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67章 现在轮到我们定规矩

邀请函静静地躺在桌上,那一行“社会组织代表”的字样,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深秋清晨的湖面,漾开一圈圈无声却锐利的涟漪。

阳光斜切过会议室的玻璃窗,在纸面上投下冷白的光斑,仿佛那几个字正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灼烧着。

“这还用想吗?李总,你必须亲自去!”一个项目经理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声响。

他的声音像烧红的铁条,带着灼热的激动,“这是在教育部大佬面前露脸的最好机会!我们做了这么多,总得让上面的人知道,领头人是谁!”他说话时,拳头紧握,指节泛白,袖口蹭到了桌沿的咖啡渍,留下一道模糊的印痕。

话音未落,资本对接的副总便冷冷开口,语调如金属般光滑而坚硬:“不妥。李总的身份太敏感,他一出面,别人首先看到的是启航资本的影子,会觉得我们商业目的性太强。”他轻轻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反着冷光,“不如让林总去,她代表资本方,名正言顺,又能以女性企业家的柔和形象,中和掉一些商业上的锐气。”

会议室里,争论声此起彼伏,像一场骤然掀起的风暴。

空调低沉的嗡鸣被吞没在话语的激流中,有人拍桌,有人蹙眉,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苦香与躁动的气息。

李默始终没有说话。

他靠在椅背上,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哒、哒、哒,节奏缓慢而规律,像远处山寺的钟声。

每一次触碰都带着微弱的震颤,仿佛在测试某种看不见的频率。

他的目光越过人群,穿透墙壁,落在某个遥远的坐标上:黄土高原的沟壑、风干的河床、一间低矮教室里漏光的屋顶。

突然,敲击声戛然而止。

“小周,把教师自治联盟的名单调出来。”

声音不大,却像一把刀劈开了喧嚣。

众人一怔,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连空调的嗡鸣都似乎低了几分。

周敏迅速操作笔记本,投影屏幕“唰”地亮起,一面巨大的墙被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照片填满——那些脸庞大多黝黑、粗糙,笑容拘谨,眼神却亮得惊人,像是从贫瘠土地里挣扎而出的野花。

李默站起身,皮鞋踩在地板上发出沉稳的回响。

他走到屏幕前,目光如鹰隼扫过一张张面孔,最终停在一个角落——一个皮肤黝黑、笑容有些拘谨的中年女人。

她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背景是黄土坡上的几间矮房。

“张素芬,甘肃,站点负责人。”他念出声,指尖轻轻点在她的照片上,动作近乎温柔,却像落下一记重锤,“让她去。”

死寂。

“李总……这……”最先提议李默出面的经理结巴起来,喉结上下滑动,“张老师……她,她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带着浓重的口音。这种场合,是不是太……”

“太真实了?”李默转过身,眼神锐利如刀锋,切割着每个人的侥幸与修饰,“我就是要让一个在山里教了十二年书,没拿过一天编制工资,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人去。我就是要让她去说真话,而不是派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去说一堆精心包装过的漂亮话。”

他的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像钉入木板的铁钉:“我们不是去邀功的,是去递刀子的。这把刀,必须从最真实、最疼痛的地方刺进去。”

没人再敢反驳。

窗外的风忽然卷起一片落叶,拍打在玻璃上,又悄然滑落。

那一夜,周敏的办公室灯火通明。

台灯的暖光洒在张素芬布满裂口的手上,她粗糙的指腹一遍遍摩挲着桌角,像是在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坐在北京的写字楼里。

周敏拉着她的手,一遍遍听她讲:“张老师,你忘掉这次是要去北京,忘掉下面坐着多大的领导。你就想,你是怎么用废旧轮胎垒成花坛,在里面种上土豆和白菜,教孩子们认识几何图形的?你就想,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寄回来的信,你是怎么带着孩子们逐字逐句地读,把它们变成最好的作文素材的?”

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她握紧张素芬的手,能感受到那掌心的老茧和微微的颤抖。

“记住,你不是去汇报工作的,你是去告诉他们,一个没有编制、差点被清退的乡村老师,是怎么靠着自己摸索的办法,把四十七个孩子,一个不少地送出那座大山的。”

出发前夜,张素芬坐在床边,手指一遍遍抚过那本已被翻得卷了边的《乡土化教学指南》。

纸页泛黄,边角起毛,书脊几乎要裂开。

她低头看着书里熟悉的案例——用苞米粒学算术,用山歌的调子记古诗,眼泪终于无声滑落,砸在书页上,发出轻微的“啪”声。

“这书上写的……哪里是方法,这写的……都是我们的命啊。”她的声音哽咽,带着西北的沙哑与湿润,像风吹过干涸的河床。

李默也没有闲着。

他授意周敏的团队,将共造集团过去三年在全国三百多个站点积累的“健康-教育联动”数据,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梳理。

他们筛选出五组最具冲击力和政策说服力的数据链条,制作成了简洁明了的动态图表。

第一组:寄生虫感染率从45%下降到3%后,当地小学的平均辍学率下降了整整七个百分点。

第二组:保证每个孩子每天一个鸡蛋、一盒牛奶后,六个月内,学生的平均体能测试成绩提升了15%,课堂专注时间延长了近十分钟。

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和一个可以被改变的未来。

李默亲自在图表的结尾,附上了一行醒目的大字,并让周敏打印出来,作为附件放在张素芬的发言材料后面。

那行字是:“这不是奇迹,是可复制的逻辑。”

与此同时,林诗雨已经提前抵达北京。

她没有去拜访任何部委领导,而是以一个投资人的身份,迅速联合了另外三家同样关注教育领域的中小企业,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教育平权倡议联盟”的民间组织。

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召开了一场小型但规格极高的媒体吹风会。

镁光灯闪烁如星河,快门声此起彼伏。

她站在聚光灯下,没有谈商业,没有谈回报,只讲了一个故事。

“当一个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孩子,因为一纸户口而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孩子是‘流动儿童’。但我想问,到底是谁在流动?是孩子,还是将他们排斥在外的冰冷制度?”

她顿了顿,声音沉静而有力,像一块石头投入深潭:“当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资格上学而流落在街头,这不叫逃学,这是我们的社会,在亲手抛弃他。”

第二天,这句话被数家官媒转载。

标题被不约而同地改成了四个字——《被忽视的课堂》。

舆论的潮水,开始朝着他们期望的方向涌动。

座谈会当天,张素芬穿着周敏为她准备的最得体的一身衣服,站在了那个她做梦都想不到能站上的发言席。

她的手紧紧攥着发言稿的边缘,指节发白,手心渗出细密的汗,把纸张边缘浸出一圈微黄的印渍。

声音因紧张而微微颤抖,却异常清晰,带着西北口音的尾音,像粗粝的砂纸擦过人心。

“我……我叫张素芬。我从来没想过,一个农村妇女,能有机会站在这里说话。”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她就用这样一句最朴实的话开了头。

她讲起了山里的风,呼啸着卷起黄沙拍打窗户;讲起了孩子们沾满泥巴的脚丫子,踩在教室地板上留下的一个个小印子;讲起了用轮胎种的菜,讲起了打工父母的家书,信纸被孩子们翻了又翻,边角都磨出了毛边。

她甚至讲到自己因为说不好普通话,差点被督学检查组清退的窘迫——说到这儿,她的声音低了下去,脸颊泛红,可全场却陷入更深的寂静。

她说完后,会场一片死寂。

没有立刻响起的礼节性掌声,只有空气凝滞的沉重。

终于,一位头发花白的教育领域老专家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他没有说话,只是用力地鼓掌,掌心拍击声清脆而坚定。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掌声由稀疏变得雷鸣般响亮,像春雷滚过干涸的大地。

老专家眼眶泛红,对着主席台的方向大声说:“他们提交的材料我看了!数据逻辑清晰,成果真实可信!这不是在搞什么锦上添花的教育实验,同志们,他们是在为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救急啊!”

散会后,被特邀列席的陈志远快步找到李默,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他带回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会议刚结束,部里就开了个碰头会,初步决定,要牵头成立一个‘流动儿童教育协同办公室’,专门解决这类系统性问题。首任主任的人选,正在紧急考察中。”

陈志远压低声音,凑到李默耳边,一字一句地说道:“而共造教育的联系方式,已经被放在了候选名单的第一行。”

几乎在同一时间,李默的脑海中,那久违的金色光芒最后一次剧烈闪烁,系统界面弹出了全新的篇章。

【主线任务4-1开启:让制度流动起来】

【任务奖励:政策模拟推演沙盘(可预演政策在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的落地效果及连锁反应)】

【任务提示:这一次,你不仅要适应规则,还要参与书写它。】

李默站在启航公司新总部的工地上,脚下是松软的泥土,鞋底沾着湿润的泥块。

远处,巨大的塔吊正缓缓吊起一截钢梁,金属摩擦声在风中回荡,像一首未完成的进行曲。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未封顶的建筑骨架下。

他望着那座正在拔地而起的建筑,又望向被晚霞染红的天际线,轻声说道:“风,终于吹到我们想要的方向了。”

胜利的喜悦如同醇酒,让人微醺。

然而,这片刻的宁静,很快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

夜幕已经降临,手机屏幕在昏暗的光线下亮起,来电显示上,跳动着两个字——陈志远。

李默看着那个名字,脸上的轻松神色缓缓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凝重。

风从工地吹过,卷起几片碎纸,掠过他的裤脚。

他知道,真正的牌局,现在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