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200章 人看不见根的时候,树才长得最疯

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湿气,吹得破旧的木窗吱呀作响,像是在为屋内的争吵伴奏。

李默蹲在窗外黑暗的角落里,将最后一口烤地瓜塞进嘴里,温热的甜糯瞬间驱散了些许凉意。

屋里,一盏昏黄的煤油灯照亮了七八张黝黑粗糙的脸。

他们是附近渔村的退伍老兵和渔民,围着一张破木桌,正在进行所谓的“海风夜谈会”。

桌子中央放着一个粗糙的竹筒,里面插着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签。

“我抽到了!我先说!”一个独臂的汉子猛地抽出最长的一根签,铜钟般的嗓门在小屋里回荡,“我不同意!什么狗屁渔船联防队,收保护费?跟海匪有什么区别!”

他一巴掌拍在桌上,震得煤油灯的火苗剧烈跳动:“这不就是当年‘流动倾听车’那一套!换个马甲,还想来咱们头上作威作福?”

李默的咀嚼动作微微一顿。

流动倾听车……一个尘封了快二十年的名词,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猝不及防地捅开了记忆的锁。

“老周,你别激动。”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渔民慢悠悠地开了口,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海浪般的沉稳,“啥车不车的,咱也不懂。咱就是觉得——闷头干活不如把话说开。海匪年年来,渔政的人影都见不着,我们自己拧成一股绳,出钱出力,总得有个章程。这钱是叫保护费还是叫联防基金,不就是个名头?关键是,这钱怎么收,怎么花,得咱们自己说了算!”

“说得轻巧!谁来监督?最后还不是进了几个领头人的腰包!”独臂汉子依旧愤愤不平。

争吵声此起彼伏,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在灯火下或涨红,或凝重。

他们争论的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只是关乎自己身家性命的生存法则。

李默静静地听着,像一块融入夜色的礁石。

他看到那个沉稳的老渔民,不急不躁地引导着话题,让每个人都把心里的疙瘩说出来。

没有决议,没有强迫,只有倾听和辩驳。

窗内的争论还在继续,窗外的李默却站起了身。

他将剩下半块还带着余温的烤地瓜,轻轻放在了窗台上。

那是一个无声的致意,一份对这些在黑暗中自发寻找光亮的人的敬意。

凌晨,当第一缕熹微的晨光刺破海雾时,李默的身影已消失在渔村的尽头。

三日后,老渔民在清扫小屋时,发现了窗台上那半块已经风干的地瓜。

他愣了一下,随即注意到窗台下,一张被石块压住的牛皮纸。

展开一看,竟是一幅手绘的地图,用炭笔清晰地标注了从这里向南延伸的海岸线上,十七个同样偏僻、尚未建立起类似“夜谈会”的村落。

每一个村落旁,都画着一个简单的符号:一堆篝火。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都市里,苏晓芸正面临着一场截然不同的交锋。

“苏老师,我理解您的原则,但这……这真的很难办。”公益基金会的编辑小王指着一叠打印稿,面露难色,“基金会要出版这本《基层沟通案例集》,是为了树立标杆,需要有说服力的声音。您提交的这些……主角全是清洁工、菜贩、护工,连个社区主任都没有,这让我们怎么向上头交代?缺乏‘权威背书’啊!”

苏晓芸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眼皮都未曾抬一下:“如果非得有名人才算数,那这些声音就不该被听见。”

她的声音很轻,却让小王感到一阵莫名的压力。

他知道,这位业界闻名的“记录者”从不提供任何第一人称材料,她像个幽灵,只留下结果,从不显露过程。

这次,她交来的是一组匿名录音的整理稿,记录了城市毛细血管里最微不足道的冲突与和解。

最终,基金会还是硬着头皮出版了。

成书后,其中一篇名为《菜市场里的调解会》的稿子,因为内容过于生动鲜活,竟被某市信访局的工作人员自发影印,打算作为内部参考。

谁知在分发时,实习生忙中出错,将标签贴混,赫然印上了“上级指定读本”的字样。

这份带着“权威”光环的误读,竟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

半个月内,该市自下而上地推动设立了数十个“摊主议事角”,让那些平日里为了几毛钱争得面红耳赤的小商贩,第一次有了坐下来平等对话的平台。

苏晓芸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当误解也能促成改变,说明土壤已经肥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西北的草原深处,林诗雨正裹着羊皮袄,躲在一顶帐篷后,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一场别开生面的“选举”。

几十个牧民围成一圈,用大小不一的牛粪块,投票决定下一季度的草场轮休顺序。

账本是一张完整的羊皮,监督员则由部落里最贪玩、最藏不住事的少年轮流担任,因为大家都相信,谎言在他嘴里过不了夜。

一名从省城来的干部满脸惊奇,试图将这个牧民自发组建的“草场共管会”纳入官方的“生态共益示范区”,并许诺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牧民的头领,一个脸膛被风沙刻满沟壑的老人,当场就拒绝了,语气平静而坚定:“我们不示范,我们只是想过明白日子。”

夜幕降临,林诗雨在自己的帐篷里,借着微弱的电灯光,将白天的观察和数据整理成一篇名为《非正式治理的韧性模型》的报告。

她熟练地登录一个加密端口,将其上传到了一个早已废弃的“共益资本遗留数据库”中。

系统冰冷地自动将其归类为“边缘观察报告”,访问量显示为零。

她毫不在意,关掉电脑,钻进了温暖的睡袋。

而在更遥远的新疆,退休教师周敏收到了一封信。

信是从她曾经支教过的边疆小学寄来的,里面附着一沓厚厚的学生作文复印件,主题是“我最不敢说的话”。

一个维吾尔族少年写道:“我想学好汉语,去看看电视里的大城市,但怕爸爸妈妈说我忘本。”

一个汉族女孩写道:“我觉得村长分发救济粮的时候偏心,可我不敢说,怕他给我家小鞋穿。”

信的末尾,年轻的支教老师写道:“周老师,这里没有合适的教材,我们就照您当年在课堂上提倡的‘沉默写作’的意思办了。孩子们写出来的东西,我们看着心疼,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敏摩挲着那些稚嫩的笔迹,眼眶有些湿润。

她将作文仔仔细细复印了十份,寄给了当年一同参与“课桌视角摄影展”的几个老同事,并在信里附了一句短语:“你看,光会自己找路。”

一周后,其中一位已经成为某教育杂志主编的老同事,发起了一项名为“跨省书信桥”的公益活动,旨在连接二十所不同地域的乡村中学,让那些“不敢说的话”,能够被远方的同龄人听见。

初秋的午后,陈志远路过县城图书馆,脚步忽然停住了。

他看到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正鬼鬼祟祟地往《地方志编纂规范》的书架缝隙里,塞着几本自制的小册子。

他走过去,随手抽出一本。

封面是用硬纸板做的,上面用马克笔歪歪扭扭地写着——《青阳没写进县志的事》。

他翻开一页,一段文字赫然映入眼帘:“1997年,镇上来了一个奇怪的厨子。他不怎么会做菜,却总喜欢在饭后问我们一个问题——你家最不敢说的话是什么?”

陈志远的手指微微颤抖,他驻足良久,终究没有上前与那些少年相认。

当他走出图书馆时,管理员气喘吁吁地追了出来,递给他一张小纸条:“有个学生让我交给您,他说,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李默这个人,他应该不希望我们记住他。”

陈志远接过纸条,小心翼翼地将其折好,放进一个随身携带的蜂蜡小盒里,与里面那枚褪色的徽章放在一起。

他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是啊,现在,连传说都该自己长脚了。”

就在这时,他口袋里那部早已被淘汰、只用来接收特殊信号的老式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屏幕亮起,一条来自那个废弃服务器的加密日志,如幽灵般浮现:

【光开始自己走——请成为影子的土壤。】

陈志远瞳孔骤然一缩。

他抬起头,望向南方,目光仿佛穿透了千山万水。

新的指令来了。

不是给他的,也不是给李默的,而是给所有人的。

他深吸一口气,拨出了一个许久未曾动用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瞬间,他只说了一句话,声音沉稳而有力:

“准备一下,南边有块地,要起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