

信的内容,是对校方突然取消实行了三年的“学生议事日”制度的集体抗议。

语言还很稚嫩,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

最让陈志远动容的,是信的末尾,没有签名,却附了一张用圆规和直尺画得极为工整的手绘图:一圈由许多小石子组成的圆圈,圈里写着五个大字——“我们要说话”。

他凝视着那张图,良久无言。

那些石子,仿佛不是画上去的,而是一颗颗不甘沉默的心,在纸上排成阵列,等待回应。

他忽然想起,三天前,他在报纸角落读到一则新闻:某县试点“儿童听证旁听制度”。

他笑了。

原来,有些声音沉寂三十年,只是为了等一次回音。

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复印了一份,贴在了馆内“沉默年代”专题展区的墙上。

展览第一天,那封信的复印件前无人问津。

到了第七天,一群来参观的小学生却围住了那块展板。

他们对着那张手绘图指指点点,眼睛亮得像星星,然后竟掏出本子,一笔一划地临摹起那个由石子组成的圆圈。

那天傍晚,陈志远站在展厅门口,听见一个男孩小声对同伴说:“我们班也可以画个这样的圈。”

他没有回头。他知道,有些火种,只要被看见,就会自己烧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