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穿越成废物高中生,看我逆天改命 > 第169章 鼓还没擂,可地底已传来闷响

李默的指尖在加密通讯器上轻轻划过,屏幕冷光映着他平静无波的脸,像一层薄霜覆在深潭之上。

金属外壳的冰凉透过指腹渗入神经,通讯器边缘微微发烫——那是后台程序高速运转的余温。

他没有回复,只是关闭了界面,走到阳台边缘。

夜风裹挟着城市低频的嗡鸣扑面而来,远处高架桥上车流如织,尾灯连成一条条沉默的金色长河,在视野里缓缓流淌,仿佛时间本身也被这城市的重量压得迟缓。

国家新型城镇化条例的修订草案,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无声,却掀起了他心中最冷的波澜。

纸页上的墨迹尚未干透,可那股压抑的震动已顺着地脉传至脚底。

“公众情绪反馈机制”这八个字,是他们整个体系的承重柱,如今,有人想用一句轻飘飘的“鼓励地方探索”将其抽梁换柱,变成一块华而不实的装饰板。

游说?

抗议?

那些都是弱者的哀鸣。

李默从不屑于此。

他要做的是,让那些自以为是的操盘手,亲手把这根柱子再给装回去,还得用最昂贵的铆钉焊死。

他拨通了共益联盟的内部专线,声音低沉而清晰,如同金属探针插入数据核心:“启动‘城市沉默成本’国债评级模拟。模型要素:情绪压抑指数、**潜在风险、公共服务投诉率、网络匿名抱怨增长率。目标:将情绪反馈缺失程度,与地方债务违约风险进行强关联建模。三天,我要看到报告。”

电话那头没有丝毫迟疑,只有机器般精准的“收到”,电流音短促地切割了寂静,随即挂断。

三天后,一份名为《城市沉默成本国债评级模拟报告》的加密文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某家以稳健着称的政策银行高层内参系统中。

报告没有一句激烈的措辞,通篇都是冰冷的数据和严谨的模型。

图表边缘的坐标轴泛着金属光泽,仿佛用尺规刻进纸背。

结论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个阅读者的心上:凡公众情绪反馈渠道缺失或形式化的城市,其地方债的隐性融资成本,将上浮百分之一点二到一点八。

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地方财政的掌舵人彻夜难眠。

它将一个社会问题,**裸地翻译成了金融问题。

压抑情绪,就是在增加负债。

无视哭声,就是在透支未来。

报告泄露的第二天,金融市场开始出现微妙的波动。

几笔针对特定城市基建项目的大额投资被悄然撤回或暂停,消息未公开,但交易系统的警报灯已悄然闪烁红光。

震动从金融圈迅速向上传导。

又过了一天,一个陌生的加密号码打到了青阳团队的联络手机上,对方自称财政部专家,想就报告中的模型细节,与他们进行一次“非正式的技术交流”。

李默站在杭州的阳台上,翻阅着下属发来的会面邀请信息,夜风吹动他的衣角,布料摩擦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数据流在耳道低语。

他拿起手机,轻声自语,像是在对这座沉睡的城市宣判:“他们想删条款,可删不掉——钱,是最诚实的耳朵。”

同一时间,苏晓芸正盯着总行数据中心的一面巨大屏幕,上面是口述贷款系统的实时数据流。

冷光映在她镜片上,折射出无数跳动的绿色字符。

空调低沉的嗡鸣在耳边盘旋,像某种未眠的野兽。

最近,部分新接入系统的支行为了应付检查,上报的录音通过率高得惊人。

她点开一段,一个机械的男声响起:“我有信心,一定能按时还款。”声音平直,毫无起伏,像被算法熨烫过的布料。

再点开一段,换了个女声,内容却大同小异:“政策很好,我非常支持。”——典型“模拟录音”。

批量生成,毫无灵魂,只为填满KpI的表格。

监察部门的同事建议立刻成立调查组,严肃查处。

苏晓芸却摇了摇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指尖敲击键帽的清脆声响在寂静中回荡,像雨滴落在铁皮屋顶。

“启动‘情绪熵值监测’系统。”她下令,“计算每段录音的信息密度与情感复杂度。凡信息熵低于阈值的,自动标记为‘低熵表达’,直接推送至总行最高监察组的加密邮箱。”

她不查舞弊的个体,她要让舞弊的行为在系统面前无所遁形。

她要的不是杀鸡儆猴,而是建立一个无法被欺骗的规则。

一周后,某省分行得意洋洋地一次性上报了两百条“高通过率”的优秀案例录音。

然而,就在他们等待总行表彰的邮件时,收到的却是一份来自最高监察组的突击调查令。

系统后台的报告显示,这两百条录音中,有百分之九十七被判定为“低熵表达”。

冰冷的数据撕碎了虚假的繁荣,分行行长当场被免职,十几名相关负责人被问责。

风暴过后,苏晓芸来到一个社区服务中心。

她没有播放那些被查处的假录音,而是当众点开了一段系统标记为“高熵”的真实记录。

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带着明显的颤抖,但每个字都异常清晰:“我……我想给我老伴治眼睛……她看不见好多年了……只要能让她再看看我,我什么都愿意干……”

那声音像一根生锈的针,扎进每个人的耳膜,又缓缓刺入心脏。

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连最年轻的信贷员都红了眼眶,鼻尖泛红,喉结上下滚动。

苏晓芸关掉录音,声音不大,却传遍了整个大厅:“你们怕他们说得太真,怕那些哭声和请求会拉低通过率。可我告诉你们,我们最怕的,是真话成了摆设。”

风暴的另一端,林诗雨截获了“沉默基金”的最后一击。

他们嗅到了危机,准备釜底抽薪,联合三家顶级外资律所,拟对共益系统发起“数据污染诉讼”,核心指控是“通过算法诱导工人进行虚假情绪倾诉,以达到操纵信贷评级的目的”。

这是一个极其阴险的杀招,它要从根子上污名化整个系统。

如果应诉,就会陷入漫长的法律拉锯战,无论输赢,系统的公信力都将万劫不复。

林诗雨的团队彻夜未眠,拟定了上百套辩护方案。

但林诗雨在会议的最后,将所有方案都扔进了碎纸机。

纸张被撕裂的刺啦声在会议室里回荡,像一场葬礼的哀乐。

“我们不防御。”她站起来,目光锐利如刀,映着窗外晨光,“我们进攻。”

第二天,共益联盟官网、所有合作媒体平台,同时发布了一份公告——《万人见证计划》。

公告内容简单粗暴:即日起,向全社会公开共益系统过去三年的全部运行日志、算法核心逻辑框架、以及由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第三方审计报告。

同时,将随机抽取一千名曾使用过口述系统的工人代表,包食宿机票,亲临位于贵安的数据中心,现场观看自己的口述记录是如何被脱敏、分析、并最终转化为信用参数的全流程。

“沉默基金”和他们的律师团懵了。

他们准备了精妙的法律陷阱,却发现对手直接把战场给拆了,把所有武器都摊在了阳光下。

“万人见证计划”启动当天,数据中心被围得水泄不通。

一名来自西北的纺织厂女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巨大的触控屏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当她看到屏幕上播放出自己几个月前因为孩子学费而哽咽的录音,以及系统将其标记为“高诚信意愿、高家庭责任感”的分析结果时,她伸出粗糙的手,轻轻触摸着屏幕上自己的名字。

指尖传来玻璃的冰凉,可她的眼泪却瞬间决堤。

“我以为……我以为就是对着个机器瞎说说……”她泣不成声,“原来,原来我说的每一句话,真的有人管……”

这幕被直播镜头忠实地记录下来,传遍全网。

所谓的“数据污染诉讼”,在立案之前就已宣告破产。

庆功宴上,林诗雨举起酒杯,杯中香槟气泡升腾,一如她此刻的心情:“他们想用谎言来污名化真话,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世界上最坚硬的证据,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用眼泪和尊严说出的那一句‘我在’。”

而在教育领域,周敏也遇到了自己的“装饰板”。

她首创的“微行为观察”体系被部分学校简化成了“拍照打卡”。

老师们不再真正关心孩子,只是在巡查组来之前,摆出几个标准的“蹲下身子与学生平视”的姿势,拍下照片,上传系统,就算完成了任务。

面对这种形式主义,周敏没有发文批评,更没有搞运动式整治。

她悄然推出了一个名为“共情力盲测平台”的系统。

平台随机从全国各合作学校的课堂监控中,抽取不含师生面容的视频片段,由AI根据师生间的互动频率、身体语言、语气语调等数十个维度,进行匿名的“共情力”评分。

更绝的是,这个评分还会与该班级学生期末的心理健康测评结果进行交叉验证。

一个月后,第一份全国“共情力地图”生成。

一些所谓的名校、重点中学,排名居然落在了许多乡镇学校的后面。

某百年名校的校长看着自己学校惨淡的排名,震惊得半天说不出话,第二天便主动向周敏的团队递交了教师共情力培训的申请。

地图上,那些共情力得分高的区域,被标记为温暖的橙色,形成一片片真实互动的热区。

一名身处橙色区域的年轻教师在平台上匿名留言:“感谢这个平台。我终于敢蹲下了,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拍照,而是为了——真真正正地,看见我面前那个孩子的眼睛。”

周敏站在一所小学的教室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暖光在她发梢镀上金边。

她看到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带着一群孩子在操场的空地上,用粉笔画着一个又一个的“石头阵”。

她笑了,低声说:“姿势可以被模仿,言语可以被粉饰,可有些东西,是心贴着心,才能真正教会的。”

最后的最后,是陈志远。

他一手推动的“风送茶”,已经被写入了多个城市的绿化条例,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但他内心深处,那象征着倾听与诉说的“石阵”文化,却依然被官方定义为“民间游戏”,上不了台面。

一个月圆之夜,他带着最后一包从故山取来的祭灰,登上了城市最高处的山坡。

他本想将这最后的念想撒入风中,彻底告别。

可当他登上山顶,却看到了令他永生难忘的一幕。

山坡下,是灯火通明的高铁站广场。

那片原本光滑如镜的花岗岩地面上,此刻竟被人用各种方式,刻满了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听”字。

一群群孩童,在父母的默许下,正蹲在地上,用从花坛里捡来的小石子,认真地摆着一个个小小的石阵。

行色匆匆的旅客,走到石阵前,都会默契地绕开,没有一个人去踩踏。

第二天清晨,市政清洁工开着清扫车准备清理广场。

一群刚上学的小学生却冲了过来,张开双臂将石阵护在身后,奶声奶气地大喊:“不准扫!这是我们的说话圈!”

开着清扫车的大叔愣住了,看着孩子们认真的脸,他犹豫了一下,最终关掉了机器,放下了扫帚。

陈志远站在远处的山坡上,一夜未眠。

他手中的那包祭灰,最终没有撒出去。

他只是走到一处排水口,将里面的石子,一颗一颗,轻轻地放了进去,让它们顺着城市的脉络,流向每一个角落。

他看到,一株倔强的茶苗,从水泥地面的缝隙里钻了出来,它的藤蔓,正缓缓缠绕上一块写着“禁止喧哗”的金属标牌。

陈志远缓缓闭上眼睛,脸上露出了释然的微笑,喃喃自语:“你们可以改名,可以封路,可以删除所有的记录。可是……当每个人的心里都种下了一座山,谁,还用得着等谁来放话?”

风,从山坡上吹过,吹动了广场上的石子,发出细微而清脆的碰撞声,像无数细小的铃铛在低语。

风里,带来了漫山遍野的茶香,如潮水般涌入这座即将苏醒的城市。

远处,传来了孩童们清脆的争执声:

“今天该轮到我先进圈里说了!”

“不对!昨天就是你!今天该我了!”

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清晰,像是沉睡已久的大地,发出了第一声心跳。

又像是,即将擂响的战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