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78章 刀还没举,鞘已裂了口

寒意,从那张A4纸的边缘沁入指尖,像一缕细针般的冷气顺着指骨攀爬,渗进血脉。

李默的办公室里,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微弱的送风声——那是一种低频的、几乎被意识忽略的嗡鸣,此刻却清晰得如同耳道内壁的震颤。

窗外,冬日的阳光惨白地洒在玻璃幕墙上,映出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也照见函件上那枚鲜红的印章,如同刚从火中取出的烙铁,灼得人瞳孔收缩。

桌上摊开的,是一份来自部级单位的正式合作函。

纸张挺括,边缘微微反光,触感冰冷而权威。

函件措辞恳切,提议将“共益指数”全面纳入即将推行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估体系”,并许诺一笔天文数字般的专项资金支持。

最近三个月,“共益指数”在六个试点城市的表现持续优于传统Gdp导向的评估模型,甚至被某省发改委作为内部参考上报中央——李默知道,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初创公司创始人欣喜若狂的橄榄枝,但李默的眼神却比窗外的冬日还要冷冽。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实木桌面,每一次轻叩都带着金属般的冷感,节奏稳定,像在倒数某种不可逆的进程。

目光最终落在函件末尾那个并不起眼的牵头人签名上——王志和。

三年前,正是这位身居高位的领导,在一份内部参阅上用红笔重重批示了八个字:“防止民间话语失控”。

那份参阅的核心议题,就是李默他们最初构建的“共益指数”雏形。

他们来了。带着蜜糖,也带着锁链。

李默没有立刻回复,甚至没有流露出半分情绪。

他只是拿起内线电话,声音平静无波:“通知所有核心成员,半小时后,最高级别紧急会议。”

半小时后,会议室的气氛凝重如铁。

空气仿佛被抽走了湿度,呼吸间带着干涩的摩擦感。

灯光惨白,映在每个人脸上,像覆了一层霜。

李默将那份合作函的复印件推到桌子中央,开门见山:“对方想收编我们。现在,我需要你们列出‘共益指数’绝对不可交易的五条底线。”

没有讨论,没有犹豫——这不是第一次。

过去两年里,他们在无数个深夜的会议室里反复推演过“被收编”的情景,每一次都以这五条为锚点。

那些争论、妥协、愤怒与坚守,早已刻进骨血。

“第一,数据主权必须归于基层!”张工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开口,声音低沉却有力,“每一条信息都来自社区,所有权就必须属于社区,我们只是代管和分析!”这句话他曾在一个暴雨夜写进辞职信草稿,最终没寄出,却成了他每日晨会的第一句誓言。

“第二,算法必须公开可审计!”技术总监陈澜指尖敲击桌面,发出清脆的“哒哒”声,“黑箱操作,就是权力寻租的温床!我们要的不是信任,是可验证的透明。”

“第三,绝对禁止将指数用于任何形式的个体监控和信用评级!”苏晓芸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坚定,“我们的目标是评估公共服务,不是审判个人!否则,我们和那些用数据贴标签的系统,有什么区别?”

“第四,必须保留自由退出机制!”林诗雨补充,指尖划过纸面,留下细微的沙沙声,“任何参与方,无论大小,都有权在任何时候无条件退出,并带走自己的数据——这是尊严的底线。”

“第五,”周敏缓缓开口,声音轻却穿透全场,“所有重大决策过程,尤其是与政府合作的规则修订,必须全程透明,向所有参与的社区和组织公开!否则,共识只是幌子。”

五条底线,字字铿锵,像是五根钢钉,钉入了这家年轻公司的基石。

会议室里,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李默点了点头,眼神中终于有了一丝温度,像冰层下悄然涌动的暖流。

他环视着这些与他并肩作战的伙伴,一字一顿地说道:“很好。”

三日后,一份回函从李默的办公室寄出。

没有热情洋溢的感谢,没有卑躬屈膝的迎合,只有一份简洁到近乎傲慢的协议草案,附上了刚刚确立的“五条底线”。

函件的结尾只有一句话:“欢迎使用,但——请先签署协议。”

助理小张在寄出信函后,脸色煞白,声音都在发抖:“李总,这……这不等于让上面给我们立字据画押吗?他们会觉得我们在挑衅!”

李默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川流不息的城市。

远方的天空灰蒙蒙的,像是压着一块巨大的铅板,空气沉闷,仿佛连风都凝滞了。

玻璃的凉意透过掌心传来,他却没有收回手。

他淡淡地开口,声音仿佛不是对自己,而是对这座城市说的:“他们想用资金和权力来买我们的标准,可标准从来不是可以摆上货架的商品。”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如海:“是骨。”

就在李默将那份签署着“五条底线”的回函亲手交予快递员的同一时刻,苏晓芸正站在服务器控制台前,指尖悬停在“原始音频上线”的确认键上。

千里之外,林诗雨按下发送键,加密邮件如夜羽般滑入三位企业家的收件箱。

三天后,其中一家企业的法务总监秘密联系了她,确认信息真实性后,才敢联合其他两家发起质询。

而在师范大学的讲台上,周敏播放完那段野花视频,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灵魂裂开的声音。

他们没有开会,没有联络,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把真实,还给真实。

火种,不必同炉而燃。

只要方向一致,每一簇微光,都在照亮同一条通往春天的暗道。

而在遥远的东北,冰封的黑土地上,陈志远刚刚收到来自“青阳”的加密指令:启动“根系计划”的第二阶段——“火种行动”。

“青阳”,这个横跨十余城市的民间协作网络,正是由李默团队三年前播下的理念种子悄然生长而成。

首期培训班设在一座废弃的工人俱乐部地下室里。

寒风从墙缝钻入,吹得蜡烛火焰摇曳不定,光影在墙上投下跳动的人形,像远古的图腾。

学员们是下岗工人、失意的个体户、对未来感到绝望的年轻人。

结业的那个雪夜,地下室里没有电,只点着几根蜡烛。

蜡油滴落在砖地上,凝成暗红的泪痕。

一名满脸沧桑的老工人,代表所有人问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陈老师,我们信你。可万一哪天,你们也撤了,或者……你们也扛不住了,我们这些人,该怎么办?”

陈志远没有回答。

他沉默地拿起最后一支崭新的蜡烛,用火柴点燃——那“嚓”的一声,清脆得像一道判决。

然后,他稳稳地将它放入学员们用碎砖块围成的石圈中央。

烛光摇曳,映着一张张沟壑纵横、却又无比坚毅的脸。

“火,从来不怕小。”陈志远的声音沙哑而有力,“怕的是,再没有人敢去点燃它。从今天起,你们,就是火种。”

没有人再说话。

一只布满老茧的手,默默地伸出,覆盖在石圈之上。

紧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所有人的手,在温暖的烛光上方,紧紧叠在一起。

皮肤的粗糙、关节的凸起、掌心的裂口,都在这一刻被烛光镀上金色。

窗外,大雪无声地覆盖了一切。

而在这片冰冷的土地之下,已有春雷,开始隐秘地滚动。

李默回到办公室,拉开了所有的窗帘,让冬日稀薄的阳光,尽可能多地洒进来。

他泡了一杯热茶,瓷杯的温热透过掌心,驱散了指尖残留的寒意。

茶烟袅袅升起,在光柱中盘旋,像一缕未落定的思绪。

手机安静地躺在桌上,像一枚尚未引爆的定时装置。

那封信,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

他并不关心石子本身是被接住还是被击碎,他真正在意的,是那必然会荡开的、一圈圈无法平息的涟漪——

和涟漪尽头,那一双双正在睁开的眼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