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88章 没名字的站长

他眼中的怒火并未爆发,而是被他自己强行掐灭。

“传达我的命令。”李默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穿透了办公室的死寂,“全国三十七个‘共生站’,即刻起,统一摘牌。”

命令通过加密渠道,如一道惊雷般在启航集团内部炸响。

所有人都以为李默疯了,这个倾注了无数心血、刚刚看到一丝曙光的项目,他要亲手扼杀?

然而,后续的指令更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原址改设‘社区共议亭’,所有外派工作人员,取消一切工牌、职位标识,只佩戴一枚素铜徽章。”

那是一枚怎样的徽章?

正面光滑如镜,不刻一字,仿佛要抹去启航集团存在的一切痕迹;而背面,只深刻着四个字——你说的算。

这道命令,不是扼杀,而是彻底的放手。

是把刀柄,完全交到那些他们声称要服务的人手中。

命令下达的第一个清晨,彩云之南。

绣坊里最手巧的张大姐第一个发现了不对劲。

晨光斜照进院落,木门吱呀作响,她手中的银针在阳光下闪了一下,却迟迟没落进绣绷。

那块熟悉的、写着“共生站”的木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朴素的亭子,檐角挂着一块崭新的牌匾:“社区共议亭”。

木色未上漆,还带着山林的松香气息,触手微糙,却温润如老友的手掌。

她心里咯噔一下,丢下绣绷,脚步急促地穿过青石板小径,碎石硌着布鞋底,发出沙沙的轻响。

她慌张地找到了正在和孩子们玩耍的小周。

“小周!你们的牌子呢?牌子没了,你们……你们是不是也要走了?”张大姐的眼圈瞬间就红了,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像风掠过屋檐下的铜铃,细微却刺耳。

在她心里,共生站就是这群年轻人的代名词,是他们带来了新的销路和外面的世界。

小周看着她焦急的脸,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只是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一个孩子嘴角的泥点,触感微凉而黏腻。

她抬起头,阳光洒在她年轻的脸上,暖得像亭子边那排向日葵,金黄的花瓣在微风中簌簌轻颤,仿佛也在点头。

“张大姐,”她指了指亭子,声音轻得像风吹过竹林,“那块牌子,是我们写的;可这个亭子,是你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你说呢?”

一句话,如定海神针,瞬间抚平了张大姐心中的慌乱。

她愣住了,是啊,亭子是大家一起盖的,木料是山里砍的,瓦片是村里凑的……掌心还留着搬运木梁时磨出的老茧,耳边还回响着众人吆喝“一二三”的号子声。

原来,最重要的不是那块牌子,而是这个大家亲手建起的地方。

她看着小周胸前那枚没有任何标识的铜徽章,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若有所悟地笑了。

而千里之外的集团总部,周敏正面对另一场风暴。

她提交的方案大胆到近乎离经叛道——“无名站长”认证机制。

没有笔试,没有面试,没有履历审查。

唯一的标准,是社区成员的匿名投票。

一张白纸,一支笔,写下你最信任的那个人的名字,投入箱中即可。

任期只有半年,可以连任,但绝不能连选,必须间隔一届,以防形成固化的权力。

所有人都觉得这太儿戏了,社区治理怎么能像小孩子过家家?

第一个“小白鼠”社区的选举结果,让所有质疑者都闭上了嘴。

当选者,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聋哑妇女。

她不识字,不会说话,却是整个社区最受尊敬的人。

因为每一次议事,她都会带着自己那块巨大的绣布,用一针一线,将每个人的发言、每个决定,都用形象的图案绣下来。

谁家缺水,她就绣一口干涸的井;谁家孩子考了好成绩,她就绣一只飞翔的鸟。

每落一针前,她都会抬起眼,望向发言者,对方点头,她才下针。

旁人围拢过来,指指点点,确认图案无误,绣布才成为最终的“会议纪要”。

她的绣布,成了社区最生动、最准确的视觉档案。

孩子们亲切地称它为“会说话的布”,指尖抚过那些凸起的丝线,仿佛能听见大人们争论的声音,闻到议事那天灶台上飘来的米粥香气。

周敏亲自飞到那个山村,将这位无名站长的故事记录下来。

在返回后撰写的全新培训手册里,标题只有一句话:“站长不需要名字,需要被信任。”

如果说周敏的挑战在“人”,那么林诗雨面对的,就是“钱”的巨山。

财政审计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启航集团如此大规模、无明确盈利模式的投入,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一份措辞严厉的质询函摆在了她的面前。

林诗雨没有丝毫慌乱。

在决定命运的审计听证会上,她提交了一个全新的财务模型。

“从今天起,启航集团不再对‘共议亭’项目进行直接拨款。”她的话音一落,满座皆惊。

“我们将联合多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及个人捐赠渠道,共同设立一个‘共造信托基金’。”她打开投影,清晰的资金流向图展现在大屏幕上,“基金的资金来源有三部分:第一,入驻企业的社会责任配额;第二,面向全社会的个人微捐赠通道;第三,社区成员可通过参与公共事务积累‘共造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提名项目申请基金资助,由轮值委员会审议拨款。”

“那支出呢?谁来审批?还是你们启航说了算?”一位审计官尖锐地提问。

林诗雨微微一笑,按下了遥控器。

“不,我们说了不算。支出的审批权,由一个轮值委员会决定。委员会成员,从全国五大片区的社区中随机抽取,由他们联合审批每一笔资金的去向。”

她当庭进行了一次演示。

一笔来自内蒙古牧区,用于改造蒙古包、增加保暖设施的款项申请,出现在屏幕上。

最终的投票审批界面显示:投票通过。

而投下赞成票的五个人,身份分别是:三位来自该牧区的牧民,一位来自四川山区的支教老师,以及一位来自广东的社区医生。

五位投票者,无一人来自启航集团。

那一刻,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企业的慈善项目,而是一个正在自我生长、自我供血的庞大生态系统。

三个月后,小周在一次例行回访中,有了意外的发现。

在某个偏远村落,最初由她发起的“厨房茶话会”,已经在一个月前,自发演变成了“女性议事会”。

她悄悄地站在门外,听着里面热烈而有序的讨论——木桌碰撞声、茶杯轻放声、女人们压低却坚定的嗓音交织在一起,像一场低沉的合唱。

议题早已超越了家长里短和健康养生,扩展到了村里的土地重新分配、孩子们的教育资源整合这些过去只有村干部才有权决定的事情。

她没有进去,只是将一本崭新的、空白的记录册,轻轻放在了议事会的门口。

册面是粗麻布封面,指尖划过,粗糙而踏实。

半个月后,她再次回来。

那本记录册被翻开了许多页,扉页上,用一种朴拙而有力的笔迹写着一句话:“今天,我们自己决定了今年的种菜地。”墨迹未干,仿佛还带着书写时的体温。

小周用手机拍下这一页,直接发给了李默,只附上了一句话:“老板,她们不需要我们教怎么说话了。”

年终,国家民生创新大会。

林诗雨坐在台下,目光紧锁大屏幕。

一部名为《谁是站长》的短片开始播放。

画面里,无数个“共议亭”在晨光和暮色中交替出现。

亭子里,有教孩子们识字的退休老校长,指尖抚过泛黄的课本;有陪着骨折老人做复健的外卖小哥,汗水滴落在水泥地上,瞬间被吸干;有组织深夜读书会的便利店老板娘,台灯的光晕温柔地洒在诗集上;有调解邻里纠纷的家庭主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镜头扫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身份各异,年龄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无一人身穿工装,无一人佩戴工牌,无一人提及启航集团。

短片结尾,画面定格在一个空无一人的亭子上,一行字幕缓缓浮现:“这里没有站长,只有愿意留下来的人。”

林诗雨眼眶微热,耳边掌声如潮水般涌起,经久不息。

然而,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李默却在掌声最热烈的时候,已经起身,悄然离场。

他穿过喧闹的走廊,推开厚重的会议中心大门,冰冷的空气让他瞬间清醒。

也就在那一刻,他脑海中响起了久违的系统提示音。

【新主线任务:V1 - 万物共生,进度更新:31%】

【提示:当创造者隐去,创造才真正开始。】

李默深吸一口气,吐出的白雾消散在夜色中。

掌声、荣誉、报告,都已是身后事。

他的目光,穿透了城市的钢筋水泥,望向了遥远的西南方。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最早试点村的孩子们围坐在火塘边画画的样子——木桌斑驳,蜡笔短得几乎握不住,火光映在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上,噼啪作响的柴火声中,一个布依族的孩子正用尽所有颜色,在画纸上写下:“我们,自己来了。”

李默的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真正的笑意。

系统说得对,创造者必须隐去。

但一个好的园丁,在放手之后,总会想回去看看,他亲手种下的第一颗种子,到底长成了什么模样。

那片掌声,是为三十七个站点奏响的凯歌。

但他的心,却只牵挂着其中一个。

那个最初的,也是最脆弱的起点。

是时候了,该回去看看了。

他想。

看看那里的根,是否真的扎进了土壤深处,还是说,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早已悄然枯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