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76章 别让他们回头,路得一直往前铺

陈志远的声音透过电流,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激动,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李默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电流的嘶鸣在耳膜上划出细微的杂音,仿佛信号塔在风中颤抖,而那声音却如雷贯耳,震得他指尖发麻。

全国,两千八百万。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是两千八百万个背井离乡的灵魂,是两千八百万个在城市霓虹灯下找不到归属感的晚年。

李默闭了闭眼,眼前浮现出那些蜷缩在城中村出租屋里的身影——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坐在吱呀作响的塑料凳上,窗外是陌生城市的喧嚣车流,听不懂的方言在楼道里来回碰撞,像刀子一样割裂着他们的孤独。

他们像蒲公英一样,被子女的需求吹散到各个陌生的角落,唯一的任务,就是看护孙辈,为下一代的打拼扫清最后一点障碍。

他们的手粗糙皲裂,常年抱着孩子上下楼梯,指节因风湿微微变形;他们的耳朵渐渐听不清年轻人快节奏的对话,却能在孙子一声轻咳时惊醒。

他们是沉默的基石,却也是最脆弱的一环。

“我明白了。”李默的声音沉静如水,但指尖却在飞速跳动,敲击键盘的节奏像心跳加速的鼓点。

冷光从屏幕映上他的脸,映出眼底那一抹锐利的光。

他几乎是本能地调出了那个被他视为最高机密的【民生事件连锁反应预测模型】。

屏幕上,淡蓝色的数据流瀑布般倾泻而下,像一条冰冷而精密的银河。

李默的目光锐利如刀,在无数变量中精准地锁定了几个关键词:独居、慢性病、无紧急联系人、低社会支持——然后输入了一个最极端、也最可能发生的变量:“城市务工老人,独居状态,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猝死。”

回车。

模型瞬间被激活!

无数条红色的逻辑链条在屏幕上疯狂蔓延、交织、碰撞,发出低沉的电子嗡鸣,如同警报在耳边低吼。

最终汇聚成一条触目惊心的推演路径——

【变量输入:独居老人猝死】

【第一层反应:子代家庭因需处理后事、安抚情绪,短期内无法正常工作,经济压力陡增。】

【第二层反应:孙辈儿童失去唯一看护人,陷入“事实失管”状态。

若父母为双职工或996模式,儿童将面临独处、饮食无规律、无人接送等直接风险。】

【第三层反应:儿童失管,导致学业断崖式下滑,出现逃学、厌学现象。

长期缺乏有效沟通,极易引发自闭、焦虑等心理问题。】

【第四层反应:问题儿童进入青春期,心理问题演变为行为问题,被社会边缘化风险激增,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推演的尽头,是一个巨大的、闪烁着危险红光的词:社会风险**。

那红光映在李默瞳孔里,像一场无声的火灾正在蔓延。

陈志远那句“这批人倒下,就是下一代失学”的警告,在李默耳边无限放大,混着电流的杂音,像钟声一遍遍回荡。

不,远不止失学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代际崩塌的连锁反应,是一场无声的、正在酝酿的社会危机。

“啪!”

李默一掌拍在桌上,实木桌面震得水杯轻跳,水纹荡开一圈圈涟漪。

他的眼神中燃起一团前所未有的火焰,灼热而坚定。

“我们都错了。”他对着通讯器那头的陈志远,也像是对自己说,“养老,从来不是一个终点问题,它是一个起点!它连接着上一代的尊严和下一代的未来!现在,立刻执行b计划!”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斩钉截铁。

“把这两千八百万老人,也编进我们的网里!”

命令下达的瞬间,一张无形的大网,以李默为中心,迅速向全国铺开。

绍兴,柯桥,全国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也是一座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民工之城。

周敏的调研笔记已经写满了整整三大本,纸页边缘被手指摩挲得微微卷起,墨迹里夹杂着几滴不知何时落下的雨水。

她走访了数十个家庭,发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共性:那些白天带着孙子孙女在公园里追逐嬉笑的老人,一到晚上,就成了最孤独的囚徒。

他们听不懂本地的方言,融不进社区的广场舞,唯一的娱乐就是反复刷着那几个早已看腻的短视频,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像一层薄薄的霜。

“我血压高,头晕,不敢跟儿子说,怕他分心。”一位来自河南的张大爷搓着手,局促不安,指甲缝里还残留着面粉的痕迹,“去医院?一来一回折腾一天,孙子咋办?再说,挂号、缴费,那些机器我哪会用……”

这句话,像一根针,刺痛了周敏。

她记得那天傍晚,走出那间狭小出租屋时,巷子里飘来饭菜香,混着潮湿的霉味,她站在路灯下,突然觉得胸口发闷。

当天晚上,一个名为“银发课堂”的计划草案就出现在了她的电脑上。

计划的核心简单而大胆:由社区协理员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从视频通话到线上挂号;再由专业的幼教老师组织“祖孙共读会”,阅读内容不局限于课本,更包括“爷爷的打工故事会”“奶奶的家乡菜教学课”。

第一堂课上,当一位来自四川的奶奶,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给孩子们讲述她年轻时如何用背篓背着全家人的希望走出大山时,好几个孩子都听得入了迷。

教室里只有她沙哑却坚定的声音,窗外的蝉鸣渐渐安静下来。

课程结束,那位奶奶抓着周敏的手,眼眶通红,声音哽咽:“我……我以为我就是个没用的老太婆,只会做饭带娃。原来我讲的这些话,也能当课上啊……”

她的手冰凉而颤抖,却紧紧攥着周敏的袖口,像抓住了一根浮木。

与此同时,在深圳的办公室里,林诗雨正对着一群西装革履的药企代表,言辞犀利。

她设计的“双龄积分通兑”机制,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将老人和孩子的需求完美啮合。

“老人每参加一次我们组织的健康讲座或体检,就能获得10积分,这10积分,可以为他的孙子兑换一节书法课或一小时的篮球训练。反之,孩子每独立完成一次家庭作业,也能为爷爷奶奶兑换一次由专业人士提供的理疗服务。”

药企代表们对这个模式很感兴趣,但对林诗雨提出的药品集采价格和附加条款犹豫不决。

“林总,这个价格已经是我们的底线了。”

林诗雨笑了笑,将一份文件推到对方面前:“各位,我们不是一个普通的采购方,我们背后是千万个家庭。我们不仅要集采价,还要一个承诺:每售出一千盒老年人常备药,贵公司需向我们的服务平台,捐赠一小时的专业护工服务。”

“这……”

不等对方反驳,林诗雨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她补上了最关键的一句:“而且,所有提供服务的护工,必须经过我们的标准化培训并通过考核。这不是为了控制,是为了标准。我们要保证,送到每一位老人身边的,都是最专业、最温暖的服务。”

她说话时,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节奏沉稳,像在敲击一座天平的两端。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最终,药企代表签下了这份协议。

他们明白,自己签下的不只是一份合同,更是一张通往一个全新蓝海市场的门票。

而在东莞樟木头镇,一个被称为“小香港”的地方,小周的试点项目已经悄然运转了起来。

她将这个模式称为“代际照护小组”。

一个单元的构成简单有效:一名社区协理员作为枢纽,两名本地退休教师负责教学,三名父母在深圳务工的留守儿童,再加上五六位同样来自外地的带孙老人。

每天上午,老人们在活动室里学书法、练太极,毛笔在宣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孩子们则在隔壁教室上课,朗朗书声透过薄墙传来。

中午,所有人聚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百家饭”,饭菜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笑声在饭桌上回荡。

下午,孩子们继续上课,老人们则可以安心地午休或者去处理自己的私事。

变化在悄无声息中发生。

那些原本精神萎靡的老人,因为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一个个精神焕发,甚至开始主动组织起合唱团,歌声在午后阳光里飘荡。

而那些曾经顽劣散漫的孩子,因为有了规律的作息和“爷爷奶奶监督团”的陪伴,变得更加专注和遵守纪律。

一名来参观的资深社工看得目瞪口呆,拉着小周的手感叹:“你们……你们这不是在搞养老服务,你们这是在无中生有,重新建造一个社区啊!”

所有的信息流,最终都汇集到了李默这里。

他亲自飞抵武汉,考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龄共生站”的选址。

地点选在了一个巨大的城中村,这里是无数打工家庭的第一个落脚点。

然而,意外发生了。

就在签约前一天,原定租下的那栋三层小楼,墙上被画上了一个巨大的红色“拆”字。

油漆未干,刺鼻的气味在风中飘散。

房东摊着手,一脸无奈地退还了定金。

团队成员都有些沮丧,唯有李默异常平静。

他没有愤怒,也没有抱怨,只是盯着不远处一所挂着“晨光民办学校”牌子的学校,沉默了片刻。

阳光落在他肩上,微热。

然后,他转头对周敏说:“去联系一下那位校长。”

周敏一愣:“联系他做什么?”

李默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就问他,你们学校,缺不缺免费的课后托管老师?”

半小时后,周敏带来了消息:缺!

非常缺!

那些打工子弟放学后无处可去,是校长最头疼的问题。

“告诉他,”李默的眼中闪着光,“我们出人,他们出场地。这个托管班,我们不收一分钱,只有一个要求——课程的名字,必须叫‘祖孙学堂’。”

次日,晨光民办学校一间闲置的教室被收拾得焕然一新。

一块手写的“祖孙学堂”牌匾,被郑重地挂在了门上。

教室里,十几个孩子坐得笔直,跟着一位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齐声朗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和老人们布满皱纹的额头上,温暖而和谐。

粉笔灰在光柱中缓缓飘浮,像一场静谧的雪。

那一晚,李默的电脑屏幕上,沉寂许久的系统界面,突然爆发出柔和而璀璨的金光。

【主线任务4 - 4阶段性目标达成:让代际重新连接】

【系统奖励发放:跨龄需求匹配引擎(可根据录入的老人健康数据与儿童教育需求,自动生成最优照护方案组合)】

【系统提示:你正在尝试将断裂的时光,重新织成一张坚韧的网。】

几乎是同一时间,远在东莞的小周,收到了她手下一名协理员发来的微信。

信息很短,却让她瞬间红了眼眶。

“周姐,今天活动结束,有个爷爷悄悄拉住我,说他来东莞五年了,今天是第一次,觉得自己……还有用。”

一片欣欣向荣。

李默看着汇总来的报告,知道最艰难的一步已经迈出。

这个庞大的、无声的群体,终于开始被看见,被听见。

然而,就在他准备部署下一步计划时,手机响了。

是武汉那位民办学校的校长打来的,电话一接通,对方的声音就充满了压抑的焦虑和不安。

“李默同志,有件事……可能得跟您汇报一下。”校长在那头顿了顿,似乎在斟酌用词,“今天下午,学校来了几位‘客人’,他们拿着本子和笔,到处看到处问,最后问我,我们这个‘祖孙学堂’,是在哪个部门备过案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