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73章 火刚压住,灰却自己烧了起来

青阳市,一间没有挂牌的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墙壁上的挂钟指针缓慢爬行,发出细微的“咔哒”声,像在倒数某种不可逆的进程。

冷气开得太足,李默的指尖触到投影仪支架时,金属的寒意顺着指腹蔓延上来,他却纹丝未动。

他站在投影屏幕前,身后是密密麻麻的全国地图,三百个毫不起眼的光点在暗色背景上微微闪烁,如同夜空中将熄未熄的星火。

屏幕的冷光映在他脸上,勾出一道冷峻的轮廓。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颗铆钉,砸进在场每一个核心成员的心里,带着金属撞击的余震。

“从今天起,‘根系计划’进入第二阶段。”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如刀,扫过每一张绷紧的脸。

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笔,有人喉结微动,会议室里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我们不再谋求与任何地方部门的官方合作。那些繁琐的流程、虚与委蛇的会议,都将成为过去。”他的指尖划过屏幕上那些光点,动作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共益联盟将直接向这三百个县级社区,派驻我们的‘自治协调员’。”

台下响起一阵压抑的抽气声,像风掠过枯草。

每一位协调员,都将携带一台轻量化数据终端和一套本地化建模工具。

我们的情绪反馈系统,将不再依赖中心服务器的统一调度,而是实现真正的分布式运行。

每一根“根系”,都是一个独立的神经末梢,既能感知,也能思考。

他亲自审定了首批派驻人员的名单。

没有名校精英,没有履历光鲜的政商人士。

他们是常年奔波于邻里纠纷、却始终无法晋升的基层社工;是桃李满天下、却因不愿迎合考评标准而提前退休的老教师;是怀揣着一腔热血回到家乡,却在僵化的人情社会里处处碰壁的返乡青年。

一群被体制定义为“失败者”和“边缘人”的队伍,如今却成了李默手中最锋利的矛。

当夜,李默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巨大的电子地图占据了整面墙壁。

屏幕的微光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像一片沉默的森林。

绝大多数光点依旧是代表离线的灰色,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片沉寂的灰色之下,正涌动着怎样的力量。

凌晨两点十三分。

地图西北角,一个位于陕南山区的灰色光点,毫无征兆地,闪烁了一下,随即转为柔和而坚定的绿色。

那一瞬,李默听见自己心跳漏了一拍。

第一条加密数据流,如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汇入后台。

它不包含任何宏大的叙事,只有一段段被精准脱敏的方言录音:关于农作物价格的抱怨,对村干部不作为的愤怒,孩子们上学难的焦虑,以及邻里间分享一碗腊肉的淳朴喜悦。

耳机里,一个老人用沙哑的嗓音说:“今年苞谷卖不上价,娃儿在城里读书,学费……难。”背景是风吹过玉米地的窸窣声,还有远处狗吠。

另一段录音中,两个孩子在村口嬉笑:“老师说,以后每周都能说心里话!”笑声清亮,像山涧的水撞在石头上。

这些声音,真实、粗糙,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辛酸。

李默的指尖轻轻抚过耳机边缘,触感微凉。

他没有笑,只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胸腔里积压已久的闷痛终于得以释放。

屏幕的微光勾勒出他坚毅的侧脸,他低声自语,像是在对某个看不见的对手宣告:

“他们以为收编了平台,就能堵住我们的耳朵,蒙上我们的眼睛。可他们忘了——我们早已把种子,埋进了最深的土里。”

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间数据中心,苏晓芸的眉头紧紧锁起。

空调低鸣,机柜风扇持续运转,发出稳定的嗡鸣,像某种蛰伏的野兽在呼吸。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节奏越来越快。

一道刺目的红色警报,在她的监控界面上疯狂跳动。

系统提示:黔东南某国家级贫困县的“幸福指数”,连续三周呈几何级数飙升,其增长曲线的陡峭程度,已经超越了国内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地区。

这绝不可能。

她眼神一凛,立刻绕过常规分析模块,直接调取了该地区上传的原始录音文件。

耳机里,电流声的嘶鸣过后,传来一个接一个的回答。

“满意,很满意!”

“生活很好,感谢领导关心!”

“我们这里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声音倒是热情洋溢,但苏晓芸的指尖却在桌面上越敲越快。

她启动了声纹分析插件,屏幕上,代表音频波形图的绿色线条,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非自然的平滑——像被熨斗烫过的布料,毫无褶皱。

语调几乎没有起伏,像被设定了固定模板的机器人。

更让她心惊的是,数十段不同时间、不同“受访者”的录音里,背景音中竟然出现了完全一致的、周期性的鸟鸣声。

“布谷——布谷——”,每分钟整点响起,精准得像闹钟。

这是伪造的,而且是极其拙劣的伪造。

按照流程,她应该立刻上报,将这批污染数据标记为无效并清除。

但她没有。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

她想起三年前,她曾因揭发某地“民意美化”被调离核心组,那份报告最终被压在档案柜最底层。

从那时起,她就在私人服务器上搭建了一个“影子项目”——“情绪熵值监测模型”。

这个模型的算法核心,不是识别“真”,而是识别“假”——识别谎言的逻辑漏洞、伪装的能量消耗。

她反手将这批数据完整打包,导入了那个模型。

机柜的嗡鸣声仿佛加快了节奏。

模型飞速运转,一行行代码瀑布般流淌。

几个小时后,一份长达三十页的报告自动生成——《伪装幸福的声纹特征及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模式分析报告》。

她隐去了所有指向那个贫困县的具体信息,将报告中最核心的算法和特征模型提炼出来,通过一个海外的学术交流渠道,匿名发布了出去。

仅仅三天后,中央党校内部的一份研究刊物上,一篇由某课题组撰写的文章,大段引用了这份匿名报告中的数据模型,并以此为论据,尖锐地提出了一个概念——“基层治理中的表达异化现象”,直指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指标,正在用技术手段制造“虚假民意”。

文章在极小的范围内引发了剧烈的讨论。

苏晓芸在青阳的办公室里,关掉了所有外部链接。

她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用红笔写下了新团队守则的第一条:

“真话不怕难听,怕的是——连假话都懒得演得像一点。”

风暴的另一面,在金融领域。

林诗雨刚刚结束一场视频会议,脸色平静,内心却波澜起伏。

监管层正在酝酿,准备指定一家大型国有评级机构,全面接管“社会韧性债券”的风险评估权。

这是釜底抽薪的一招。

她坐在办公桌前,目光落在墙上那张“社会韧性债券”首日发行的纪念照片上——那天阳光很好,团队的笑容像被定格在玻璃之下。

她轻轻摩挲相框边缘,低声自语:“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信规则,还谈什么公信力?”

办公室里,所有人都看着她,等待着她的反击。

与他们预想的雷霆震怒不同,林诗雨没有争辩,甚至没有对这份意向文件表示任何公开反对。

她只是拿起电话,召集了所有“共益标准联盟”的成员机构,召开紧急线上会议。

“诸位,”她的声音冷静而清晰,“我们面临的不是一次挑战,而是一次进化的机会。从现在起,我们将推出‘去中心化信用共识协议’。”

一名高管立刻质疑:“一旦失去主导权,我们就不再是引领者,而只是参与者。”

林诗雨回应:“真正的引领,不是掌控,而是让所有人愿意跟随。”

她没有解释太多技术细节,只强调了核心规则:“所有联盟成员,将共享这套风险评估的算法模型,代码开源,实时审计。任何一方,包括我们自己,如果想对核心算法进行任何修改,都必须获得超过三分之二成员的投票通过。”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等众人消化完这个震撼性的消息,她已经带队飞往深圳。

在长达十个小时的闭门谈判中,她与两家民营银行达成协议:支持并首批接入“去中心化信用共识协议”,作为回报,她们将获得“共益联盟”体系内,优先接入跨境资本通道的权限。

协议上线当日,那家国有评级机构果然如期发布了他们制定的“替代性评估标准”。

然而,市场的反应却让所有观察者大跌眼镜。

没有对抗,没有争论,甚至没有波澜。

那些手握重金的投资机构和银行,仿佛没有看到那份红头文件一般,自动自觉地、几乎是第一时间就采用了共益联盟的“共识协议”版本。

因为在这个协议里,规则是透明的,权力是制衡的,没有任何一个“婆婆”可以随意更改游戏规则。

对于资本而言,确定性压倒一切。

林诗雨在那天的会议纪要末尾,亲手加了一句批注:

“规则不是由谁写的,而是——由谁在用。”

教育战线上的周敏,也迎来了一场意料之外的遭遇战。

她受邀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共情教育试点总结会”。

来之前,她已经做好了被围攻、被批评、甚至被叫停试点的最坏打算。

会议开始前,一位司长在与她握手时,不着痕迹地塞给她一张纸条。

她借着去洗手间的机会打开,上面只有一句话:“坚持住,说真话。”

会议中场休息,一位副部长更是借着递水的机会,将一份用订书机钉起来的、没有任何标题的文件悄悄递给了她。

她翻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关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侵蚀教育领域改革成果的内部提示》。

她瞬间明白,高层并非铁板一块。

反对的声音早已存在,只是缺少一个破局的契机。

她的策略立刻调整。

下午的发言中,她放弃了原先准备好的、充满防御性的陈述,而是直接将“共情学校联盟”过去一年里,数万名学生的匿名心理成长追踪数据,用最直观的图表形式,投放在大屏幕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不谈理论,只看数据,”她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回响,“在我们的试点学校,学生的抑郁倾向检出率下降了十二个百分点,校园霸凌事件减少了百分之三十。而这些,仅仅是因为我们给了老师和学生,每周两节课‘可以说真话’的时间。”

最后,她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提议:“我建议,将‘学生对教师的匿名信任度’,正式纳入对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

满场死寂。

会后,没有当场表态,但第二天一早,来自三个不同省份的教育厅负责人,主动联系了她,申请加入“共情学校联盟”。

周敏回到青阳,在最新一期的教师培训课上,她对着台下数百双渴望的眼睛,缓缓说道:

“上面的制度可以打折,发下的文件可以变通,可孩子们的眼睛——不会。”

当这些精英们在各自的战场上纵横捭阖时,陈志远正像一个幽灵,穿行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

暴雨刚歇,空气里弥漫着湿漉漉的铁锈味和泥土腥气。

他蹲在立交桥的桥洞下,指尖触到粉笔画出的圆圈边缘——那圈线已被雨水冲刷得模糊,却仍倔强地存在。

“官方说话圈”被接管后,那些被压抑的表达欲,并没有消失。

它们像野草一样,从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角落里,顽强地生长出来。

在待拆迁的废墟里,在废弃的老厂房墙壁上,年轻人们用最原始的粉笔、石块,画出一个个简陋的圆圈。

他们管这里叫——“野圈”。

他用针孔摄像机,录下了一段视频。

暴雨的午后,一名浑身湿透的外卖员蹲在“野圈”里,用带着哭腔的声音,一遍遍地讲述自己刚刚因为一个无理投诉而被平台罚款的经历。

没有人评判,没有人安慰,周围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只是默默地听着,有人低头抽烟,烟头在昏暗中忽明忽暗。

讲完后,外卖员站起身,擦干眼泪,从地上捡起一颗小石子,默默地将那个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的粉笔圈,重新描摹得更完整了一些。

这段视频,被他投放在一个民间的线上读书会网络里。

七天之内,它被自发地转录成了十二种不同的方言版本,在无数个小众的、地下的社群里疯狂传播。

陈志远将他走访过的、所有“野圈”的坐标,汇总成一张加密的《沉默地图》,亲手交给了李默。

临走前,他对一个“野圈”的自发组织者,也是那个视频的传播者之一,说了最后一句话:

“记住,别注册,别挂牌,别有负责人。声音越野,活得越久。”

青阳的深夜,李默将陈志远传来的《沉默地图》与自己的“根系计划”三百个节点图层叠加在一起。

重合度高达68%——不是巧合,是伤痕总会找到最薄的皮肤裂开。

他忽然想起苏晓芸发来的那句私信:“我们正在教会人们说真话,但没人教他们如何面对说真话后的空虚。”

就在这时,他那台用于绝对紧急联络、从不联网的私人手机,突兀地,震动了起来。

来电显示是一个他烂熟于心,却已尘封许久的号码。

他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对方压抑着巨大恐惧、急促到几乎变调的声音:

“李默,听我说,出事了……”

信号断续,却字字如锤:

“情况不对……不是数据上的不对,是人心……是人心……烧起来了。”

窗外,一道无声的闪电划破夜空。

那不是雷雨将至——而是大地深处,第一缕火光,终于冲破了地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