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44章 规则还没立,人先喊出了名字

李默的手指在那叠复印件上轻轻敲击,纸张冰冷而粗糙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像一道微弱的电流,将一个残酷的现实刺入他的神经——扳倒一个赵副主任容易,但维系一个新生的默城,却难如登天。

窗外夜风穿过未关严的窗缝,发出细微的呜咽,仿佛在低语某种不可抗拒的命运。

这份证据是剑,也是悬在头顶的铡刀,一旦出鞘,必然引来更高层级的审视。

果然,省教育厅调研组的反馈报告,如同一盆冰水,精准地浇在了默城刚刚燃起的希望火苗上。

油灯的火苗被冷风一激,猛地晃动,映得墙上的人影扭曲如鬼魅。

报告的措辞滴水不漏:“青阳市城中村教育自救模式,具有探索价值,可在一定条件下推广。但,其治理主体模糊,权责不明,建议地方政府介入,予以规范指导。”

“规范指导”四个字,在李默眼中,无异于“收编”的体面说法。

一旦官方力量正式接管,默城现在的运行模式、工分体系、尤其是人心的凝聚力,都将被冲得七零八落,最终沦为一个毫无特色的普通社区,甚至可能因为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而被彻底瓦解。

危机感如芒在背,像一根细针扎在脊椎上,隐隐作痛。

李默立刻找到了正在统计新一批物资的林诗雨。

她的办公室里,算盘声清脆,每一颗珠子碰撞的“嗒、嗒”声,都像心跳般精准,记录着默城的生命线。

账本上墨迹未干,指尖划过纸面,留下细微的沙沙声。

“诗雨,停一下。”李默的声音异常严肃,低沉得几乎与夜风融为一体,“我们必须马上建立一套合法的议事机制,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规则。”

林诗雨抬起头,煤油灯的光晕在她镜片上跳跃,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我们不是有工分委员会吗?”

“不够。”李默摇头,目光锐利如鹰,声音压得更低,“那套规则,是我们内部的默契,但在外人看来,就是‘法外之地’。我需要一套规则,一套让他们那些官僚和法律专家,翻遍法条也挑不出半点毛病,但又完全看不懂我们核心逻辑的规则。”

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林诗雨蹙眉沉思,指尖无意识地在账本上划过,留下一道浅浅的折痕。

突然,她像是想起了什么,转身冲回自己的住处,脚步在楼道里回响。

从一个旧皮箱的夹层里,她翻出了一本大学时期的课堂笔记,封皮斑驳,边角卷起,赫然写着《罗伯特议事规则》。

灯下,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投在斑驳的墙上,像两棵在风中纠缠的树。

林诗雨的笔记密密麻麻,充满了各种注释和案例,纸页泛黄,散发着旧书特有的霉味与墨香。

她将西方的程序正义,与默城独有的工分体系巧妙地嫁接起来,一个全新的治理构想在草稿纸上逐渐成型。

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细密而坚定。

“有了!”林诗雨的眼睛亮得惊人,声音微微发颤,“我们称之为‘默城共造议事九条’。”

她逐条念出:“第一,任何议案,须有至少十户居民联署方可提交。第二,议案辩论,正反双方各有三轮发言机会,每轮限时五分钟。第三,表决权重,采用加权计算法,最终票数等于每户的‘当前可用工分’乘以‘家庭核心成员人数’……”

一条条规则被设计出来,既保证了参与的广泛性,又用工分体现了贡献度的价值,同时用复杂的程序构建起一道外人难以插手的壁垒。

重大事项,如土地规划、新成员接纳等,更需要经过三次公示,确保人人知晓。

李默听得连连点头,当林诗雨念完第八条时,他笑着补充道:“加上第九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所有议事决议,无论大小,必须有至少一名学堂的孩子代表列席旁听。”

林诗雨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孩子是未来,他们的在场,本身就是一种最强大的监督,提醒着每一个投票的大人,他们的决定,将塑造一个怎样的世界留给下一代。

首次议事会定在三天后,地点就在新建的社区大礼堂。

前一天晚上,苏晓芸带着几个积极的妇女,挨家挨户地敲门。

木门被敲响的“咚咚”声在巷子里此起彼伏,夹杂着低语和叹息。

“张大娘,明天不是去开会,”她对着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语气恳切,手心还残留着冷风的凉意,“是去拿回咱们自己的说话权。以前,什么事都是村干部一句话说了算,咱们屁都不敢放一个。现在,默城的事,咱们自己说了算!”

有人嘀咕:“我们这些老百姓,说了能管什么用?”

苏晓芸没有争辩,而是拿出手机,翻出那篇被无数人转发的《默城生存实录》。

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像一束微弱的希望。

“还记得这个吗?上次,我们三百户人家一起写日记,把我们的苦告诉了外面的人,救了默城。这一次,我们三百户人家一起投票,就能建好我们自己的新家!”

她的话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热情。

人群中,一直沉默寡言的小芳,那个曾因丈夫赌博而几乎家破人亡的女人,主动站了出来:“我……我来当记录员。我以前在厂里做过统计。”她还用自己最宝贝的缝纫机,连夜将一个废弃的铁皮箱改造成了一个简易的投票箱,金属的冷硬触感被红漆覆盖,上面用红漆写着“默城公决”四个大字,笔画粗犷而有力。

箱子的锁芯,她巧妙地藏在了自家厨房锅盖下的一个暗格里——当年,她就是把家里的工分账本藏在那里,才没被丈夫偷走换成赌资。

议事会当天,礼堂里座无虚席。

空气闷热,混杂着汗味、旧木头的气息和煤油灯燃烧的焦味。

高处的灯泡忽明忽暗,投下斑驳的光影。

人们交头接耳,低语声如潮水般起伏。

第一个议案,就如同一颗炸雷,瞬间引爆了全场——关于是否同意接收一批因工厂倒闭而被辞退的纺织厂女工,入驻默城新区。

“不行!绝对不行!”一个尖利的声音响起,是马金花的侄子,马三。

他声音刺耳,像铁片刮过玻璃。

“我们默城的地盘就这么大,凭什么给外人住?我们本地人还没分够呢!”他身边几个旧日的“积极分子”立刻跟着起哄,煽动着“本地人优先”的论调。

“放你娘的屁!”一声怒吼,大川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木桌发出“砰”的巨响,震得茶杯跳起。

他那魁梧的身躯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压迫感,“我老婆就是外地人!当初我穷得叮当响,是她跟着我吃苦过来的!今天谁要是敢说把外地人赶走,先从我大川的身上踩过去!”

会场顿时乱成一团,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激烈碰撞,像两股激流交汇。

李默坐在主席台的侧面,一言不发,只是对临时主持人张有才点了点头。

张有才深吸一口气,敲响了桌上的小铜锣——“当”的一声清脆,如钟鸣般穿透喧嚣。

“肃静!按照‘共造议事九条’第二条,现在进入辩论环节。反方先发言!”

马三等人虽然不忿,但看着周围几百双眼睛,也不敢再撒泼。

在规则的约束下,双方唇枪舌剑,从资源分配的现实困难,到接纳新成员能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再到默城“不问出处”的立城之本,所有观点都被摆在了台面上。

三轮辩论结束,张有才宣布:“进入匿名投票环节!”

小芳抱着那个自制的投票箱,在人群中穿梭。

铁皮箱沉甸甸的,边缘还带着未打磨的毛刺,刮得她手臂微微发痒。

每一户的代表,都将一张折叠好的纸条,郑重地投了进去。

纸条落入箱中的“沙”声,轻得几乎听不见,却像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

那不是一张简单的纸,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权力。

唱票的过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笔尖在黑板上划出的“吱呀”声格外清晰。

“支持!”

“反对。”

最终结果在黑板上揭晓:支持票,占总加权票数的百分之七十八!

巨大的欢呼声冲破了礼堂的屋顶,夹杂着掌声、跺脚声,甚至有人激动地落泪。

马三一伙人面如死灰,在众人的注视下,灰溜溜地缩到了角落。

李默缓缓站起身,走到台前,声音清晰而有力:“我宣布,议案通过。从今天起,默城,不问你的出身来历,只问你是否愿意用双手劳动,建设我们的家园!”

掌声雷动,像潮水般席卷整个空间。

全程,被李默特意邀请来观摩的张有才,手中的笔几乎没有停过。

纸页被写得密密麻麻,墨迹未干,散发出淡淡的油墨味。

会后,他找到李默,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惑:“李默同志,这套规则很好,但万一……我是说万一,投票输了的一方,不认这个结果,聚众闹事怎么办?”

李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他走到了学堂外的墙边。

墙上,是孩子们刚刚完成的一幅巨大的壁画:三百多个颜色各异的小手印,紧紧地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圆圈的中央,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三个大字——“我们的城”。

颜料还未完全干透,空气中飘着淡淡的丙烯气味。

“张大哥,”李默指着那幅画,轻声说,“制度是骨架,人心才是血肉。你今天带回武汉的,不应该只是这个记录本,而是这股气。当每个人都相信,这个城是‘我们’的,而不是‘我’的,就不会有人愿意亲手毁掉它。”

张有才愣愣地看着那幅画,看着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手印,心中豁然开朗。

当晚,他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以前在单位,我总以为管理就是管人,是上级管下级。今天我才明白,真正的管理,是创造一种机制,让人们自己管理自己。”

几乎在同一时间,李默的脑海里,那道熟悉的金光微微一闪。

【主线任务3-6:奠定基石。进度:76%】

【系统提示:当一个普通人,第一次学会如何投出自己的一票时,变革才算真正开始。】

深夜,万籁俱寂。

李默亲手将那“共造议事九条”一笔一划地刻在一块厚实的木匾上,刻刀划过木纹,发出“沙沙”的轻响,木屑纷飞,空气中弥漫着新木的清香。

他将木匾悬挂在了社区礼堂最中央的位置。

木头独有的香气,与新生的规则一道,弥漫在空气里。

林诗雨站在他身边,轻声问:“稳住了内部,下一步……我们怎么走?”

李默的目光穿过窗户,望向遥远的南方,那个中国经济最活跃、竞争也最残酷的珠三角方向。

他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

“下一步?去深圳,让那位恒瑞资本的陈总看一看,什么才叫做‘人民的企业’。”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恒瑞资本的总部顶层办公室里。

陈志远刚刚读完助理呈送上来的,《南方周报》深度报道的全文——《油灯下的课堂:一座城中村的教育自救之路》。

他沉默了许久,缓缓伸手,解下了那条价值不菲的爱马仕领带,随手扔在桌上,丝绸滑落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对身边的助理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把恒瑞集团的LoGo,从那个‘城中村改造样板项目’的方案首页上,给我撤了。”

就在陈志远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李默眼前的系统界面,毫无征兆地再次亮起。

这一次,不再是任务提示,而是一张从未见过的,覆盖了整个青阳市乃至周边区域的动态地图,在李默的视野中缓缓铺开。

地图上,无数光点明灭不定,其中几个区域,更是呈现出刺眼的深红色,仿佛在流血。

一行全新的文字,在地图上方浮现。

李默的瞳孔骤然收缩,死死地盯住了那张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